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    转载

(2014-01-10 20:13:59)
标签:

教育

《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 》,作者:杰唐纳;华特士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1内容简介 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成功?如何才能活得好?如何帮助孩子作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不只是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该听听生命怎么说。本书扩展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定义,将教育转化成浑然一体的过程;完美地融合了书本的学习和人生的体验,为父母、教育者以及关心教育的人士提供了有效的技巧。 本书的书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两种涵义都是作者有意赋予的。首先,企图推荐一套教育系统方式,这套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而不光是训练他们求职或获取知识;除此之外,另一个企图是,帮助读者朋友了,不只是学生时代,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生命中学习。这是一套终生受用的人生哲学,不只是帮助孩子,也帮助我们自己做好准备,迎向一生的学习与挑战。

  媒体推荐本书能指导父母和教师,从经验中发展孩子的健康和美德,在生活中孕育孩子美好的心灵,并带领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中国台湾地区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 郑石岩 如果人生是一种营求,你求的是什么《生命教育》说的便是这种二十一世纪的新观点。试图让人明白,生命是活着的一种历程,活得有;不如活得;;,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生活美学作家 游乾桂如果我们想要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正如本书中所言,生命就是要迈向圆熟的境界。圆熟意味着内在处于均衡状态,在此状态下,生活不再慌乱,生命不再迷惑。《生命教育》为孩子与我们指出了一条途径一借由心灵的启发,迈向圆熟。

 中国台湾地区读书发展协会理事长 邱天助 《生命教育》一书值得梦想家与行动者共同来阅读,或许即使是梦想家,读完之后都会起而行动

李维士与克拉克学院专业学习研究所长 杰西;卡斯朋博士 

作者简介;();唐纳;华特士美国加州阿南达村(Anaada Village)的创立者。华特士曾在印度跟随瑜伽大师阿南达学习。回到美国后承袭其精神,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以及阿南达学校.倡导生命教育思想。过去五十年来,华特士出书60册余,创作音乐300多首,并常受邀巡追全球各地演讲,宣扬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是世界知名的演讲者、作家与人生导师。

     目录: 

       1章 成功是满足心灵的需要

   2章 教育不能光是纸上谈兵

  3章 理智有赖于情感平衡

  4章 何谓真正的进步;

 5章 孩童的真实自我

 6章 惩罚与奖赏

 7章 终极目标

      8章 人性化的学习过程

       9章 经验的重要性

 10章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第11章 逐渐发展

     12章 每个孩子都是爱因斯坦?

     13章 辅助成熟的工具

     14章 成熟的阶段

  15章 打地基的年纪

  16章 情感的年纪

     17章 意志的年纪

     18章 思考的年纪

     19章 课程

     20章 阿南达学校

     21章 起而行附录 

      书摘你有小孩吗?倘若有,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医生?律师?科学家?还是商业巨子?或者,如果是一个以婚姻为毕生志向的女儿,你希望她成为上述哪种人士的妻子父母多半希望孩子拥有某些基本优势:财富、好工作以及他人的尊敬。遗憾的是,通常他们的期望也就只有这些,他们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价值。 教育体制的方向则多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由于绝大多数的父母希望孩子具备物质竞争优势,现代的教育体制也就朝着这个目标发展。鲜有人重视,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怎样才算成功我看过一则消息:一位贫穷的西西里农妇虔敬地下跪亲吻黑手党老大的手背。不是因为他给了她什么甜头,当然也不是因为他的人格有多么崇高。那么,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奉承他呢?想必是这位黑手党先生的霸道作为与谋杀背景为他带来了庞大的物质权力。至于那些将如影随形伴他一生的良心谴责又有什么要紧?那是他自己的事。无论如何,对她,或者对许多人来说,这位先生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已经获得了世俗的权力。 我们都听过,或者遇到过个性怪异的有钱人,他们多少总是以财富来为他们的奇行怪癖然而,这样就算成功了吗?当然不是。尤其是表面的尊敬里夹杂了暗地的憎恶时,就更不能算成功了。失去了自己的快乐和平静,又得不到他人诚心的尊敬与善意,这样换来的;是什么样的成功成功的意义远比金钱与权力大得多。如果为了获取千万财富,却赔上了生而为人的价值,得到这些金钱又有什么意思?许多人学到这个教训却为时已晚,这辈子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时间可以改善自己的处境了。他们可能这时才晓得质疑:为什么一开始会得到错误的鼓励,以致扭曲了价值观当然,他们是从小受到鼓励的。从家庭、学校以及同事身上学习到的一切都让他们确信,成功是奠基在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上,而不是在那些表面看不出什么、一点也不实用的精神收获上的。 这就牵涉到人们到底想从人生中求取什么的问题。人们追求金钱、名望与权力,其实是为了内心的满足与快乐,他们期待通过实际的物质换取满足、愉悦。很显然,人们真正想获取的,不是快乐的象征物,而是快乐本身。 知识与智慧的混淆 那么,为什么学校只教导学生如何在物质上成功,而不教导他们做一个人也要成功?我并不是说了解世俗琐事如证券、期货或企业管理一是没有用处的,然而,为什么学校,除了这些事实外,不教导学生关注并了解人生的真正需求?例如,如何和别人好好相处?甚至更重要的,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如何健康地生活?如何专注?如何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如何当一个好员工或好老板?如何找到合适的伴侣?如何拥有和谐的家庭生活?如何维持生活步调的平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