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 分类: 2017年西安市小课题 |
|
概 |
学校 |
感业寺小学 |
班级 |
二年级 |
学科 |
语文 |
课 题 |
传统节日 |
||||||
|
课型方式 |
平台互动 |
课时安排 |
第一课时(40+2) |
教师 |
赵亚荣 |
时间 |
2018.3 |
|||||||
|
双目标 |
大目标:引导孩子进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小目标:1、运用多种学法认识“传统、祭、郎”等15个生字,会写“贴、闹”。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
|||||||||||||
|
流程性检测
|
T |
方法&策略 |
反思/评价 |
|||||||||||
|
前测: 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个人体验。预设一:若部分学生说不出同伴互助. |
一、说节日名称导入新课。 1-1出示词语“节日”,同桌互说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2’ 1-2导入新课 这些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我们今天来学习歌谣,名叫“传统节日”。1’
二、学习课文,出示平台
春节
中秋节
结合平台,探究节日习俗。 2-1出示要认的字,同桌互相说一说认识了那些字,怎么认识的。3 2-2自主读文,碰到不认识的字,拼拼音多读几遍。2 2-3师检测指名读文,画节日名。3 2-4汇报,完成平台。2 2-5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节日里的习俗。2
2-6 交流 2-7 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同桌互相说一说节日习俗。5
借助气泡图展示,传统习俗 师精讲补讲(课件展示) 了解体味传统文化 三、熟读成诵 四、全文总结。
|
3分 25分 11分 2分 1分 1分 |
1-1借词语“节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传统”1’ 2-1出示要认的字,同桌互相说一说认识了那些字,怎么认识的。尊重学生已有识字基础,巩固识字方法。本课中的“贴、舟、堂、郎、饼、菊”很常见,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同桌互说识字方法使学生学会借鉴。3 2-2自主读文,不认识的字,拼拼音多读几遍。此次自读主要针对不认识的字,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 2-3师检测指名读文,画节日名。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听减少假听假看。3 2-4汇报,完成平台。依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标准型平台 。2 2-5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节日里的习俗。带着任务读书,练习做批注。2
2-6 交流 2-7 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同桌互相说一说节日习俗。同桌互说,达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练习,克服少部分学生缺乏集体发言的勇气。5 2-8全班汇报 在同桌互说的基础上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教师整理出平台的范例 ,为学生课后将本课内容用气泡图表达奠定基础。8 3-1 教师补讲 (1)“贴”、“闹”书写 本课选取左右结构的字“贴”、三包围“闹”进行指导,其中包围汉字是本册写字教学中的重点。观察---指导范写---评议----再写 (2)“祭扫”含义
“祭”识记较难,运用甲骨文解字义,了解祭扫的含义,进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进一步明确清明节的习俗。树立识字与解词、学文相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建立积累意识。传统节日中只有清明节是比较悲伤的,需教师指导朗读。
3-2 熟读成诵
4-1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作业围绕积累运用展开:
1、
2、 |
|
||||||||||
|
中测: 搭建标准型平台,自选向度学习课文,通过读、思、议、单元组合作的方式反复强化关键项。 预设一:生交互时,师相机点讲引导。 预设二:生汇报时,师及时评价鼓励会发言会倾听的同学。 预设三:如时间允许,可多种形式读。 |
||||||||||||||
|
后测: 关键项强化次数:13次 |
||||||||||||||
|
总评 |
本课约定:ok手势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