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2016-06-14 15:08:46)

收藏总有一些习惯,就是很多收藏者当初是在一次观影体验之后慢慢开始爱上了某位导演或者演员,于是乎,便会观看他演的其他电影,如有珍藏,以至于能形成一个导演或者演员的电影专辑。但仍有些遗憾,不是所有电影都能收集到,比如某些作品在网上再怎么找,都难见踪影。这也是我们绝版收藏者履行的宗旨,尽可能的把这些绝版挖掘出。

 http://s11/bmiddle/003DbPy0gy72tqjfBgu4a&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在《大导演李翰祥》这本书里,里面讲了很多李翰祥导演拍电影里里外外一些有趣的事,这也是我们了解导演拍摄细节的第一手资料,可一本传记再写的有趣,也不可能把所有电影方方面面都讲到,就比如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八十七神仙壁》。在书后面的导演电影年表里,可以一览导演的历年拍摄的电影,可以看到1970年《八十七神仙壁》……1972年《只爱鸳鸯不羡仙》诸如这类的神秘电影,无奈在网上搜寻许久,别说是电影资源,就连资料都没有,完全是被时间所流失掉的一部电影。

 http://s4/mw690/003DbPy0gy72tqnHgnV23&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因为找不到其他有价值的资料,我们只能通过电影名字揣测这些电影具体是讲什么内容的。在网页搜索中很容易搜到八十七神仙这个关键词相关的信息,也没想到这名字源由自吴道子的一幅古画。所谓“七分故事三分宝”,在继续探索电影之前,不妨先了解这幅古画里一些常被人道说的故事吧。

 http://s8/mw690/003DbPy0gy72tqrEDgH17&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19375月,当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鸿应香港大学的邀请赴香港举办画展。一天,作家许地山和夫人介绍给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中国字画(因为这位女士打算出售收藏的据说是四大箱字画)。徐悲鸿的到来,自然使她十分欣喜。她亲手将四箱字画一一打开。徐悲鸿看了第一箱,又看了第二箱,从中挑出了几件他欣赏的佳作。看到第三箱时,徐悲鸿眼睛陡然一亮,一幅很长的人物画卷奇迹般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以至他展开画卷的手指都因兴奋而颤抖。他激动地几乎叫喊出来:“下面的画我都不看了!我只要这一幅!”德籍夫人愣住了,她仍请求徐悲鸿看下去。但是,徐悲鸿连连摇头说:“没有比这更使我倾心的画了!”徐悲鸿当即提出用手头仅有的一万元现金买这张画。德籍夫人从徐悲鸿急切的情绪里悟出了这张画的价值,又有些舍不得了。徐悲鸿又提出愿意再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作为交换。德籍夫人略为犹豫后表示了同意。

 http://s10/mw690/003DbPy0gy72tqtUy9ze9&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卷首为齐白石题八十七神仙卷,署八十八岁齐璜。画面主体绘有87位道教人物白描图像,其中有3位带有头光的主神、10名武将、7位男仙、67名金童玉女,由画面右端向左端行进。画面没有任何文字。

 

历史对这幅画的评价是:历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唐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长卷,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

 

喜迎国宝,国人当然高兴,可有人认为此画是临摹自宋代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而不是出自唐代吴道子之手。虽然他没有看到《朝元仙仗图》原作,但该画在流落海外前曾以玻璃版印出,1939年,即购买《八十七神仙卷》后两年,徐悲鸿据印刷品对二图进行了比较,撰写《朝元仙仗三卷述略》一文,原文刊于上海中华书局《八十七神仙卷》,收录于《徐悲鸿艺术文集》,因全文不长,抄录如下: 

朝元仙仗三卷述略: 

据宣和画谱载之朝元仙仗(有疑所谓五帝朝天残卷者,毫无实据),为北宋武宗元画,曾藏宣和内府,赵孟 题跋其后。画实无款,尺寸颇大。又据黎二樵跋,则尚有一卷,笔法较武卷为粗,未言及尺寸。此二卷数百年来皆藏粤中,至武卷,最近七七以前,在港为日本人以巨价收去云。 

闻武卷颇古茂,宗法道玄遗矩,观越跋可见其推崇之深。而武卷之即为宣和内府所藏,而又确系子昂鉴定,而题跋者度尚可信。但以全卷细审之,确是临本,特亦知武宗元之作,此是否徇何方请求,又果据何本临摹,则亦可得而知耳。武卷中八十余人之注名亦甚可信,其所以为摹本者,约有数端。 

 http://s4/mw690/003DbPy0gy72tqy52HF93&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关于画作的真假还有很多争议,可以搜索李凇发表于《艺术探索》的文章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经过前面的了解,大概知道此画是有道教风格的神仙画。关于《八十七神仙壁》还没有找到相关的典故,也就是不知道《八十七神仙壁》所描画的含义和故事。在香港作家李碧华的文学作品《李碧华短篇怪异小说》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大致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话说北宋年间,因为古庙年久失修,有一段旧墙需要粉刷重绘,当地百姓在惋惜墙壁上这些画时,一位老先生带着徒弟把这段墙买了下来,并和徒弟日夜描绘。徒弟的画技也是突飞猛进,掌有妙笔生花之手。师傅自然高兴,此时便在破壁处矢却踪影。徒弟显然不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但他也不辜负师傅的栽培,挑起重担把这块残壁的八十八神仙画重新描摹到修葺完善的墙上,每画一个神仙都会标记一下,可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其中一位神仙姐姐,并为此忍受了一段煎熬的岁月。到官府来检阅完成的壁画时,只发现八十七神仙在列,而另外一个,便不知所云……

