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项目建设自评报告

(2019-10-29 16:32:12)
标签:

教务主任

教学管理

项目建设

职业学校

分类: 职业学校项目建设

 

一、   资金投入与管理方面

为了提升使用效率,学校制定6项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编辑了《财务制度汇编》和《内部控制手册》;按照“资金投入预算表”和学校管理制度做到了专款专用,不存在挤占挪用和改变用途的情况;会计核算,做到了会计核算规范,科目使用准确、原始凭据真实有效;共完成设施设备采购招标2373.6万元,新增设备1618台套,严格按照招标程序和相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程序规范;完善了学校资产管理制度6项,新增资产及时纳入了固定资产管理,做到了制度健全,操作规范;投入地方配套资金6426.1万元,学校自筹资金(   )万元用于示范校建设,做到了地方配套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按照任务书承诺及时、足额到位;按照上级要求正常使用项目管理系统,做到了及时准确上报项目建设数据。

二、   基础建设成效方面

办学规模:近三年分别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80人、1451人、1675人,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体规模达到了4506人。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3年来,师资总量和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结构逐步优化,专任教师308人,专任教师师生比达到了114.62 。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 60.6 %。其中,具有与专业相关的的技师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达到了51 %,高级技师人数42人。

学校占地方面:经过建设,学校占地面积达到了154812.8平方米(约232.2亩)。县委县政府将学校扩建工程列入齐河县民生工程,按照学院标准扩建职业中专,总规划占地626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校舍面积方面:校舍总面积增加到91967平方米,新增320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4平方米。

实训条件逐步改善: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投入2373.6万元,新增实训设备1618台套,总值达到5628.91万元,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购置计算机773台,学生用机达到了 0.26/ 人,教师用计算机达到了1.1/人;配备了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所有教学场地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了课程教学资源 56/ 4.5TB

图书配备方面:学校使用印刷图书13.9 万册,生均图书达到了30.8册;其中专业图书6.7万册,占到了48%。电子教学参考书和期刊以及其他教学资料达到了300余种。

体育卫生等设施方面:学校有塑胶篮球场15个、排球场 10个;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完善了学生健康管理的系列制度,卫生设施齐全,卫生安全有保障;为保障校园安全,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投入100余万元,新增安全设施200余台套,学校安保条件极大改善,安全有保障。

专业建设方面:示范性专业增加到6个占比50 %;规范化以上专业增加到14个占比100%;省级品牌专业增加到3个。

经费保障方面:学校经费有保障。做到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已经落实生均经费专业拨款标准。

三、内涵建设方面

(一)强化综合素养教育

1.道德素养方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任务,实施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德育学分,全员育人,主题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常态化开展。完善了德育系列制度,建立了德育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了“两操宣誓”“激情早读”等亮点。

2.文化素养教育方面

整合课程体系,丰富第二课堂,开展了三大活动,全面推进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突出了第1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第2课堂,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各类创新竞赛等3类活动,形成“123”文化素养教育模式;组建了20个学生社团,学生先后247人次在国家、省、市各项活动中获奖;公开出版了《文明礼仪教育》等7本德育校本教材。

3.职业素养教育方面

按照课程渗透,专业融合,校企对接的原则,实施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利用报告会、社团活动、技能大赛、认知跟岗顶岗实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实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学过程中。

4.公民素养教育方面

通过国学讲堂,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不断提高学生公民素养。开设了传统文化选修课,出版传统文化读本;开展了传统文化大讲堂和“七个一”感恩教育活动;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深化教学改革

1.专业设置与优化

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召开校企合作理事会和各专业建设研讨会3批次,制定了学校和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调整的良性机制形成。

建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专业和数控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汽修运用与维修专业成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大力发展了旅游服务与管理、护理等专业,新增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专业增加物联网和网络搭建与应用方向,汽车运用与维修增加新能源汽车专门化方向,机电技术应用增加工业机器人和光伏发电方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增加3D打印和无人机方向。形成了“品牌专业为龙头、骨干专业为支撑,相关专业为补充”的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吻合的专业发展格局。

各专业三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2 个,教学实施方案12个,修订专业课程标准修订80门。

完成了18000平方米的齐河县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新增设备1618台套,投入使用,实训中心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了“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工学结合,以岗定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制度,形成制度汇编;各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各专业开展 3批次专业研讨会;积极推进“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扎实有效推进。

学校从实习认知、安全管理、沟通交流、学生回访、评价考核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实习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创新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校企合作、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协同育人格局。

3.课程建设

完善了课程建设相关制度,形成了课程建设制度汇编。在召开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研讨的基础上撰写了各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开发了12个专业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修订了12个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80门专业课程标准 ,编写并公开出版了校本教材34以核心课程为依托开发了精品课程资源141TB,总量达到了564.5TB ,建立了共建、共享机制,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

4.教学模式改革

完善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制度文件,形成了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各专业探索出了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全程、全员开展了系列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内容的学习、培训、比赛和评选等活动,三年来,省级教学评选奖获奖43人次,国家级奖项 24人次,并储备积累了以培训和评选为载体的大量教学资源。为了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学校建成了18000平米的综合实训中心,投入2373.6万元新增实习实训设施1618台套,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

5.评价模式改革

     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文件,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研讨的基础上搭建起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家庭、学生等多元质量评价系统和平台,形成了长效机制从教学过程性管理、技能比武、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开展了持续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多元评价模式已经形成并运行良好。

6.教研科研

修订和完善了教科研管理制度,汇编成册,为教科研活动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三级评选、四个教研、五个优评选”教科研活动得到了有序开展和落实,持续开展了各类教科研培训、学习、竞赛等活动,三年来,省级以上教改项目8项,课题6项,市级课题113项,出版教材及论著34本,获得专利8个,省级一等奖教改成果1项。校企合作教研取得了明显进展,三批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12个、教学实施方案12个、教学标准80门、完成课程资源开发14平台软件21项。

