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仿瓷器真的不能以假乱真

(2013-06-21 19:10:37)
标签:

珐琅彩

珐琅彩真品

文化

分类: 瓷器

     今天,数字电视节目《收藏天下》十周年活动,来到济南,在山东省政协大夏雍景大酒店搞了宣传展览活动,主要宣传当今卓有成就的当代画家的书画作品和多位景德镇大师的陶瓷艺术品及高仿清三代官窑艺术品。

说心里话,这已经代表了当今的瓷器艺术的最高水平了,特别是将当代几位国画大师的作品移植到瓷器上或瓷板上,已经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这是一种创新,多彩的颜色加上瓷器本身的光泽,的确是光彩夺目,精彩绝伦。我们真的感谢这些景德镇工艺大师,他们的不懈努力,使得中国瓷器在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艺术上的盛宴。

这些官窑瓷器的高仿基本仿制北京故宫和拍卖行价格极高的几个拍品,仿的非常精美,器型也好、颜色也好、画工也好,都非常接近官窑的形态,从审美的角度看,对于大多数艺术爱好者的人们来说,已经挑不出任何毛病。精美之中缺点什么?让我看,它缺少了灵性、它缺少全局观,这就是仿制的弱点。就像我们仿照外国的汽车,表面可以用模子做的一模一样,但是骨子里缺少了设计者的灵魂,材料缺少了设计者的强度,整体一看,形似而神不似。

同样道理,如果一个大师自己创作,一定会把握好全局观,瓷器上的每一个局部,都好协调好,形成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如果你有过或曾经有过,见过或曾经见过那些民间所谓的“高仿瓷器”“臆造的瓷器”,你就会发现,这些“高仿的赝品”不论瓷胎、颜料和画工远远高于这些当今名正言顺的高仿艺术品。

所以,我可以肯定的确认,高仿不可能以假乱真。民间这些层出不穷的珐琅彩艺术精品,就是到代或者民国仿制的艺术精品。

大多数理论认为,官窑珐琅彩的制作仅有四十年的时间,从康熙朝到乾隆早期,由于制作珐琅彩瓷器的价格昂贵,以后不再烧制等等。这个问题对错与否,我们不去讨论。清宫历史都有描述,我今天主要谈高仿珐琅彩的发展。供藏友们讨论。

康熙朝将珐琅彩运用到瓷器,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发明,把多彩的颜料运用到白色的瓷器上,是多麽大的贡献,把中国瓷器的艺术成就一下子提高到令人无法攀登的高度。它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谁能阻止它被仿制和藏家们疯狂的追求。然而,清珐琅彩瓷到底是从何时仿制,又如何发展的?目前,学术界尚未完全厘清。从资料分析看来,应当有3个仿制珐琅彩瓷的过程及时期。

1、清中期以后

  珐琅彩瓷在康熙晚年研制成功,经雍、乾两朝达到顶峰,乾隆二十年后,瓷胎珐琅彩及瓷胎洋彩生产基本上是以景德镇为主,这种工艺和艺术形式得以在景德镇生根、开花、结果。

清御窑技工、画匠多是民窑的高手及技艺出众之人,其中技艺拔尖者,多不愿隶属御窑差役,其原因在于御窑工价固定,不会随市场价上升下扬,机制不灵活,且收入并不比自己经营获利更多。因此,在清中期至民国间,一些原在御窑的技艺出众的工匠多逃避御窑的缧役,更愿意自己经营以求自由自在。同时,他们在御窑工作的一些画本、样器、技艺,即使不偷回家也烂熟于心,经他们手制的珐琅彩及洋彩不计其数,尤其是在清雍正以后,珐琅彩的制作在清宫珐琅作渐沦为客串,而在景德镇生产成为主流,到乾隆朝之后,珐琅彩的制作基本上以景德镇为主,因此,珐琅彩的制作及技艺在景德镇高级民窑中已不是秘密,在后朝仿前朝的一些稀世珍品也算不上犯法,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悄悄地把活干了。

