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官印,这枚首领印章,只收藏在故宫
http://n/sinacn/20171024/1d34-fymzzpw0765494.jpg
http://n/sinacn/20171024/bd8f-fymzzpw0765635.jpg
http://n/sinacn/20171024/bf08-fymzzpw0765647.jpg
http://n/sinacn/20171024/5f61-fymzzpw0765664.jpg
【铜柱钮“首领”印】
铜柱钮“首领”印,西夏,印面5.5×5.5cm,通高5.3cm。
印铜铸,柱钮,印文为西夏文字体,白文,释为“首领”。印背以西夏文刻款“首领 正德二年”。
西夏统治政权分两个机构:宋制职官与党项职官,西夏官印文字始终如一采用的是西夏文字。西夏官印形制特殊,方印圆角,印文基本以对称形式排列,两字者上下对应,四字者均分,六字者左右两列对分。印字结构是经过改造的篆文,铸文较宽,笔画与边栏等宽。短柄钮或柱钮,印台薄。印钮的两侧往往刻有成列的西夏文,释印文内容及执掌者,目的是加强对官印的使用与管理。西夏印章遗物中私印较少见,应与其民族的社会状况有关。西夏官印是中国印章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http://n/sinacn/20171024/c3fa-fymzzpw0765675.jpg
http://n/sinacn/20171024/495b-fymzzpw0765689.jpg
http://n/sinacn/20171024/4f62-fymzzpw0765704.jpg
【白玉鼻钮“絑『0553』”印】
白玉鼻钮“絑『0553』”印,战国,印面1.6×1.6cm,通高1.3cm。
战国时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起横读“絑『0553』”二字。此印玉色青白,光泽素淡雅致,材质温润细腻,琢造极为工整。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细观单独的印文,工整紧凑,引人注目,若从印面通观,似显分散。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变体。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后人摹刻战国玺印,往往以印文相互配合来整合印面,忽视了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作品并不具备战国玺印真实的历史风貌。
http://n/sinacn/20171024/e000-fymzzpw0765715.jpg
http://n/sinacn/20171024/b5d2-fymzzpw0765722.jpg
http://n/sinacn/20171024/a345-fymzzpw0765730.jpg
【青玉鼻钮“『0341』薈信鉩”】
青玉鼻钮“『0341』薈信鉩”,战国,印面2.2×2.2cm,通高1.7cm。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0341』薈信鉩”四字。战国时期的玉印文字笔画多为每一笔的中部较宽,字口亦深,两端尖锐,字口略浅,表明是砣轮砣磨造成的。印身色泽温润而暗,似光亮含而不露。印身有璞天成。此印顶钮狭长,印台较高,厚实敦稳。其形体较大,在战国玉印中比较少见。
http://n/sinacn/20171024/c35e-fymzzpw0765739.jpg
http://n/sinacn/20171024/3361-fymzzpw0765745.jpg
http://n/sinacn/20171024/b126-fymzzpw0765753.jpg
【青玉鼻钮“王间信鉩”】
青玉鼻钮“王间信鉩”,战国,印面2.0×2.0cm,通高1.6cm。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时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这两种纹饰更属罕见,且此玉印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http://n/sinacn/20171024/b733-fymzzpw0765761.jpg
http://n/sinacn/20171024/a60b-fymzzpw0765772.jpg
http://n/sinacn/20171024/2c39-fymzzpw0765781.jpg
【青玉鼻钮“计官之鉩”】
青玉鼻钮“计官之鉩”,战国·楚,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http://n/sinacn/20171024/cd9f-fymzzpw0765786.jpg
http://n/sinacn/20171024/ed23-fymzzpw0765796.jpg
【燕国铜鼻钮“外司炉鍴”鉨“】
铜鼻钮“外司炉鍴”鉨,战国·燕,鉨面5.1×1.4cm,通高9.5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外司『0542』”,即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鍴”读为“瑞”,《周礼·春官·典瑞》中郑玄注:“瑞,节信也。”《说文》则释:“卩(节),瑞信也。”这种战国时期长柄长条形的官鉨目前仅见于燕国官鉨。有一种观点认为此鉩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