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晚期耀州窑瓷器的工艺特征

标签:
宋代中晚期耀州窑瓷器杂谈 |
分类: 转载博文 |
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手段完成。
刻划纹饰,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
此种纹饰创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受到越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北宋中期:
此种刻花,严格讲是取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
http://p2.pstatp.com/large/8401/3761789300
http://p1.pstatp.com/large/8407/1031037559
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发展到北宋中期与稍后达到了顶峰。
http://p1.pstatp.com/large/8403/3067646017
印花纹饰出现的年代要晚于刻划纹饰,即北宋中期才出现,并成熟于晚期。
http://p2.pstatp.com/large/8401/3762440930
http://p2.pstatp.com/large/8400/5637466127
http://p3.pstatp.com/large/8406/1212569770
http://p2.pstatp.com/large/8404/2532262696
是用特别的模子在盘、碗、洗等器物的内壁压印成各种花纹,然后再烧制。
http://p1.pstatp.com/large/8403/3067508236
http://p3.pstatp.com/large/8401/3761637385
所印花纹图案微微凸起,略高于胎面、立体感较强,具有半浮雕的效果。
http://p3.pstatp.com/large/8406/1212634534
http://p2.pstatp.com/large/8403/3067557897
http://p2.pstatp.com/large/8403/3067607752
http://p2.pstatp.com/large/8407/1030608582
http://p1.pstatp.com/large/8400/5637754378
http://p2.pstatp.com/large/8405/1511194734
http://p1.pstatp.com/large/8407/1031218762
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手段完成。 刻划纹饰,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
此种纹饰创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受到越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初期刻划纹饰一般都显得比较简单,草率,中期才日渐成熟,所饰纹饰刀法熟练,线条流畅,花纹图案表现极为生动。
北宋中期的纹饰清晰,布局繁密完整,讲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案的特点目前已能见到的耀州窑印花图案达百余种,主要有折枝和缠枝花卉及水波游鱼、鸳鸯、浮鸭、婴戏、飞天,还有龙凤、麒麟、飞鸭等, 初期刻划纹饰一般都显得比较简单,草率,中期才日渐成熟,所饰纹饰刀法熟练,线条流畅,花纹图案表现极为生动。
http://p3.pstatp.com/large/8405/1511232663
http://p2.pstatp.com/large/8400/5637847150
http://p2.pstatp.com/large/8406/1207730678
http://p2.pstatp.com/large/8404/2532752020
http://p3.pstatp.com/large/8403/3067793963
http://p3.pstatp.com/large/8404/2532395113
http://p2.pstatp.com/large/8403/3067756670
http://p3.pstatp.com/large/8401/3762134204
http://p2.pstatp.com/large/8401/3762629141
http://p3.pstatp.com/large/8407/1031145305
http://p2.pstatp.com/large/8400/5637943884
http://p2.pstatp.com/large/8406/1207846127
http://p1.pstatp.com/large/8406/1207927216
http://p3.pstatp.com/large/8403/3067986165
宋代耀瓷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