2、清末至民国时期

据《景德镇市志略》和《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廷上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建议官方筹银10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宣统元年(1909),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经核准立案。宣统二年(1910),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性质依然定为官商合办。除张季直、袁秋航、瑞 华君等社会名流私人集资认股外,官方由河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协筹,总投资20余万元,并把清御窑划归瓷业公司,聘请祁门贡生康特璋主持公司业务。作为取代原御窑厂的新式窑业,江西瓷业公司在清末是陶瓷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古老的陶瓷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比如在体制、制胎釉技术、艺术颜料、款式、品种方面多有进步,是自清中期以后中国陶瓷艺术又一次稍有振兴的时期。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后,珐琅彩瓷的仿制基本停止,中国的现代陶瓷工业基础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

  一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景德镇的高仿业逐渐成熟,同时,对于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在业界就语焉不详,仿古界也在摸索珐琅彩瓷的仿制之术,由于从上世纪40年代后战乱,珐琅彩的仿制基本上告停,至21世纪初已近60年,会此技术的人基本作古,应该说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基本失传了。90年代末,国内外一些拍卖公司相继出现珐琅彩瓷拍品,高昂的价格逐渐引发了景德镇高仿业对珐琅彩的仿制热情。

  这时候,出现了许多公开的研制者,如熊建军、江训清、黄云鹏等,他们的作品可以公开定位为仿制品,也产生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珐琅彩的仿制,他们多用景德镇的粉彩工艺为之,对于清三代珐琅彩的彩料、工艺、胎釉无法原品测试,故珐琅彩的仿制多是近似而已。而在画工水平、书法水平及工艺认真的水平上,也难以与清三代珐琅作的画匠水平相抗衡,细细品味其精神气韵,难以达到当时的高度,虽然现代拷贝技术一流,但心力之专注无法达到精微处,同对,在色料的配制上,尤其是在雍正七年之前的珐琅彩进口色料的配制,无法追摹前朝,故今日珐琅彩之仿制多雍正七年之后的白地彩绘及乾隆的洋彩风格,而少康熙、雍正的色地风格。因其色地风格,其色料难寻当时的进口色料,而雍正七年以后的珐琅彩色料多为本国土制,均为日后构成粉彩的色料,越到后来,粉彩的特征越强,故今日雍正乾隆官窑粉彩仿制多用今日之粉彩颜料,珐琅彩也是如此。而有些仿家在近年还专门到国外去寻找所谓的当时进口珐琅彩料,但买到的也仅仅是今日国外的釉上彩料,非当时的金属画珐琅颜料,因此,烧出的效果与当时的珐琅彩相差甚远,难以追及。这种状况延续至今。目前,也有仿家以金属画珐琅颜料在瓷胎上试验,此法思路上对头,但在一些技术或艺术上仍有长路要走,因此,珐琅彩的研制今日虽比民国时期图片资料更多,但要求也高,要真正高仿清三代珐琅彩瓷,达到完美程度,至今罕有。

  既便如此,由于社会上对于高仿珐琅彩瓷的需求一是出于欣赏珍藏,二是出于增值牟利,再加上社会并无真正的内行在其中指导,大家也就抱着有甚于无的态度去购买收藏,价格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这对促进陶瓷文化普及,推动当代景德镇陶瓷仿古业的发展,带动瓷业就业率的提高还是作出了重要贡献。

 

    1、民间收藏精品-雍正珐琅彩锦鸡花石蒜头瓶(一对)

http://s9/mw690/c6b74842gdfa8257db1b8&690


http://s2/mw690/c6b74842gdfa8276fbe11&690
   

   2、民间收藏-雍正珐琅彩孔雀花石盘

http://s1/mw690/c6b74842gdfa82c3a9220&690

    3、民间收藏-雍正矾红双龙碗(一对)
http://s3/mw690/c6b74842gdfa82e0036e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