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提升之分层分类培养的问题

分类: 教学技术研究 |
分类分层培养
1.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完善培养培训制度方案。面向全体教师,按照“校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省级职教名师—国家级教学比赛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青年教师、文化基础课教师”,“四层六类”进行培养,多形式、多载体分类培养。制定并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三年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关于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培训的实施意见》、《专业带头人遴选和培养方案》、《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方案》、《“青蓝工程”实施方案》、《关于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实践锻炼的规定》、《关于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方案和制度,为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制度保障,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
培养、引进、提高 |
专业带头人 |
骨干教师 |
双师素质教师 |
兼职教师 |
青年教师 |
文化、基础课教师 |
师资队伍建设 |
2. “搭台子”、“树梯子”、“压担子”,多措并举加快教师成长。
---“搭台子”,释放成长空间。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专业培训、学历学位进修、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校本培训、挂职锻炼、校际交流、出国出境学习培训等,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搭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训平台。以校企共同培训为主要手段,创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视野,增强专业发展能力,促进各层次教师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 压担子”,促进快速成长。加快教师成长步伐,以任务下达或教师任务申领的方式,促使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承担任务。比如要求专业带头人做到:牵头组织专业建设与改革,牵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标;至少承担1门主干课程,主编1门以上校本教材,组织本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牵头组织实训基地建设等等。通过各种措施,加快教师的成长步伐
---“树梯子”,加大奖励力度。科学考核评价教师,将其业绩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优先聘任职称、职务、评选先进、工资晋级的重要依据;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作为选派骨干教师国内外进修、交流、研讨等活动的费用;通过切实可行的按劳取酬、优劳优酬、责酬一致的考核、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分类分层培养,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专业带头人培养。按照“优先发展、重点培养、示范引领”的原则,制定《专业带头人遴选和培养办法》,制定培养培训方案、计划。立足学校和专业实际,在专业骨干教师中选拔和培养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精力充沛、有较强专业领导与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激励、培养、培训、进企业实践、参加国际国内交流学习、承担教学科研、课堂改革等措施,重点加以培养,使之能带动、引领专业发展。要求专业带头人牵头组织专业建设与改革,牵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本专业能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牵头组织课程体系改革,修订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标准、专业导航等,并产生较好效果;至少承担1门主干课程,至少主编1门校本教材,组织本专业教学资源开发,至少承担一门核心课程资源的开发任务;牵头组织实训基地建设,达到企业生产过程标准要求;每学年在校办工厂或企业实践累计超过2个月;组织本专业教师开展专业论坛、讲座、技术培训、汇报课、公开课等相关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次,本人主讲不少于2次,每学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以上论文;牵头组织本专业师生技能比武,本人和所指导学生获奖均不低于市级二等奖;牵头组织本专业师生参加省市、国家级技能大赛,按获奖级别分别考核奖励。
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目标 |
培养内容 |
培养措施 |
1.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把握行业发展动态; 2.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论、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理念、熟悉并率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3.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 4.能够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专业发展领军人物。 |
1.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2.负责组织开发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相关教学标准、课程资源; 3.负责组织专业发展方向研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4.组织本专业师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个人带头参加和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不低于市级二等奖;获更高奖项,视情况予以奖励。 5.承担1门主干课程,主持1门核心课程建设,主编1本校本教材,主持1个市级以上课题研究。 6.组织本专业优质课、公开课评选等活动,每学年个人主讲公开课,主持专题培训、专项技术讲座至少2次,发表论文2篇以上,进企业实践累计2个月以上。 |
1.国内外培训、学习、交流; 2.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科研开发; 3.组织本专业的教研、科研活动,主持承担项目建设; 4.给予经费鼓励,以效定酬,优劳优酬。 |
---骨干教师培养。按照“重点培养、带动提升”的思路,制定《骨干教师遴选与培养实施办法》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水平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通过多形式培养培训,“搭台子”、“压担子”、“树梯子”,加快骨干教师成长步伐,每个专业培养3-5名骨干教师,发挥其在专业发展和改革中重要作用,承担重要任务,带动全体教师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推动专业发展。
骨干教师培养
培养目标 |
培养内容 |
培养措施 |
1.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对行业发展较熟悉,是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模范和榜样,在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 2.具有较强的专业建设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 3.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顶岗实习; 4.承担专业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任务; |
1.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2.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标准制定、课程资源建设,作为重要成员,承担重要任务; 3.至少担任1门主干或重要专业课程,负责1门核心课程建设,承担1门课程资源建设任务;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开发1本校本教材,参与1个市县级以上课题研究。 4.个人参加或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成绩不低于市级二等奖;获更高奖项,视情况予以奖励。 5.负责1个实训室的建设任务,每学年进企业实践累计不低于2个月;参与本专业优质课、公开课评选,每学年个人主讲公开课、专题培训、技术讲座不少于2次,发表论文2篇以上; 6.参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参与专业发展研讨; |
