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课程,我们可以把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文化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其中文化基础课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职业生涯规划、政治经济与社会、职业道德、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礼仪、体育、艺术、历史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有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学时等。
目前这些课程教学大纲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要求这些课程向专业领域靠拢,也就是说即使是文化基础课也要具有专业特色。例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注重在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也就是说语文要从内容上体现出特定的专业来。《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学要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大纲》也要求体现出专业特色。可见,大部分基础文化课程都要求体现出专业特色,这是当前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很多文化基础课教师抱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都是国家统一的,自主编写校本教材有一定难度,似乎是不可能的。没有自主编写的教材,自然在职称晋升和业务成长方面受到限制。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随着国家层面要求文化基础课想专业层面的靠拢,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和编写专业层面的文化课程。我在两年前就给一些文化基础课教师提建议,要尝试编写体现出专业特色文化基础课的校本教材。比如说,语文、英语、心理健康教育、礼仪、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艺术等课程都可以编写加上某某专业。有的老师已经编写出来机电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机电专业职业道德、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英语等。这实际上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提供了空间和突破口。当然这需要文化基础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行,对老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挑战。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与专业老师合作来完成这项工作。如果能够完成这项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有了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经过修改和完善,完全可以出版发行,名利双收的事情。
再说一下专业课程,前几年我们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这种分类无法避免理论和实践的分离的现状,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理论课和实践课有不同的老师来教授,仍然是理论实践两张皮,专业教学效果很难提升。随着新课程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行动导向课程理论的普及,逐渐的把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实践的需求来选择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成为专业必修的内容,与专业实践教学关系不大的专业知识只作为知识拓展的内容来了解即可甚至直接去除,所以现在的专业课程教材都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岗位对接课程,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理论知识的取舍依据工作过程中掌握工作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就出现了专业课程类别的变更,都是专业技能课程,但是分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体现岗位的针对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对接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根据工作过程需求分为若干技能方向。专业技能核心课程针对职业岗位群所共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方向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方向通用课程。比如说、机电专业的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等。还有一种专业实训课程,也是专业技能课程的一部分,当然这种课程教学的时间和形式比较多。专业实训课程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习形式,如认识性实习实训、教学实习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也有的分为认岗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均属专业技能课。
再说一下选修课程。每个专业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就在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殊爱好与特长,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自主权,教学形式可多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