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馆藏辽代瓷器图片鉴赏

标签:
馆藏辽代瓷器 |
分类: 转载博文 |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辽与中原、南方的文化交流密切。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建立了辽朝,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随着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辽代的陶瓷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河北等地都曾有发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辽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和北宋中原地区的陶瓷制作工艺属同一系统,低温釉陶以单色居多,三彩陶器亦称“辽三彩”。此外有黑瓷及绿釉器等。
http://s1/mw690/003duQtBzy6XmBOPT8Ie0&690
上图为辽代提梁鸡冠壶,高30厘米,内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
该提梁鸡冠壶为辽代早期产品,辽代早期有不少白釉皮囊壶,这与契丹族“青牛白马”的古老传说有关,相传契丹男性始祖以白马为图腾,两外也与烧造精美白瓷的定窑有关,辽军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辽代皮囊形陶瓷壶是辽代最有草原特色的器物,其造型来自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因为早期皮囊壶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又名“鸡冠壶”,辽早期的鸡冠壶较多的保留了皮囊的样子,装饰简朴,形状浑圆,壶面上有仿皮子缝制的突棱、皮绳、皮扣合缝线等纹饰,自中期开始,壶身变得较为瘦长,底部有了圈足,便于放置在平面上,到了晚期,壶身更为瘦长,已经不具有皮囊样式,从皮囊壶的演变,可以看出契丹人从游牧向定居转化的进程。
http://s11/mw690/003duQtBzy6XmBOQ2Wm0a&690
上图为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辽代人首鱼龙形白瓷水注,高16厘米
水注是研墨时装水、滴水的文房用具。该辽代人首鱼龙形白瓷水注整体造型为一个摩羯,壶身为鱼形,双鸟翼,人首为一少女头像,双手捧一个螭形短注,融合人、鱼、龙、鸟、螭等动物造型于一体,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是辽瓷中的精品,经常代表契丹文物形象出现在书刊中。
http://s5/mw690/003duQtBzy6XmBOUScQb4&690
上图为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辽代摩羯形三彩陶壶,高22厘米
该辽代摩羯形三彩陶壶为盛水、酒、奶等液体的容器,整体造型为莲花托起一个展翅跳跃的摩羯,壶与摩羯融为一体,巧若天成,摩羯口里含着一圆珠,珠孔为流,兽角后有注水口,翼和尾之间以梁相连为执手,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为辽三彩中罕见的精品。
http://s3/mw690/003duQtBzy6XmBORbDs92&690
上图为内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辽代白釉盘口穿带瓶,口径12.8厘米,高37厘米
该辽代白釉盘口穿带瓶炎盛酒、奶的容器,比例恰当,浑然天成,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穿带瓶。穿带瓶是契丹民族游牧时域马背上携带的盛器,最大的特点是两侧肩部与腹部有对称的桥形穿钮和竖直的凹槽,均为牢固系带而设计,方便背负,反映了辽瓷在追求美的同时,非常注重附加实用装饰。
http://s7/mw690/003duQtBzy6XmBOP3hA36&690
上图为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辽代定窑白瓷瓜棱形注壶,通高12厘米
注壶为定窑常见酒器,构思巧妙,壶顶上堆塑绳状提梁,身上堆塑缠枝牡丹花叶纹,花叶疏朗,以线刻刻出叶脉纹,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定窑烧制的瓷器被视为陶瓷艺术的珍品,为契丹人所喜爱。
http://s5/mw690/003duQtBzy6XmBOZ4ji54&690
上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宋代越窑花口青瓷碗,口径19厘米
该越窑花口青瓷碗胎薄质细,青釉莹润,为越窑产茶碗的精品,应该为北宋朝廷馈赠之物。
http://s2/mw690/003duQtBzy6XmBOWIxz81&690
上图为宋代越窑刻花宴乐人物执壶,北京石景山区韩佚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该宋代越窑刻花宴乐人物执壶,为辽代贵族墓葬出土的越窑青瓷器,釉色青翠,似春柳新竹;釉质温润,如秋水碧玉。仙人茶宴,构成团形图案。恬静柔美,古朴典雅。
http://s7/mw690/003duQtBzy6XmBP7sV096&690
上图为内蒙古博物馆藏的辽代绿釉提梁皮囊壶,高29厘米,绞索式提梁壶,辽代中期产品。绿色是草原的颜色,绿釉陶瓷也为契丹所常用,此器物即是一件颇具契丹特色的瓷器。
http://s4/mw690/003duQtBzy6XmBP32gj73&690
上图为首都博物馆藏的北京密云冶仙塔基出土绿釉“杜家”款缨络纹净瓶,瓶身上是有7处莲花叶瓣,还有“杜家”二个字铭,釉色翠绿,间或泛出葱白,无论是釉色釉质还是造型都极为精美,是少见的瓷器精品。净瓶为佛教用器,源于印度,僧侣游方时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净瓶一般从肩部注水,从长长的管流中倒出,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和辽代。
http://s13/mw690/003duQtBzy6XmBP31OAbc&690
上图为首都博物馆藏的北京丰台辽墓出土辽代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龙泉务窑遗址在北京门头沟区,是契丹王朝在北京的瓷器烧造中心,以烧白瓷为主。
http://s3/mw690/003duQtBzy6XmBP3bt8b2&690
上图为内蒙古辽墓出土的定窑酱釉印花盏,高5.7厘米,通体施酱釉,内壁六等分模印折枝花卉,内底印一朵牡丹花。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仅少量烧制其他颜色釉瓷,故这款酱釉瓷极为名贵。契丹贵族尚团茶,故茶盏口大底小,大口可以容纳更多汤花,小底正与茶团相合。
http://s7/mw690/003duQtBzy6XmBP7P38e6&690
上图为北京门头沟出土的龙泉务窑辽三彩菩萨像。辽三彩是受唐三彩的影响而产生的,多用黄绿白三色釉,此菩萨像头戴花蔓冠,胸前饰有璎珞,腰间有蝴蝶结,通体施黄绿琉璃釉,明亮光润。
http://s15/mw690/003duQtBzy6XmBPgQ0ufe&690
上图为1959年内蒙古宁城辽墓出土的辽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以鱼纹装饰,器型来金银器,当时做高级托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