7.国际地区交流

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系列洽谈和研讨活动,4个国际(地区)交流项目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教师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正在积极筹备中。

(三)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共建标准体系

召开了三次校企合作理事会;各专业建设研讨会,形成了共建标准体系的意见和方案;12个专业分三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方案;修订课程标准80门,并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2.共建基地平台

      50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训基地24个;建成18000平米的齐河县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改造和新建实训室103个,投入2373.6万元,购置设备1618 台套;校企合作开发实训平台和仿真软件 21 个;教学资源4.5 TB;共建成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4个。引厂入校工作有序开展,建成3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真实应用驱动教学”项目“小智商城”1个。

3.共同教育培养

 5个专业8个班实现了订单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了协同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达到了100%。订单培养的运行机制运转良好;参加了系列创新创业培训和学习活动,学校获评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基地,20多人次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奖。

4.集团化办学推进

牵头成立的德州市职业教育集团运行良好,共参与职教集团 5个;牵头成立计算机专业教学联盟和数控专业教学联盟2个,参与专业联盟 3个,在集团化办学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5.现代学徒制试点

在实践和研讨基础上,学校在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培养相关制度文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立项为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专任教师配备

制定和完善了教师聘任、评价、激励培养的制度汇编;积极争取教师编制,3年来新进教师 42 人,目前,学校专任教师 308人、专业教师 185人,双师型教师138人、技师 69人、高级技师42人,专任教师师生比达到了1:14.6师资水平整体提升,结构更加合理。

2.兼职教师聘用

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了120人的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占到专任教师的 30.2%,兼职教师承担了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训室建设、资源开发、大赛指导等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3.分层分类培养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按照“四级六类”分层分类培养,“四级”就是“雏鹰展翅”“大雁领航”“鹰击长空”“鲲鹏翱翔”梯队培育,分别对应“校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省级职教名师—国家级教学比赛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四个层次;“六类”就是把教师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青年教师、文化基础课教师”,多形式、多载体分类培养培训。

构建了系列化的教师成长“六大”平台,即企业岗位实训平台、进修培训平台、校本培训平台、兼职教师带动平台、教学能力比赛平台和教育科研提升平台,促进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总体提升。三年来,培养校级专业带头人24人,德州市专业带头人15人,培养骨干专业教师41人;新增德州市首席技师1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2人,齐鲁名师2人,山东省特级教师1人,山东省技术能手1人,山东省青年创新能手2人,山东省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主持人1人,山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山东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4名教师晋升为正高级职称,17人晋升副高级职称。

4.校企人员交流

角色互换,校企人员交流常态化。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制度,深入推进“教师企业经历工程”,30多名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新增高级技师6人,技师23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75%。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等。

5.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岗位奉献相结合,组织师德征文、演讲、五个一业务竞赛、专题研讨和先进典型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职业学校教师自己的故事,营造崇尚高尚师德的浓郁氛围。公开出版了师德典型《身边的榜样》一书。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了《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2017-2020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相关制度。投入246万元,搭建了网络平台,建设了“双路核心、千兆主干”的高速网络,配置高性能服务器、中高端网络存储设备,实现了校园网络无线和有线全覆盖,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部署了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的安全认证;建成了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平台。

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完成了14门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课堂实录140节,微课600个,校企合作开发多元评价平台21个,新增数字化教学资源3TB;新增图书1.1万册,增加电子图书300万册。完成教学仿真系统 7个,建成仿真实训室 4个;合作开发了教学管理平台,运行良好。

3.信息技术应用

积极探索了“全员培训、专题培训、请进来培训、走出去培训”的信息化推广应用模式。先后开展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10余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国家级获奖24人次,省级获奖43人次。

4.信息素养提升

一体两翼,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以信息化教学为主体,以信息化兴趣活动小组和信息化竞赛活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三年来,在省市级信息化比赛中获奖42项。

 

(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

1.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制定了学校《章程》并持续落实,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的新型学校治理结构形成并持续优化,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制定了各类制度修订方案、计划、文件,修订了学校《制度汇编》,完成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学校管理水平提升

     制定了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18年)》并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对各方面问题系统的进行了自查自纠和整改落实;全员管理、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学分制管理等管理制度持续推进落实,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3.校长治校能力提升

     深入落实了《中等职业学校系校长专业标准》,推进了校长选拔聘用、负责制、民主监督与考核制度。校长职级制还没有实行。校长参加了系列的交流和培训,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方案12个,出版论著两部,校长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加强,领导力和国际化视野得到了提高观念意识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4.学校治理机制创新

完善了校部二级管理,各教学部主动性、积极性逐步释放。完善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产生了第八届工会委员会,成立了教代会、家长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等,校务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多元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构建了开放的“政校行企家”多元治理机制。

5.教学诊断与改进

    成立了教学诊改领导小组,制定制度汇编;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实施方案》,撰写了年度报告,教学诊改机制初步建立。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是学校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扩建工作需要加快推进力度。

二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需打好“组合拳”,特别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加快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尚未全面铺开。

四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平台、集团化办学、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五是课程建设需要继续深入推进和提升,专业课程标准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资源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

六是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今后,我们将继续守正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学校扩建步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继续做好学校规模扩建、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多样化活动为载体,推进常态化、长效化综合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以品牌专业、骨干专业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三是以探索多元办学模式改革为指引,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师资培训为抓手,做到制度、人员、经费、效果“四落实”,强化实践、培训、科研等手段,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五是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为重点,建设“数字化校园和教学资源库”,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六是以继续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为重点,推进多元育人机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