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华厂旧址

标签:
龙腾大道 |
分类: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 |
上海水泥厂(原名上海华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华厂)旧址位于龙腾大道龙耀路口,于民国9年(1920年)由民族资本家刘鸿生等23人共同创设。建有2台从德国进口的大型湿法回转窑、水泥磨和发电机等配套设施,民国12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水泥3万多吨。该厂投产后,在与日本等国向华倾销水泥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至民国25年水泥产量达到9.78万吨。抗日战争时期,该厂被日本侵略军侵占。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收回,又遇美国向华倾销水泥和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等影响,生产时停时开,至上海解放时,年产水泥仅2.74万吨。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大力扶植下,很快恢复生产,经三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年产量达到70万吨。该厂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发新品种:利用工业废渣首创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研制成900号高标号水泥、彩色水泥,发明SH水泥外掺剂,填补国内空白。该厂还革新生产工艺:在四车间二号窑试用旋风预热器,五号窑采用回转式冷却机,用料浆离心喷雾,试用湿磨干烧,改造水泥卸料装置,采用散装水泥装运。经过不断革新和改造,1984年水泥产量达72万吨。
1986年,中央财政领导小组批准实行优惠政策,搞活包括上海水泥厂在内的全国14家老水泥企业,同意在“七五”计划期间,水泥提价收入作为企业自筹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同年,国家建材局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由副局长王燕谋在上海主持召开上海水泥厂技术改造方案讨论会,会上确定“一干一湿”的改造方案,在已经开始建造的145米湿法窑基础上,再建一条日产2000吨的干法回转窑生产线。该方案经国家计委批准,引进丹麦FL史密斯公司的生产设备,于1994年建成投产,总投资近4亿元,这条生产线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年产高标号水泥70万吨,使老厂焕发青春。
1990年全厂职工2838人。占地面积289627平方米,建筑面积9799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758.9万元,净值2180万元。工业总产值11675万元。年产水泥66.40万吨,实现利润887.4万元。当年出口创汇565万元。
目前,作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上海华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华厂旧址预均化库(梦想巨蛋)的保护方案已经得到批复,正在施工当中,不久的将来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