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的是刻花工艺,以及与之相同风格的印花工艺。此种刻花,严格讲是取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发展到北宋中期与稍后达到了顶峰。
宋代耀瓷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
http://p2.pstatp.com/large/8400/5638097679
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的是刻花工艺,以及与之相同风格的印花工艺。
北宋晚期:
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手段完成。
刻划纹饰,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此种纹饰创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受到越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此种刻花,严格讲是取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发展到北宋中期与稍后达到了顶峰。
印花纹饰出现的年代要晚于刻划纹饰,即北宋中期才出现,并成熟于晚期。
http://p3.pstatp.com/large/8402/3134639412
http://p2.pstatp.com/large/8405/1511490461
http://p2.pstatp.com/large/8401/3762377479
到北宋中期稍晚一些时候,为了向国内外商品市场提供更多具有此种装饰风格的耀瓷,耀窑工匠又发明了与其刻花手法相同风格的印花新工艺。
此种印花工艺是先采用刻划花手法制作出印花范模具(又称母范),然后翻制出印花范,再将与之造型相同的器物坯件扣在印花范具上印出纹样,修饰后施釉烧成。
在发掘和整理器物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成千上万件的宋代耀窑刻花和印花青瓷标本。
得知其印花工艺是由其刻花工艺发展而来,但并非是宋代中期刻花工艺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它的一种发展。新的印花工艺因其有制作简捷、方便、快速的优点,一经问世,就将其发展的重点用在纹样图案的着力构思和设计上。
与孕育它诞生的耀窑刻花工艺相比,新的印花工艺在纹样题材、图案种类、构图方式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从而使宋代耀窑的印花青瓷也达到了同时代同一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种娴熟而独特的耀州窑刻划花和印花工艺,以其成功的魅力在赢得国内外广大市场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国内窑场瓷器制作的装饰工艺。
环县窖藏出土的宋耀州窑青瓷
本文介绍的环县出土耀州窑青瓷有一定时代的跨度,涵盖五代末宋代初期直到金代。究竟窖藏原因,当是宋与西夏交战或蒙古灭金的战乱中,器主外出逃难是将其拥有的耀州窑青瓷埋藏。这些青瓷反映了耀州窑产品在当地一带的销售情况。
http://p3.pstatp.com/large/8387/617488214
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在历史上一直是塞外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多元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尤其在北宋,这里即是宋夏对峙的前沿阵地,又是关内外贸易的重意通道,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环江流域曾出土了许多宋代的瓷器窖藏,其中以耀州窑的刻印花瓷器最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
http://p2.pstatp.com/large/8382/7414091408
五代青釉雕花牡丹纹执壶 口径4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10厘米,高18.8厘米
出土于环县环城镇。直口,长颈,曲柄,阔肩,球形腹,圈足,圈足稍高并外撇,曲形流残损。此壶造型精致,美观大方,主要流行于五代时期,沿袭了唐代丰满的器形,与同时代其他瓷窑相比,已脱离了对金银的单纯模仿。通体施青釉,釉色秀美,有细小开片。颈底饰一周凸弦纹,手柄面有压印棱形纹饰,腹部采用深剔刻法斾以牡丹纹,牡丹盛开,枝叶肥硕,在花叶处剔划花有较浅的纹路,这种深剔刻手法称为“雕花”,工艺精湛,刀法流畅犀利,刚劲有力,产生了层次清晰的立体效果,与其精美的造型和谐地融为一体,体现出耀州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表现力,是五代时期耀州窑的精品之作。
http://p2.pstatp.com/large/8386/824622483
宋青釉瓜棱形瓷执壶 口径5厘米,底径7厘米,高23厘米
