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说谎的预防和矫正方法

标签:
心理健康育儿 |
分类: 心理咨询师 |
孩子说谎是很多家长所不能忍受的,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矫正孩子的说谎行为呢?心理咨询师给出如下建议:
http://13606111.s21i-13.faiusr.com/2/ABUIABACGAAggLLxywUonqeUtQQw9AM43gI.jpg
1.搞清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对于由于心智功能发展不完善造成的说谎,只要指明其不对,在幼儿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其明白想象与现实间的差异即可,这样做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想逃避惩罚、推卸责任的说谎,在搞清基本事实以后,要严肃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指出说谎是一种恶劣而愚蠢的行为,使其了解说谎的有害后果。
如果孩子说谎是模仿大人的结果,大人则应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当好孩子的表率,平时做到与别人坦诚相见,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谎。当然,大人有时是出于善意而说谎,有时说的是无害的谎话,但这时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使孩子理解这种举动的真正含义,不至于对儿童造成消极影响。如果孩子是由于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而说谎,只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不难改正。
对于想凭说谎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的孩子,要认真分析其想得到什么、满足什么,以及这种愿望、要求是否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成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认为孩子说谎是坏行为,从而一味地加以惩罚,这样可能会加强孩子的对抗心理;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就应当在指出孩子说谎不对的同时,设法满足他们,并告诉他们有什么愿望、要求都可以当面提出来,能够满足的一定尽量满足。如果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应在告诫孩子说谎的危害时,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对儿童因虚荣而说谎,教师和家长应认识到,虚荣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它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儿童正处于自尊心很强的时期,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同伴中以及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位置,也最关心自我价值的存在。适度的维护荣誉可起到提醒自己维护自尊的作用。但如果儿童经常以不正当的说谎方式去达到自尊心和虚荣心的满足,就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儿童进行教育。
(1)教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儿童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如何,不在于他的自我感觉,而在于他行为的社会意义;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不会为一般的荣誉、地位和一时的虚荣所缠绕,而是为更高的价值努力奉献。
(2)教会儿童正确对待荣誉。让儿童明白每个人都需要成就、威望、名誉、地位和自尊,但这一切都应当与一个人的真实努力相符。例如,一个学生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否则用欺骗手段赢得的“荣誉”是虚假的,不光彩的。这样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还会受到他人的蔑视和否定。
(3)教会儿童要有自知之明。让儿童明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成绩,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只有对自己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避免过高估计自己,从而克服虚荣心理。
(4)教会儿童正确对待他人的言论。让儿童知道,我们生活在群体之中,总免不了别人的品头论足。但对于这些议论,我们要提高辨别能力,对于正确的应当接受,对于不正确的要给予纠正或一笑了之,不能被他人的言论左右。
对儿童因报复而说谎,教师和家长应明白,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威胁,而且有害儿童自己的心理健康。针对因报复而说谎的儿童,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教育教导。
(1)教会儿童正确对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和不快。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当儿童遭受挫折或不快时,教师和家长可让儿童进行换位思考,让他置身于对方的境遇之中,想想他自己会怎么办。通过这样的心理换位,儿童也许能理解对方的许多苦衷,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或不愉快,从而消除因报复而说谎的可能。
(2)教会儿童思考因报复而说谎可能产生的后果。在行为发生之前,让儿童体会自己的说谎可能给报复对象造成的危害以及对自己的影响,让儿童明白一个道理:欲加害于人的人,最终多半是害了自己。
(3)加强儿童自身修养,开阔心胸。因报复而说谎的儿童一般心胸狭窄,易受情绪影响,而且这种心境的作用对儿童本身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教会儿童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交往中增长见识,懂得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具有忍耐和宽容的精神,要善于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来影响别人,对于克服因报复而说谎的行为是有益处的。
2.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一般来说,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能够随意发泄自己的牢骚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诚实;相反,在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下的孩子对父母有较少的亲近感,而有较多的恐惧感,他们常常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欺骗。当发现孩子不诚实时,不一定非追问个水落石出不可,不一定非得让孩子承认自己说了谎,尤其是当着客人、孩子的同伴时更是如此,当着外人的面,非得让孩子承认自己说了谎,无非有两种结果:一是孩子“顽抗到底”,死不承认;二是孩子认了错,但自尊心大受伤害。比如,5岁的孩子其谎言如果被揭穿,会感到羞耻与罪恶,这也表明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形成。
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谎或欺骗行为,不要当众揭发他、批评他,可以把他悄悄地叫到一边,单独跟他谈话,一是指出他说谎了,大人已经知道了实情;二是告诉他这次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不当众揭发批评,也不告诉会给他惩罚的家长或别人;三是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同时警告他:下不为例;四是相信他今后一定能做得很好。
3.对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
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教师和家长先要压压自己的火气,在气头上教育孩子,往往容易犯急躁的毛病。这时应当想想孩子为什么犯错?
如果孩子是由于顽皮、好奇、过失而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如果孩子的错误确实应当受到惩罚,或者旧错重犯,还要想一想孩子是否承认了错误。如能主动承认,就应减轻惩罚,并说明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主动承认错误的结果;如果不主动承认,还要蒙混过关,则要加重惩罚,并告诉他,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或欺骗。
一旦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经常说谎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就应该采取必要的行为矫正措施。
(1)差别强化法。对经常说谎的儿童,可以用强化和消失的原理来提高诚实行为的出现率,降低说谎行为的出现率。差别强化法强调儿童表现的说谎行为不是严重的说谎,为儿童提供的强化物确实是儿童所喜欢的。如果经常说谎的儿童在教师和家长的教导下偶尔表现出期望行为而没有说谎,教育者应对儿童及时、一致地进行强化,为儿童提供他喜欢的强化物,如物质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反之,在儿童出现说谎行为时,家长和教师应消除相应的强化。
(2)行为代价法。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说谎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将儿童本该享受的某种奖励或权利收走一段时间以达到减少儿童的说谎行为的目的。这里,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近期的喜好选择必要的行为代价法,如让儿童失去操纵某物品的权利、不能参加某种活动、取消物品或罚收物品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家长收走的正强化物或某种权利确实是儿童看重的;在没收之后,强化物应该被教师和家长真正掌握在手中,执行者能坚持计划不与儿童妥协;另外,教师和家长也可提供奖励与惩罚的结合机会,在儿童表现出诚实的好行为时及时进行奖励,奖惩结合使儿童不良说谎行为的纠正效果更为明显。
(3)惩罚法。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说谎行为(如报复性说谎)时,教师和家长可以立即对儿童施与不愉快或厌恶刺激,从而使儿童表现该不良行为频率下降直至消失。不过,惩罚法针对的是多次说谎且说谎的性质恶劣的儿童。常见的惩罚法有言语惩罚法、任务惩罚法和体罚法。在发现儿童有严重说谎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犯错性质和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惩罚方法。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批评、责备、降低荣誉等言语方式对儿童施与惩罚,也可以罚儿童做体力劳动等来减少儿童说谎行为。对体罚法,家长应注意格外掌握体罚的尺度。不管是用什么惩罚方式,教师和家长在进行时一定要告诉儿童他为什么受到惩罚,在惩罚后教会他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注意对孩子的惩罚一定是直接的,紧随行为出现的;确保惩罚的一致性,使有惩罚产生的刺激在说谎行为每次发生时都出现,以保证惩罚达到最好的效果。
http://13606111.s21i-13.faiusr.com/2/ABUIABACGAAg6YbwyAUouNHorAcwpwg4-gQ!700x7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