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官窑瓷器以及仿古瓷器的特点特征
(2015-10-03 11:02:21)
标签:
乾隆官窑瓷器仿古瓷器特点 |
分类: 转载博文 |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青花器釉有厚薄,为白色或青白色。常见闪青的白釉,在器底与足里折角处施釉较薄,尤有玻璃质感。彩器和仿成化青花的釉面,多为粉白细釉。康熙晚期那种如嫩竹一样的硬亮青釉,在雍正的彩器中也时有所见。白釉器釉面光细平润无皱纹,似永乐甜白釉面,但迎光透视胎体呈青白色。浆胎仿定釉粉白,凸釉不平,釉质疏松。
鉴定要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雋秀尔雅,小巧玲珑。典型器物很多,以盘、碗、杯、碗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新颖的造型颇多,特别是一些相类的器物,外形稍加变化,适度增减,即成一种风姿娉婷的新式样,以仿古名窑器为最。
3.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显厚重。
4.釉色品种繁多,历史文献所载有五十七种,与现有实物均能吻合。因此鉴定时,可将此类作品的时代定为雍正七年至十三年之间。
5.釉面有桔皮纹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青花器釉面亦有干净光润的一类,色调为青白或粉白。器口仿照康熙时加涂一层白釉的器物,有粉青釉、蓝釉、天蓝釉、仿哥釉的橄榄瓶、双耳瓶、太白樽、砚、洗、炉等。
6、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晕散的青花尤具仿宣德的效果,有意识地用笔重点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7、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琺瑯彩画面中所绘的人物景致,都明显缩小。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民窑中粉彩器粗细并存,大量制作,己取代清初以来五彩器的主导地位。
8.纹饰有工笔画的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支钉烧、裹足烧多种。底部有涂酱釉、蓝釉、黑釉、褐釉等多种装饰。仿古色釉器,其足际与釉面啣接露胎处有黑色的一环线。
10.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民窑器有的瓶、杯类,足部高深外撇,足里无釉,多有旋痕;马蹄折腰式盘、碗之类,不仅口面增大,器身较矮,而且足部也放宽大,端庄稳重,为一代之典型器物。仿宣德盘类的圈足多数为斜坡式,足脊外滚圆如“泥鳅背”状,修胎光滑洁净,偶有旋痕。瓶、盘类的砂底细腻光润。
图案纹饰特征
乾隆时期纹饰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如石榴百子(多子多福)、百子图、五蝠捧寿、福寿三多、五子夺魁、五子登科、三羊开泰、八吉祥、八仙庆寿、月月见喜等。这些祈福求祥的内容,成为以后各朝司空见惯的装饰,广泛流行至清末。另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也有较多的表现,台安居乐业、歌舞升平、人寿年丰、进宝图等。
百花地图案及色地轧道(锦上添花、锦地开光御题诗画等,亦为乾隆彩器习用装饰。其中一些花卉画面,逐渐演变为规矩图案或几何多方连续式,绘工虽精细,卻显拘謹。彩色及图案的繁琐堆砌,呈现出乾隆时典型的奢靡和绮艳风气。从图案纹饰的风格上比较,雍正时幽淡,乾隆时则激越张扬。
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发展,前朝及当时名辈画家对瓷绘有一定影响。据《中国的瓷器》一书考证,此时山水绘画多之崇董浩、张宗苍,婴戏多本金廷標,花鸟多据蒋廷锡、鄒一桂等人的画风。在艺术技巧上,也有与其他工艺品相通之处。因而,乾隆特种瓷的制作,尤能摹仿玉石、金铜、雕漆、牙木、藤编、料器等工艺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海水云龙、二龙戏珠、九龙、穿花龙、龙凤、云蝠、四灵、五蝠、十鹿、百鹿、松鹰、松鹤、三秋、三叶、五福字、八吉祥、月月见喜、喜鹊梅花、丹凤朝阳、折枝牡丹、牡丹、九桃、缠枝莲、缠枝莲梵文、洋莲宝相花、四季花、花卉虫碟、百花、松竹梅、两写两画开光、山水人物、仕女、洋人、婴戏、百子图、十六子、八仙、八宝、暗八仙、三星人、三羊开泰、福寿三多、万寿无疆、山高水长、歌舞升平、进宝图、丰登、佛日常明、松鹿、梅、重阳菊花、丹桂飘香、万花獻瑞等。
胎釉特征
胎体:
乾隆时注重制瓷质量,瓷质精细。如果没有淘炼至细的洁白胎质,就不可能完成复杂新奇的造型和特殊精细的工艺。乾隆瓷之所以器型规整,厚薄适度,都与胎土的高纯度密切相关。即使这样,乾隆六年(1741年)四月太监高玉传旨:“唐英烧造上色之瓷器甚糙,釉水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着怡观王寄字唐英”。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唐英又接到和硕怡亲王果毅公讷,观内大臣海望来文:“因乾隆二年所烧造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以前,又破损过多,责令赔補二千一百六十四两五钱三厘”。其实,若从传世品看,早期的乾隆瓷,还是能保持雍正时的细润特色的;晚期的虽略见逊色,但仍比晚清时的卓越。
仿古名窑的黑色胎或黄色浆胎,同于雍正时期。
釉面:
青花瓷的釉面伯为青白色,民窑亦如此。其青白度深浅不一,釉面肥腴而坚緻,并光润匀净,偶有细微度的波浪釉;也有呈色较为粉白的釉色,民窑器多见。
精致的琺瑯彩和粉彩器,釉面坚緻,细润如似玉,光洁无疵:一般彩器的釉面,有的莹润,有的不够平净,同雍正时相比稍有差异。早期至美,晚期渐糙。
有的粉彩器,釉面为淡青色;平净者中,偶有极细小皱纹。
鉴定要点
1.乾隆瓷器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庆、道光时的隽秀,小件器尤其精致。前朝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胎体细润;后期则显呆滞,渐趋粗糙。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旧样外,馀皆依次退减,每况愈下。
2.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初期有晕散、黑褐、青灰、浅蓝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3.彩瓷釉面常有均匀有似涟漪状小皱纹,以瓷板类最为明显。据此再佐以纹饰、彩色,便可断定其年代。有的天蓝色釉器,釉面积釉处闪黄。粉彩中似青金蓝的蓝彩与琺瑯彩中的鲜亮鹅黄色,独具特色。粉彩器有器襄和足底,多施浅淡闪黄而匀净的豆辨绿釉。金彩厚实光亮。
4.乾隆官窑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如险峻奇巧的纯观赏品,仿铜、玉、石、木、漆和生物的各种精致的工艺品以及小文玩类,充分表现出了华贵侈靡的时代风尚。民窑的制作,大多也很精致。
5.图案纹饰的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多含福禄寿和太平盛世的寓意。附饰双耳的装饰,彩器中的色地轧道和万花地锦上添花、开光图案等,此时广为流行。
6、官、民窑各色釉器的足际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有一圈小锯齿痕。
7.砂底虽仍光润,但不及雍正时的细腻光滑。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一般仿哥釉器,底部留有酱色釉的七个支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