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报记者蔡剑涛邹进宗敬婷
9月10日,第30个教师节,大丰下了一整天的雨。这一天,大丰高级中学廖丽君老师的追悼会,让众多同事、学生及家长泪流满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悲伤中回忆廖丽君老师的点点滴滴,我们深受感动,也倍受激励。
播撒一片爱,她的学生有说不尽的感恩
“廖老师走了,我们不仅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也失去了一位妈妈般的亲人。”这是廖老师走后,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早晨,她早早地为学生们开门、打扫教室;中午,她放弃午休,主动陪伴学生们自习;晚上,她总是催促着学生们赶快回去休息。一点一滴,是那样细致而贴心,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上。学生陈新宇告诉记者:“晚自习结束后,廖老师担心我们学习压力大,走回宿舍太辛苦,便用自己的电瓶车一趟一趟地把我们送回宿舍。我永远忘不了,坐在她电瓶车后座、轻轻倚靠着她的背,就像靠着妈妈一样,温暖、安心……”学生许迎玲说:“在学校浴室洗澡时,廖老师还给我搓过背,我们说说笑笑,就像一对母女般亲热。”“那个在课堂上不苟言笑、私下却温柔可爱的老师妈妈,一辈子忘不了你给我买衣服、买日用品,把我当成自己孩子似的疼爱。”学生夏银上学时受到廖老师许多照顾,对于廖老师的恩情,他一直铭记在心。
都说廖老师是“严师”。但“严师出高徒”,不管多么调皮、贪玩的学生到了廖老师的班级,都会在她的指引下变得勤奋上进、自信开朗,而她所执教过的班级,各项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遇到原则性的问题,廖老师会严厉地指出我的不足,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老师是为我们好。”学生张翔回忆起严肃的廖老师,言语里都是感激。王海是廖老师在南阳中学时的学生,由于廖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使他终于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了优等生,并且考上了一所本二院校。得知廖老师去世,王海立即带着妻儿从无锡赶了回来。他说:“廖老师是我一生最尊敬的老师,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回忆起芳华早逝的廖老师,这个32岁的大男人再也无法忍住悲伤,眼泪不断落下……
学生家长陆晓华告诉记者:“女儿是高二时分到廖老师班上的,当时女儿学习状态不好,是廖老师帮助她重拾信心,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说起女儿的进步,陆晓华对廖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是一个很有方法的老师,每次考试过后,她除了给家长发来考试成绩,还会编辑一段话语,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她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我们家长的老师。”“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那次家长会上廖老师的一句‘我不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一定做个最有良心的老师’感动了所有家长。孩子18岁成人礼时,廖老师还为每位孩子和家长合影,并贴心地将照片洗出来分发给各人,孩子把照片带回家时,我们都很感激她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学生家长张雪梅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请你为我骄傲鼓掌,今天我终于站在这胜利的远方,我要让这世界为我激荡……”听廖老师的学生们说,这首《年轻的战场》是老师最喜欢的歌,她总是愿意和学生们一起哼唱这首充满力量的歌曲。(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高二结束时,廖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合唱了这首歌,她鼓励我们进入高三后要更加努力,她永远为我们加油!”学生王海锐说起当时的场景,不禁红了眼眶。廖老师生前刚接手的高三(15)班的学生也庄严承诺:“我们将带着廖老师未完成的心愿,在年轻的战场上奋力拼搏,让老师在天堂为我们骄傲鼓掌……”
矗立一份德,她的同事有说不尽的感慨
“廖丽君老师的离开,对我来说,不像是少了一位同事,而是少了一位亲人。”说起廖丽君老师,顾仁富老师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他用手背擦拭了一下眼角,说:“我与廖老师同事8年,她给我的印象是认真、热心、坚强。”
廖丽君在教学工作中的认真是出了名的。“每次教研讨论活动廖老师都特别认真,会提出很多新的想法。有几次我中午临时赶到学校有事,都发现廖老师独自坐在办公桌前冥思苦想。走上前去一看,原来她正在钻研数学题的最佳解法。细问之下,她竟然忘记了吃午饭。”回忆起往日点滴,顾仁富历历在目。他说,廖丽君数学教学质量领先全校,绝非偶然。她带的班级,数学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寻求最简单最易懂的解题方法,是她制胜的“法宝”。为了把最佳的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她常常熬到凌晨。“廖老师一直是全身心投入工作,讲课风格独特、分析透彻,深受学生爱戴,每年高三分班时,都有若干学生主动要求到她所在班级学习。”与廖老师搭档多年的顾仁富说。
“她常常跟我说,我多想把父母接来同住一段时间啊,即使我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可至少能每天见到他们。”同为数学老师,和廖老师私交甚好、亲如姐妹的王勤老师说话时,眼里满是泪水。王勤告诉记者,廖老师的父母身体都不好,5年前父亲被查出患有癌症,孝顺的她多想立即回去尽尽孝道。可是经过一夜的思考,她还是决定坚守岗位,因为她深知高三的课程紧张,如果她突然离岗,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们。“而如今,这个一直想尽尽孝心的愿望,成了永远的遗憾……”话音未落,王勤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掩面痛哭起来。