出土于环县环城镇赵沟门水渠,直口,细长颈,腹呈瓜棱形,细水流,有柄,柄饰三道坚条纹,造型新颖美观。通体施青釉,釉面光滑莹润,执壶俗称“注子”,用途属酒具,宋代十分流行。此类壶形体多变,造型丰富,多仿金银器式样烧制,肩一侧有弯曲的细长流,另一侧贴附扁形曲柄,形体显得十分清瘦,秀美精巧。
http://p2.pstatp.com/large/8386/824668227
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口径24厘米,底径6.4厘米,高7.8厘米
出土于环县虎洞乡高庙湾村陈水沟瓷器窖藏。敞口,弧腹,圈足裸胎,灰白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晶莹温润,色泽青幽,口沿薄釉处呈姜黄色。碗内璧一周弦纹下以写实手法刻缠枝牡丹花纹,多瓣式花朵刻划得自然流畅,花纹棱角处因釉厚而呈翠绿色;外壁为自由式刻花图案,刀法随意。此碗造型精巧秀美,釉面光洁匀静,刻花技法犀利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宋代耀州窑刻花瓷器的典范之作。
http://p3.pstatp.com/large/8385/1312048197
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口径21.9厘米,底径6.4厘米,高5.2厘米
出土于环县虎洞乡高庙湾村陈水沟瓷器窖藏。敞口,弧腹,圈足,足底露胎,胎呈灰白色,胎质坚密。通体施以青釉,釉色青中闪黄。碗外璧均匀刻以半圆形单刀纹,非常随意,器表光滑平整;碗内刻缠枝牡丹花叶纹,一花盛开,二蕾含苞待放,花叶上均划出叶脉,花冠丰满,花叶纷披,花枝缠绕,牡丹的繁茂生机被刻划得生动真实。缠枝牡丹纹以其他饱满的构图个吉祥的寓意而成为北宋中期耀州窑最流行的装饰题材,深得人们的喜爱。
http://p3.pstatp.com/large/8383/7098277217
宋青釉刻花水波三鱼纹碗 口径11.5厘米,底径2.5厘米,高5.3厘米
出土于环县合道乡阵旗塬村北壕。敞口,圈足裸胎,胎质致密。青绿色釉光洁素雅,有少许冰裂纹,口沿薄釉处呈姜黄色。在碗内壁的弦纹之下,用三分法布局,简洁有力地刻划出三条生动逼真的小鱼,周围在衬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刻划出的三鱼在水波中自由游荡,神态怡然,栩栩如生,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刻花技法融划花和剔花两种工艺之所长,既保留了剔花工艺的立体浮雕效果,又体现出划花行刀自然柔顺流畅的特点,达到了耀州窑瓷器制作的巅峰水平。
http://p1.pstatp.com/large/8387/617551485
宋青釉刻花莲花纹碗 口径18.5厘米,底径5.5厘米
出土于环县合道乡阵旗塬村北壕。敞口,弧腹,圈足裸胎,胎质细腻。通体施青釉,釉色晶莹润泽,有很强的玻璃质感。碗内刻缠枝莲花纹样,其间衬以激荡的水波,刀法熟练,线条流畅。
http://p2.pstatp.com/large/8381/7725214980
宋青釉刻花莲花纹碗 口径21厘米,底径6厘米,高8.7厘米
出土于环县环城镇。敞口,斜腹向下内收,圈足,形如倒置的斗笠。通体施青釉,釉色色泽光润,匀净平整。碗外腹部饰一周弦纹,碗内口沿下刻一周四叶花纹,腹部微微的水波纹中刻花有四朵盛开的莲花。莲花纹是耀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它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为当时社会所推崇。
http://p2.pstatp.com/large/8388/121418544
宋青黄釉印花花卉纹碗 口径10厘米,底径3厘米
出土于环县环城镇。敞口,口沿处有小缺口,斜腹,圈足露胎,胎质坚密。器内璧饰六个团花纹,器外壁口沿至底部饰有数条凸起的茎纹。通体施青黄釉。
http://p3.pstatp.com/large/8383/7098807294
宋青釉印花花卉纹盘 口径12.5厘米,底径4厘米
出土于环县环城镇。敞口,折沿,斜腹,圈足。内壁印花卉纹,底部为缠枝花纹。通体施青釉。
窖藏一般都是战乱时期主人外出逃难时所埋藏的。宝元三年(1040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全面爆发,在随后的近百年间一直处于时战时和的对峙状态,长期的战乱致使边境的民众颠沛流离。环县北宋时称为环州,属环庆路经略,是重意的边境之地,屡屡遭到西夏国的侵犯,主要战场就集中在北连塞外南通关中的环江流域。这里的百姓逃离时,将易碎的瓷器埋藏起来,以备战后回来使用,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乱并未让他们如愿以偿,于是这些精美的瓷器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它们即向人们展示了宋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也诉说着北宋那段凄惨的边疆史。另外,在环江流域的兴平城、甜水堡、洪德寨等十几座城寨遗址内也分布有大量的北宋耀州窑瓷器标本,既为城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范仲淹筑城寨御敌战略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