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高考文言文复习指导

(2017-03-21 14:23:32)

   浅谈高考文言文复习指导

高考考纲中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19分;古代诗歌鉴赏,211分;名句名篇默写,15分。考核目标和要求有: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中可知,高考对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要求在逐渐加强,其中19分的文言文阅读占分值较大,对于距离古代久远的现代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难点。在高考复习中面对这一大块专题我们应如何下手呢?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夯实基础,将课本复习放在首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15册共选录有29篇古诗文,再加上选修的先秦诸子选读中的26篇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48篇,共计103篇,已是不小的数目,意在扩大高中生的古典诗文的阅读量。而高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阅读要广泛,更要对知识点的理解精准细。尤其是文言文的阅读虽然不再有对加点文言实虚词的考测,但文言翻译题的要求还是很精细的,关键实虚词及特殊句式都要翻译到位。而文言考测的知识点基本都出自我们立足课本所讲解的知识,包括所有的古代文化常识,都出自课本篇章下的注释。所以高考一轮的对课本的认真复习至关重要,文言文无论怎样出题也都是那些知识点,所有的练习题的掌握也都立足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先引领学生复习课本中的所有文言篇目,指导学生再读文本下的注释,将重点着重识记,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如归纳实词、虚词的多种用法,将书上出现的所有通假字、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常见虚词归纳出来并附上例句及出处,归纳文言特殊句式等等。这一遍复习其实就是引领学生完成对文言所有考点的把握,巩固了文言基础知识,也使学生掌握了文言出题的方法、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因此,此轮复习不可图快,应扎扎实实地积累巩固。

二、    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探寻文言文出题特点及规律

(一)     高考语文选文特点

高考语文选文崇尚文化经典。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高考文言文试题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出发,增加对文化经典的阅读,注重挖掘古代典籍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操、思想方法、价值取向和能力素养,增加了试题的文化含量,提升了试题的语文品位,较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层次。

从选文来源看,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主要来自《旧唐书》《明史》《宋史》等正史,偶尔有个人文集或地方志。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主要节选自以下书目:2013年全国1卷《明史•马文升传》,2014年全国1卷《旧唐书•于休烈传》,2014年全国2卷《明史·韩文传》,2015年全国1卷《宋史·孙傅传》,2016年全国1卷《宋史•曾公亮传》,2016年全国2卷《明史•陈登云传》,2016年全国3卷《明史•傅珪传》,这些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

   从表现内容看,传记类文言文以刻画正面形象为主,主要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重在表现他们为官清廉、淡泊名利、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机智、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等优秀品质,传递社会正能量,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从行文脉络看,传记类文言文写人叙事有序可言。一般遵循顺序为: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主要事件。从表现手法看,传记类文言文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叙述人物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所以,主要事件和人物语言不容忽视。

()高考语文设题特点

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较固定,分别是断句选择、文化常识、信息筛选。

1、断句选择

断句,古称句读,是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断句能力的考查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理性回归,因为只有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只有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比较正确地断句;有了比较正确的断句,也才能进行更深更高层次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应该说,断句题对于考查学生是否初步读懂“浅易文言文”,具有比较高的信度,考查形式本身具有综合性,难度也比较适中。

如何准确把握这种题呢?

1)通读文段,把握大意。力求对语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这是断句的基础。(2)实词句法,多加联系。一般来讲,动词的前后都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不及物动词做谓语的情况除外。(3)借助虚词,确定首尾。断句除了以语意表达为依据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如虚词。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常用在句首,如:夫、盖、惟、凡、故、是故、然则、于是等虚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表时间的词。有些虚词常在句尾,如:者、也、矣、欤(与)、 邪(耶)、焉、哉、乎等。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4)句式活用,留意辨析。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断句也会有帮助。

2015年全国卷14题文言文断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本题选A。首先看句意。从句意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在蕲州。其次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的关系,看“奏贬蕲州安置”句中“奏”的主语。再结合年号、官职名、实虚词标志等判断,最后确定选项。

2、文化常识题

高考考试大纲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史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神韵和价值理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中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涉及到古代纪时方法、官职称谓、教育礼仪、节日风俗、服饰饮食等诸多知识,对于这些庞杂的古代文化常识,要求学生细致、系统地了解并掌握确实需要时间。

我们如何准确把握这种题呢?

1)准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是解答这类题的基础。对古代史书中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不断积累古代的文化常识。(2)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解答的关键。文化常识需要识记,更需要根据语境灵活判断。

2016年语文全国卷35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这道题答案为A项,其中“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这道题判断时就应该凭平时的知识积累。

再如节选自《明史·周朝瑞传》的一篇文言练习中的文化常识

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巳指辛巳年。辛巳为干支之一,干支即天干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

B.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靓即朝见君王,古代宾礼之一。周代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靓”,此为定期朝见,合称为朝觐。

D.赠也称追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本题选A。原文句子是:“十二月辛巳,日上有一物覆压,忽大风扬沙,天尽赤。”这个选项的表述从知识角度来说并没有错误,但结合语境,“十二月辛巳”的“辛巳”在这里是纪日,而不是纪年,所以确定此为选项。这道题就是根据语境灵活判断选项。

3.概括分析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相关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分析。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概括和分析题多数为“选非”型,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和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利用好该题选项也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这种题的错误选项设置常常是“正误相杂”的,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即在大体框架正确的前提下夹杂一两处错误的表述形成干扰。因此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运用“题文对照”的策略,也就是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去,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其信息源头,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比,看有没有曲解文意。解答该题最忌讳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时形成的模糊感觉草率确定答案,这样做题往往是错的。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2016年全国卷36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选C项。“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错误,原文是“遂矫旨令二人致仕”,即“(权贵)假托皇上诏命,让两个人辞去官职”。并非他坚持离职,而是皇帝不听言官的劝谏,他才无奈离职的。

4.句子翻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

文言翻译注意几点:1、实词讲求字字对译。实词是构成文言文语句的核心材料,也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翻译时不能遗漏,要字字对译,逐一落实。2、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现象,准确译出活用后的意思。3、若虚词在句子结构中仅起结构性的功能,不必翻译。若虚词在句子结构中起连接作用,表因果、转折、并列等,要注意翻译。若虚词在语句中表语气和反问、设问、感叹等功能,需要恰当的翻译。4、准确辨识特殊句式的类型,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等)、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并正确翻译。5、人名、地名、器物名、官名、爵号,表时间、地点的名词一般不用翻译。全句翻译讲求信、达、雅,句意准确、贯通。

2016年全国卷37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翻译为:(1)(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中的十件事,话语多指责受宠的权贵,这些受宠的权贵愈加痛恨他。关键点:权幸、嫉。权幸。“权”指权贵,“幸”指宠幸,“权幸”这里是受宠的权贵之人。“嫉”是痛恨的意思。句首应添加主语。(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启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关键点:忠谠、报。“忠谠”,忠实,敢于直言。“报”,回复。还包括状语后置句,“吏部请如雍言”的正常语序为“吏部如雍言请”,翻译时注意调整。

阅读文言文一般应遵循“文本—题目—文本—答题”的基本顺序,但有时候也可以尝试不同的顺序。

总之,复习文言文这一专题一定要稳扎稳打,每一处知识点都要复习到位。高考文言文阅读也一定要静心、精心,看明白选文,看清楚题目,将平日所学的知识成分运用发挥,定能交出完美答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