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学的四大精益管理思维
(2022-06-20 15:48:32)分类: 精益管理 |
与短期绩效相比,员工成长更重要;与事后管理相比,预防管理更有效;与显性之恶相比,库存的隐性之恶更恶;以穷人思维,实现富人循环。
与短期绩效相比,员工成长更重要
精益崇尚“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对人的尊重”“重视人的作用”以及“追求自主管理”,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东方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以人为本”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的东西在于,都强调对人的尊重。西方的“以人为本”,重点在于员工权利的主张以及自由环境和氛围的保障。而东方的“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注重员工个人成长,即员工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并把企业的竞争力与每个员工的意识能力提升联系起来。我们说,企业最大的浪费是员工智慧的浪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优秀的制造型企业,主张把员工成长放在第一位,而把追求短期绩效提升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在具体管理实践中,他们对那种基于“精准数字”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不以为然,把绩效考核的重点放在向员工提示改善方向,促进员工努力向上。
与事后管理相比,预防管理更有效
扁鹊三兄弟都精通医术,其中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扁鹊第三,而扁鹊最出名。原因是,大哥治病总是预防为主,也就是“治未病”,人们很少在意他的功劳;二哥是治小病的高手,但人们认为治个小病是医生本分,没什么了不起;只有扁鹊敢治大病,时有手到病除的佳绩,所以名声在外。
尽管我们懂得预防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很容易走偏,甚至背道而驰,不仅执念于或忙于事后管理,而且对公司内“扁鹊”大加赞赏,而对扁鹊的“大哥”和“二哥”不屑一顾。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在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花时间应付层出不穷的问题,优秀者在“灭火大赛”中脱颖而出,而防微杜渐的事情却少有人关注,更没有人潜心研究。在我们辅导客户做精益的时候,不少企业领导就认为,花钱请老师就是来解决大问题的,动员员工解决小问题意义不大。这样的认知水平,是缺乏最起码哲学思辨能力的表现。
一方面,越是在发生问题的源头进行管理或改善,失败成本越小,管理效果越好。比如产品质量问题,在市场上被客户投诉所造成的质量损失最为惨重,在产品出货或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质量损失会小些,在原材料供应商处发现问题其质量损失会更小,如果能在设计环节采取有效对策(防错设计),那就根本不会产生不良损失。又比如,订单交付问题也是如此,越是临近订单交付的后期发现问题,补救起来越难,而且造成的损失越大。
另一方面,小问题解决或改善得越多,越是能防范大问题的发生。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说的是,300个小问题不及时解决,会成长出29个事故隐患,29个事故隐患不及时消除,终究会发生一次大的事故。意思是说,大问题通常是由小问题累积而成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用一杯水可以浇灭的火苗要及时浇灭,决不能任其发展到只有用消防车才能扑灭的程度。比如,设备停机故障的发生往往都不是偶然的,是诸如震动、锈蚀、发热、松弛、灰尘等微小缺陷(小问题)不断累积而成的。要消除设备停机故障,唯有从消除各类微小缺陷开始。又比如安全管理也是如此,细节不做好,安全隐患不除,很难保证不出大的安全事故。
精益管理主张全员参与,目的就在于发动全体员工从解决自己身边的小问题,消除身边的小缺陷开始做起,预防为主,持续改善,并最终达成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宏大目标。
与显性之恶相比,库存的隐性之恶更恶
对企业经营来说,库存是万恶之源,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进行理解。
首先是库存的显性之恶,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库存的隐性之恶,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库存让管理变得复杂。
相反,假定通过缩短生产和工作周期改善,达成减少各环节库存的目标之后,情况又会怎样呢?显而易见,各相关部门知道,因为没有或少有库存的缓冲,如果自身工作节奏跟不上,就会造成全局性的影响,责任重大,务必时刻保持警觉,训练自己快速反应能力。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库存多的企业反而常常延迟客户订单交付,而通过缩短生产和工作周期改善,达成减少各环节库存之后的企业,客户订单交付通常做得更好,就是这个道理。
以穷人思维,实现富人循环
精益主张消除一切浪费,这显然是一种“穷人”思维。企业管理者始终将自身定位为“穷人”,是有重要意义的,目的在于在团队内培养勤劳、奋斗和谦虚、节俭的良好风尚,杜绝懈怠和骄傲。当然,只有“穷人”思维是不够的,必须巧妙地实现“富人”循环,以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向员工灌输不断追求精益的思想,并期望员工积极参与改善,消除管理中的一切浪费和提升经营业绩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销售、研发、生产一线以及供应商等被管理者任意压榨,使得他们像“穷人”一样“穷困潦倒”,没有任何富余的时间、人力、物力或财力进行管理改善,以至于通过改善提升管理水平的良好愿望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可见,管理者的改善哲学应该是,既要拥有“穷人”思维,还要“大方”地让销售、研发和生产一线拥有一定的“富余”资源,并通过引导他们投入这些“富余”进行管理改善,以便获取比“富余”更大的改善收益;“大方”地让供应商保有适当的“富余”(利润空间),并通过投入这些“富余”进行管理改善,以便把整个供应链做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实现“富人”循环的重要意义。
某条生产线,按设计100人每天工作8小时可完成100台产品的生产任务。多数“聪明”的管理者会考虑投入80人每天工作不少于10小时(每天加班2小时以上)来完成100台产品的生产任务,以为这样效率最高,而事实却往往走向反面。
拥有精益“智慧”的管理者会按标准投入100人来完成100台产品的生产任务,把其中的90人配置到生产线上,把10人作为“富余”投入到精益改善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出现各种异常,只要追加1-2小时加班,即可保障生产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