1.国内外培训、学习、交流、调研; 2.到技术先进企业挂职锻炼; 3.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教研、科研活动。 4.给予培训经费鼓励,优劳优酬。 |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实施“进企业前项目审核”、“进企业中督查指导”、“进企业后考核验收”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校企共同体机制优势,以“专业对口、岗位对应”为原则,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师进企业实践方案,明确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任务,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合作研发、参与技术革新,校企共同对教师进企业锻炼情况实施管理。修订《专业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实施与考核办法》,试行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师的差别化、个性化下企业实践方案。具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新进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对于不具备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新增专业教师安排他们到对应专业合作企业,与企业师傅结成对子,不断线挂职实践锻炼1年,以企业为主对其进行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考核。二是尚未具备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对尚未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在三年内通过分期分批安排参加双师素质教师培训、进校企合作践锻炼,加快双师素质提升。三是双师素质教师的“保先”培养。实施“假日技师行动计划”、到合作企业实践半年以上,重点是持续提升双师素质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保持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每年参与持续培养的专业教师不少于30%,三年内让所有专业教师到企业轮训一次,使学校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持续“保先”。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 |
培养内容 |
培养措施 |
1.具有较新职教理念,能胜任两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2.具有较强的技术实践动手 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3.熟悉行业、企业生产流程、了解发展状况,掌握岗位技术要求。 4.能承担专业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任务,指导新教师技能实习。 |
1.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2.参与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修订、实习实训室建设、课程资源开发; 3.负责1门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顶岗实习; 4.参与1门课程建设,负责1个实训室的建设,参编1本校本教材或实训教材;参加或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视获奖情况予以奖励。 5.参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参与专业发展研讨;进企业实践锻炼,每学年不低于2个月,取得不低于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
1.国内外培训、学习、交流、调研; 2.到技术先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研发; 3.参加专业教研、科研活动,承担重要任务。 |
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完善“教师企业经历工程”管理交流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监控与有效管理,使企业经历工程落到实处;现场交流,经验研讨,总结推广教师下企业成果,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齐河县职业中专专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明确将教师企业经历实践情况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的基础条件职业之一;修订《教师管理考核评价实施细则》,明确教师进企业期间指导学生实习、参与项目研发、技术革新等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明确将教师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作为评优选模的重要指标,以充分调动教师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服务的积极性。
通过三年建设,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5%,省级品牌专业双师型教师达到90%,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达到70%以上。
---青年教师培养。推进实施“青蓝工程”,制定出台《“青蓝工程”实施方案》、《青年教师成长规划》、《关于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实施方案、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快年轻教师成长。制定新教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进校后到合作企业与企业师傅结对子,进行专业实践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文化基础课教师随堂听课,让新教师了解专业,了解自己将要讲授的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新、老教师“结对子”,使其建立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全方位地学习感受老教师身上的敬业奉献精神,丰富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鼓励新教师在实习期间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安排青年教师教师参加教研教改,参与课程教材改革,安排组织各类说课、公开课、优质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提升教学业务能力的同时,学习优秀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和乐教、奉献精神。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担任副班主任、班主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 |
培养内容 |
培养措施 |
1.具有较新的专业思维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2.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3.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任务。 |
1.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2.负责1门课程教学,参与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标准修订、课程资源建设、实习实训室建设,承担相应任务; 3.参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熟悉专业发展方向;参与学生管理,担任班主任或副班主任; 4.参加技能大赛、教学业务比赛或观摩活动,参加各类演讲、征文、社会实践活动; 5.青年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每学年不低于3个月,听课学习每学期不少于30节。 |
1.各级培训、学习、交流、调研; 2.到技术先进企业实践锻炼; 3.参加专业发展相关的教研、科研活动。 4.参加“青蓝工程”,师带徒、结对子,听课、参加技术培训等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
---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历学位进修、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校本培训、校际交流、专题学习培训等,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搭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训平台。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师能力转型提升培训,以此不断推进写作、历史、英语、数学、体育等基础课的颠覆性革新,全面提升公共基础教师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能力。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先进的教学培训,促进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积极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师融入专业,按照专业要求进企业,结合专业建设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活动,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能力,发挥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
继续推行“教师学生工作经历工程”,进一步完善实施与考核方案,不断创新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三年建设期内,学校的教师的学生工作参与度达到90%,并牢固树立“学生工作是教师份内之事”的观念,使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 |
培养内容 |
培养措施 |
1.具有较新职教理念,能胜任1-2相近学科课程教学。2.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和二次开发能力,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3.了解掌握所任教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所对应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专业教学,把文化基础知识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
|
1.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2.参与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修订、实习实训室建设、课程资源开发; 3.负责1-2门相近学科课程教学。 4.参与1门课程建设,结合专业发展,把基础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参编1本校本教材;参加或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公共基础知识比赛赛,视获奖情况予以奖励。 5.参与专业发展研讨;进企业实践、见习,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和对应行业企业发展趋。 |
1.国内外培训、学习、交流、调研; 2.到企业实习见习。 3.参加教研、科研活动,承担重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