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博友有关200年以上,800年以下的古瓷,手抚摸后有湿漉漉的“出汗”现象,我也有这个感觉。在我收藏的瓷器中,有几件乾隆和雍正的瓷器,这种出汗现象极为明显,这些瓷器的特征都是高白瓷,瓷胎极其细致,釉面极其光润,画面极其优美,如果不认真欣赏,总有“专家”把它们列入新仿之列。
这件乾隆款青花五彩群仙祝寿双耳瓶,我一直把他列为民国时期的藏品,但是它的五彩发色之美艳,人物姿态之生动,瓷白釉润之养眼,世间少见,是我的藏品中湿漉感最显著的一件。http://s11/mw690/003DCHMmgy6Ohx0hve27a&690
http://s15/mw690/003DCHMmgy6Ohx3f9giee&690
http://s11/mw690/003DCHMmgy6Ohx60TOOaa&690
http://s16/mw690/003DCHMmgy6OhxXsyJ15f&690
但是看尽了这些高仿瓷器和所有世界上的拍卖公司拍卖的拍品,总有意犹未尽之感觉,如果我们用科学的手段来佐证这些瓷器艺术品,也许会有新的惊人发现。真正的顶尖瓷器艺术品远远未能入市,还在深藏在广罗大众之中,藏在深深的土中,藏在那些从中国抢掠的西方列强手中。
我从来认为不是只有北京的故宫和台北的故宫才有国宝,大量的国宝依然在民间和海外存留,如果不利用科学手段来鉴定,只靠这些博物馆的专家“眼学”来主导瓷器鉴定,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的现实,将永远不会改变。
朋友的乾隆青花戏婴双耳瓶,和上一件有着同样的出汗感觉。http://s6/mw690/003DCHMmgy6Ohy1i7Nr95&690
http://s5/mw690/003DCHMmgy6Ohy345JW44&690
http://s1/mw690/003DCHMmgy6Ohy4LhCw60&690
http://s9/mw690/003DCHMmgy6Ohy6dKYg48&690
本人对艺术品有自己的喜恶和鉴赏,从未被所谓“专家”所左右,功利性的鉴定和拍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因为没有标准来衡量专家的水平,没有考试来提高专家的知识,没有哪个行业能像瓷器鉴定这么胡来的,工、农、商、学、贸、医各行各业的专家都有专业知识的后盾,才能成为行业专家。只有瓷器鉴定行业,专家名头参差不齐,玩世不恭,漫天飞舞、口若悬河,拉虎皮作大旗,成了鉴定专家。
瓷器制作是个较为复杂的技艺,作为中国人的独门绝技,已经发展了近千年,直到今天依然独领风骚。是一种集工匠技巧、美学思想、独家秘诀的综合技术,瓷器鉴定更需要在大量了解制作技巧外,还要有历史认知、时空变化、化学和物理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才能完整的准确的瓷器鉴定。
利用釉面的时空变化来科学鉴定,不失为一个好的鉴定手段,瓷器自它烧造开始,就开始了它的瓷胎和釉面的生命历程,它的时空变化研究,就是掌握了生命年轮的钥匙。它的“出汗”现象也是生命时空的具体表象。
“出汗”现象主要是传热性能决定的,我们人的正常体温是36.5度左右,瓷器的温度是室内温度,低于人体这个温度,我们触摸瓷器表面时,手和瓷器表面的温差造成了湿漉漉的感觉。玻化程度越高的瓷器表面,湿漉漉的感觉越明显。木头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玻璃与大理石都有这种感觉。但是玻化程度高的瓷器,更加显著。
瓷器釉料的主成分是一种矽酸盐玻璃,但釉料包含多种原料,组成较一般玻璃复杂,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自动地进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釉质向晶体的转变,变得越来越瓷实,宝光四溢。
这件乾隆年制珐琅彩锦鸡牡丹蒜头瓶,我一直当作现代仿品来对照,同样瓷白如玉,画工精美,双手抚摸之微微有些湿漉,但比不上前两件,但是玻化的程度较高,就是看着太新,不知能否推翻200年才能有出汗的现象,大部分老瓷,由于表面不甚光滑,反而没有出汗的感觉。http://s11/mw690/003DCHMmgy6OhyMzsLwda&690
http://s16/mw690/003DCHMmgy6OhyNV2pN8f&690
http://s6/bmiddle/003DCHMmgy6OhyP1OVTf5&690
瓷器的胎也是越来越紧密瓷实光滑,也可说是钙化现象,就像木变石,远古时是树木,后来钙化成石,变得象玉一样坚实。所以年代造成的表面玻化现象和瓷胎的钙化现象都是解决瓷器鉴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不同年代的瓷器釉面玻化程度不同,润色也不同,一件保存完好的瓷器,玻化现象会令它的釉面无比清润,就好像出水芙蓉,近观有种很“湿”
的感觉,远看又感到很舒服温润,那无疑就是好东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