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墨彩的瓷器并不多见,偶尔能看到一些档次较低的晚清、民国时期的白地山水墨彩图瓶和笔筒。如此动人心魄的人物祝寿瓶,是本人在1998年在山西平遥县偶遇,十分喜爱购得。那时本人对瓷器收藏和鉴定并没有感觉,只是觉得它喜庆、吉利、给老人祝寿是难得的艺术品。后一直摆放在母亲的书柜里,大红的喜庆,孩儿的仙桃,老人的富态尽显眼前。吉祥祝福的诗句,更加寄托了老人祈求富贵、祈求子孙的美好愿望。句句贴心,句句美好。
“红颜鹤发意虔诚,美酒蟠桃献寿筵,子孙世代皆列仕,富贵长寿永相随”。该瓶一直伴随着我的老母亲,直到2008年突然故去。我又继续陈设。原先并不知道图画的意思,后来,经专家介绍才知是“大富贵亦寿考”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说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官居中书令,其7个儿子、8个女婿,个个在朝做官,每逢郭子仪生日,7子8婿都到府祝寿。
这是多么欢乐地景象啊。 民国时期王大凡画了此题材的瓷板画。的确喜庆连连。http://s8/mw690/003DCHMmgy6EXLZBFpt57&690
初看它就是一件吉祥的艺术品,从未有专家仔细上手,都是一瞟,就断为新仿。而且是为举办北京奥运会而挖掘出的中国红。真是笑话连篇。
没人认为他是乾隆的瓷器,从收藏到现在,已是15年之久了,它的特点就是一个新,落灰不旧,悠悠发出红色的光芒。墨色不沉,宝石般的珐琅彩在告诉它的存在。直到2010年在上海,有位号称在景德镇做过瓷器的专家,看到此瓶欣赏万分,说出红釉的瓷器早有,晚有,中间没有。祭红釉的故事,每个收藏者都知道。红色是用生命换来的。明和清早期均烧制,乾隆以后,红釉瓷器烧制基本失传,直到本世纪初才烧制出中国红这个红釉瓷器,而且是满世界都是。
难烧的红釉,再加技巧的墨彩,可是难上加难。又有如此的精美刻画,我真为它的艺术性而不自觉的由衷的赞美。看到了这些有关乾隆时期的墨彩介绍,更坚信了我的判断,它就是乾隆时期的红地珐琅彩墨彩
http://s16/bmiddle/003DCHMmgy6EXGARq9hbf&690
http://s14/bmiddle/003DCHMmgy6EXGCnwTj0d&690
http://s14/bmiddle/003DCHMmgy6EXGECXEx8d&690
墨彩的介绍:墨彩是用艳墨单独在瓷面作画,勾线染色的一种彩绘方法,由于它的设计绘制创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逐渐在陶瓷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独立门户成为一种彩绘装饰形式。
为了丰富画面的色彩效果,墨彩常用金色在黑色的纹样勾线描衣纹叶绿,或点缀小纹样,金色是中性色,与黑色配用,突破了黑色的沉闷,又使画面显得雍容华贵,清静秀丽,这种方法称为“墨彩描金”。为了防止颜料和金色互相吃色,影响艺术效果,墨彩描金需进行两次烧成,即先绘制黑色画面入炉烧结后再用金进行描绘,一般使用黄金水描绘。墨彩瓷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词汇。
这种彩色瓷从一诞生就并非只有黑白二色,有时为了使画面更丰富,画师们会在墨色中加入其他淡雅的颜色,如矾红、浅紫、淡蓝等,或者干脆以彩釉打底来托衬墨色。这种另加彩的绘制手法,并不会影响墨彩的清雅美丽,反而更能显出墨彩朦胧的效果。“着色之法贵乎淡,非为敷彩悦目。亦取气也。”
以笔取形,以墨取色的墨彩瓷画,用墨的各种变化来表现景物的色彩、明暗、凹凸、空间、质量和意境气氛。墨彩瓷画的人物形象,也基本上“扫去粉黛,淡毫轻墨”,完全凭借粗细、曲直、刚柔、轻重而又富于韵律的线条,去赋形造象,表情达意,形成一种高度简洁概括而又明快的表现手法。
http://s13/bmiddle/003DCHMmgy6EXGNlED2fc&690
http://s15/bmiddle/003DCHMmgy6EXGOG9IO4e&690
到了民国,陈设瓷不再只是文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和有钱人的雅玩清供。这个时候,墨彩瓷画中所加的彩不再只是有限的几种浅淡色,或大量描金加红,或衬一个鲜艳的底色,直欲喧宾夺主。于是墨彩瓷画的色彩词汇在这个时期已成主流的“敷彩悦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民国的墨彩瓷画,红色温馨、蓝色清逸、黑色稳健尽在一管柔毫和三色兼妍中,达到了“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