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语文全国3卷古典诗歌鉴赏题

(2019-01-19 11:31:32)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

答案: 14.A 15.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白话译文: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苍茫浩阔的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你誓要茫茫沧海变成干涸的池塘啊,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看那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一大早就开始在山中林间忙碌不停啊,到日暮天黑仍奔赴这辽远无边的大海。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以至羽翼折损,被这汹涌的波涛吞没。只要峻岭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完衔尽啊,只要凶狠噬人的大海一天没有填平啊,我精卫一天也不会停歇!宁愿我一人身死赴难啊,还有我的子孙活着继续完成我的事业!

精卫介绍:

精卫:精卫鸟。相传它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她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

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精卫填海的精神为历代诗人所咏赞。

作者: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王建是大历进士。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这首诗是王建根据精卫填海的神话写成。据《山海经·北山经》载,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到东海游玩时,溺水而亡,其精灵化作精卫鸟,每天衔木石投入东海欲填平之。

全诗共分三层。

第一层是前四句。诗歌开门见山,通过与精卫的直接对话表达对精卫填海行为的质疑:精卫啊,谁让你填海的?诗人为什么会对精卫的行为提出疑问?一是“海边石子青磊磊”。“磊磊”是层层叠叠众多的样子。诗人认为,海边青色的石子那么多,精卫根本填不完,既然填不完,为什么还要填呢?二是“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但”在这里表假设。这两句是说,假如真有一天海被你填平了,海水没有了,海成了枯池,海里的鱼龙又该怎么办?前四句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出对精卫填海行为的极度不理解。

第二层是五到八句,这四句转而对精卫填海的行为进行描写。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中的“空”是“只”的意思。这一句是诗人的设问:精卫的嘴穿了洞,难道只是因为衔石?第六句诗人用一种景象作答:你看,海边山上的草木都没有完整的枝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精卫不仅要衔石,还要衔草木枝,它的嘴因此而磨穿了洞。这就突出了精卫填海之艰辛劳苦。七八两句继续描写精卫的艰辛劳苦。精卫天刚亮就在树头折枝,傍晚仍在海里填海劳动,因为在山中和海里不断来回飞行,它的翅膀都折断了,它也不时坠入海中。这四句通过描写精卫填海时的奔波劳碌和因此而导致的遍体鳞伤的境况,突出其填海的极端艰辛。

第三层是最后两句。这两句一般认为是作者模拟精卫的口吻表达的。精卫自言心志说,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这样理解,虽然也能表达对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赞颂,却不能很好地回应诗歌开头所表达的对精卫行为的不理解。如果把这两句诗理解为诗人的自陈,诗歌的表达效果则更佳。精卫不辞艰辛、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不仅使诗人理解了精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精卫的生命,使其继续移山填海的事业。这样理解,既照应了开头,使诗歌的结构更为圆融,又表现了诗人对精卫态度的转变,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了变化,还更好地突出了精卫精神的感人。

这首诗运用质朴无华、平白如话的语言刻画了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这一形象,高度赞颂了不畏艰辛、矢志不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在对精卫鸟这一形象进行刻画时,诗歌除直接描写精卫填海行为的艰辛,又通过描写诗人对其态度的变化加以烘托,使精卫所代表的精神具有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