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原本精益,精益才是管理
(2022-06-23 17:35:48)分类: 精益管理 |
精准精细精干
精是手段,益是目的
所谓精,就是用“更少的资源去做更有价值的事”,具体而言,体现在:管理要有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所谓“精准”;管理要有颗粒度,不能太粗糙,所谓“精细”;管理体系与干部队伍要精干。
比如:制订的产品标准要“画格子”,是否标准匹配到具体产品?抓问题,是否精准抓到“关键少数”?管理改进,是否持续改进研发质量,运营效率,风控能力?
所谓“益”, 要有效率,效能,效益
体现在运营上就是组织“人均效率,人均产值,人均利润,库存周转率,现金流效率等;体现在经营成果上就是,利润,现金流,资产损益表,用户/客户/产品结构优化。
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精益管理,不是通常认知的精益生产,比如:丰田的TPS, 丹纳赫的DBS 等,这些优秀企业的卓越运营模式是精益管理思维在其公司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实践,是其学习先进理念,结合自身条件与环境的消化摸索迭代出来的底盘操作系统。
精益看起来是泊来品,来源于丰田,归纳总结于美国,其实溯源来看,中国的古训“格物致知,匠心独具,精益求精,人在事中磨”已经体现了这种智慧,但缺乏的是道法术器真正的融汇贯通与充分实践。
没有高效的绩效输出,谈不上管理;而背后的管理者,谈不上合格。管理必须精益,精益才是管理,这是管理的应有之义,管理者的分内之事。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管理无能或无为只能下课,因为企业伤不起,也等不起。
质量无处不在
管理因质量而深刻
我们很多企业内部的管理,搞不清“何为正确的事”,“如何正确的做事”,“如何把事情一次做对”,就匆匆想“三步并为一步走”,欲速则不达;在解决问题时,容易面面俱到,一立项就10个8个,总想都同时搞定,违反了改进项目的”三分法“,到头来事与愿违。
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管理的质量问题。
管理从上而下的决策,规划与策划,指令与要求,沟通与协调,执行操作动作务必符合要求,所谓”标准“;满足这系列标准,才有对应的质量而言;否则,就是决策没质量,预算没质量,沟通没质量,计划没质量,制造没质量等,这个质量已经脱离了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认知范畴,而是管理的质量,如何支撑经营的质量。
这些都是管理的常识,违反了这些原则与常识,很多管理的决策,要求,策划,执行动作都变形,”伪管理,假动作,虚形式,搞排场比比皆是,这是一家公司经营结果平庸,甚至落后于行业,落后于对手的根本原因。
离开了质量作为评价基准,管理将变得平庸,组织将缺乏活力与市场竞争力,管理因质量而深刻。
回归管理常识,不忘经营初心
精益管理务必为高效经营服务
-
看看产品成本结构是否合理?产品系列背后的BOM 是否标准化,模块化,共通化?
-
过程端的投入(5M1E) 与产出的“QCDS” 是否有效(一次做对的程度),是否有效率?是否在限定的时间与预算下能做的比自己过去,比同行对手,比业界标杆更好?
管理的动作,是否有价值?是否到位?是否一次做对?还能不能更好?能不能更快?
-
在体质端,是否人财物错配,是否层级过多,是否间接成本过高,是否有系统的瓶颈,是否系统内部具有“活力”,还是在体质恶外,甚至癌变?
前一篇:精益生产如何构建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