廖丽君非常热心,她不仅关心学生,还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她关心青年教师,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到命题,不厌其烦地悉心指导,很多青年教师在她的关心下,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这样一位好同事离开了,我们都心痛万分。”和廖老师同为数学备课组组长陈玉存老师告诉记者。80后的女老师朱晓燕哽咽着对记者说:“去年,我担任高二一个班的班主任,学生们不怎么‘服’我,感觉压力特别大,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那时,廖老师教我们班的数学。她听说此事后,跟我沟通了一番,然后帮我召开了一次班级会。在她的谆谆教诲下,学生们立即改变了态度,一下子变得听话多了。”朱晓燕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回忆说,记得那时廖老师召开班级会嗓子有点沙哑,第二天才知道,她第一天晚上就去医院挂水了,感冒发热39度。
廖丽君非常坚强,在大家的心目中,她是一位“铁娘子”。“9月4日早上,我在巡查课间操时,突然发现廖老师骑着电动车在巡查。其实,那时廖老师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劝她回家休息几天,她却说,我没事的,小感冒,挺挺就过去了。”管爱国老师告诉记者,廖丽君性格非常坚强,她什么事都硬扛着,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置。“9月5日早上6点,廖老师打来电话请假,当时我们感到不妙,就询问她怎么了?廖老师却故作轻松地说感冒了。后来,还是一位做医生的学生家长和副校长俞惠萍一起赶过去才发现情况不对,廖老师当时的脸色煞白,呕吐不止。学生家长一看,就立即建议送医院观察。后来到了医院,查出了脑部胶质瘤。”说到这儿,豆大的泪珠从管爱国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留下一腔憾,她的家人有说不尽的感悟
几夜未合眼,瘳丽君的丈夫冷育茂双眼熬得通红,特别疲惫。说起妻子,眼泪忍不住扑簌簌地直往下掉。“其实,我是有责任的。”
冷育茂说,他和廖丽君是师院校友,一群同学常常在假期结伴出游。今年暑假,他们选择了去桂林看山水。“一路走来,廖丽君反复说累。同学们都笑话她变得文静了。其实,那时她就熬着病了。”冷育茂还听邻居讲,廖丽君常常一个人坐在楼梯口歇过脚再爬楼回家。“我也不止一次劝她到医院做做检查,但她就一直拖着,总是说,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可是她,从来就没有闲过。”
廖丽君老师的时间表总是被她的学生塞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左右要到校,晚上10点左右才离校。廖丽君的父亲因癌症手术在盐城康复治疗时,想去看父亲她都是等到学生晚自习结束后,才请亲友开车将她送到医院,连夜再赶回大丰。冷育茂的姐夫张宏平就曾开车送她去过盐城。当时张宏平曾“挖苦”说:“班主任多大的官,忙得看父亲都要半夜三夜走,半夜三更回?”当时,廖丽君什么都没有解释,只是说:“不能耽误了孩子,明天他们还要早自习。”而今旧事重提,张宏平话语哽咽:“当时,她受着多大的委屈啊!”
廖丽君床头的闹钟依然静悄悄地躺着,闹铃时间定格在凌晨5点20分,那是她每天起床的时间。冷育茂也抱怨,一个人早起晚睡,一家人都要早起晚睡,廖丽君听了总是一笑而过,但每天依然如故。就在她入院的那天早上,还在为缺席一次早自习而自责。4日晚,廖丽君头痛一夜,辗转难眠。5日凌晨,闹钟响起时,冷育茂就劝她说:“今天就请个假,多睡一会吧。”但廖丽君却自责道:“开学才几天,我已经欠了学生一个早自习,怎么能再请假?”冷育茂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夫妻最后一次“铃后交流”。而今,他多想再听听那声清脆的铃声。“铃响了,丽君就会起来。可是,她已经一个人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虽然有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刚从南阳中学调到大丰高级中学工作时,廖丽君一家住在市一小附近。“看着她每天一早就出门,开着电瓶车,风里来,雨里去,心里特别舍不得。那时候,我就想,要为她买辆车,作为代步工具。”但由于经济原因,等他们攒够了买车的钱,学校已经建起教师公寓。家离学校近了,廖丽君依然每天开着电瓶车上下班。“就几步路,跑跑更健康。”冷育茂曾这样劝妻子。可廖丽君总是说,开车省时间,可以多睡一会儿。“就隔一条马路,能省几分钟啊?丽君她实在是太累了!”如今,电瓶车还在,孤零零地架在校园,可是车的主人已经驾鹤西游。
冷建宇是廖丽君的儿子。他不愿将车开回家,“看到车,就会想妈妈,想哭。”曾经活泼开朗的小男孩,现在总是一言不发。“暑假去桂林,我还依偎着妈妈拍照片。现在,妈妈已经走了。”所有的慈祥和温暖,只能靠回忆,才能重新感受。其实,妈妈在的时候,冷建宇心里有着太多的埋怨,他埋怨妈妈把时间都给了学校,给了学生,唯独没有给他这个儿子。“从小学到中学,妈妈从没有给我辅导过功课,因为她总是在我睡着后才回家。即使节假日,也会坚持去学校。”妈妈走了,看到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看望妈妈的学生和家长,他不再埋怨:“妈妈爱我,但也爱她的学生。”
廖德新是廖丽君的父亲,女儿在丰中教师公寓的新家他还是第一次来。来的目的,竟是和女儿作最后的诀别。廖丽君曾反复恳请年迈的父母,从阜宁老家移居大丰和自己同住。但是老人们始终没有同意。冷育茂说:“我能感到,老人心底还是希望和我们住在一起的。”据冷家亲友介绍,廖德新身患癌症多年,严重时只能卧病在床。但只要听说女儿女婿要回家,都会坚持着爬起来,和老伴一道忙上满满一桌菜。可是,这一次,他们到女儿家,两个老人一直茶饭不思。面对记者,老人说:“孩子们忙,都有自己的工作,我不来是不想拖累他们。丽君的时间属于她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