 http://s12/mw690/003DbPy0gy72tqzFeFZ4b&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原文可见于原书的第36页,其中书中提到的八十七神仙乃道教的帝君(东华和南极帝君,头上有圆光)前往朝诘天上最高统治者之队仗行列。他们居中,领着真人,仙伯,金童,玉女及部从,神将……,全体人物作节奏前进。虽是前朝故作,但衣纹稠密重迭,旌幡衣带当风飘扬,看上去总有在空中徐徐而行之错觉。群仙头饰裙裾,手中所持仪杖,仪态身姿,丰满华丽。帝君庄严,神将威武……

 

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一台湾的朋友说自己在寻找某部片子,我兴致之余,想帮他一个忙,没想到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研究的重大发现。下面会上传几张当时的电影海报,也是非常珍贵的电影资料。与我一起来分析分析这电影的来龙去脉。

 http://s9/bmiddle/003DbPy0gy72tqFu5Ha28&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显然这是一张邵氏公司的电影海报,四个大字写着《奇人奇事》,电影名字也很奇特,我竟找不到相关资料。可看下主演,会发现,是大导演李翰祥的电影。我记得李翰祥没有拍过这电影,在研究海报时,看了相关主演,在海报右下角有一行蓝色小字,赫然写着“又名——「祇羡鴛鴦不羡仙」”。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电影《只羡鸳鸯不羡仙》吗?


http://s11/mw690/003DbPy0gy72tqGYk4O3a&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这张海报更加珍贵,可以看出这是李翰祥导演构思五年的一部电影,当时是在台湾的金星戏院上映,海报写着一行小字“单看甄珍演催眠术,就值双倍票价”,可想而知,当时对甄珍的追捧程度有多热烈。其他文字我们可以大致知道这部电影的内容,其中写道:三根筷子变出月亮,穿体越壁隐身有术,现代巫术与古代仙术混合演出。还没观澜此片,就大致知道这是一部奇幻爱情片题材的电影。

 

再结合上文的分析,和海报关于“穿体越壁隐身有术”的解读,终于验证了谶语之信的属实。也就是说,这部《只羡鸳鸯不羡仙》其实就是《八十七神仙壁》这部电影。可能大家会说,《大导演李翰祥》这本书也会出错,我只能说书是参考的,如果太认真你就太天真了。记得当时有人叫我把姚凤磐的所有电影整理出来,我说没有这个必要,关于电影,书中本身就有些错误。我说这样一览电影年表也没有意义,宽且书中已经有该电影的年表,你的整理无非就是把一些可能遗忘的电影或者别名添加进去,但对一些电影资料都没有的绝版片,这样整理并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一一击破,去熟悉和了解每一位导演的作品。

 

在台湾电影数位典藏资料库官方网站关于陈荣树(曾经是跟随李翰祥的摄影师)的简介里可以看到他1972年的一部作品,就是《八十七神仙壁》,这样也让我们知道《八十七神仙壁》不是1970年的电影,而是1972年的,别名有《奇人奇事》、《只羡鸳鸯不羡仙》,而不是《只爱鸳鸯不羡仙》,可见书中还有诸多不足,而且李翰祥在1961年不只拍了《杨贵妃》这一部电影,还与自己提拔的副导演高立合拍了一部《手枪》,这个以后有机会再来讲吧。

 

http://s8/mw690/003DbPy0gy72tqL9K3d27&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我再补充一点,好多人认为《只羡鸳鸯不羡仙》是台湾的电影,就连身边的收藏家朋友也这么认为,他们的误解可能是因为这片子有谢贤、甄珍等大牌演员,可是翻看李翰祥的经历,就知道李翰祥在1971年结束《缇萦》后期制作工作后,转赴香港,二十三年未曾返回台湾。也就是之后拍的电影基本都是在香港拍摄的,比如后面拍的《骗术大观》、《骗术奇中奇》就邀请了众多的港台明星来拍摄,也包括这部《只羡鸳鸯不羡仙》。

 http://s4/mw690/003DbPy0gy72tqU1Mzhc3&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祇羡鴛鴦不羡仙(1972)


导演: Han Hsiang Li

编剧: 李翰祥

主演: 甄珍 / 谢贤 / 胡锦 / 李昆 / 张允文 / 王宇 / 韩江 / 费云 / 岳阳 / 陈菁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2

 

又名: The Admired Girl / 八十七神仙壁 / 奇人奇事


电影剧情:

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充满传奇的故事,就发生在香港:现在。

青年作家室内装饰家冯凯正在海滨设计装修一间豪华别墅的工程,少女为了偷窥姑妈的催眠医术,悄悄爬了进来。冯凯听说,为了好奇,竟和少女玉芳携手合作,进一步并做了玉芳试验的对象。

在朝夕相处下冯凯深为玉芳的天真淘气作风倾心,同时由玉芳口中获悉她们三代以来都是以巫术为生。在科家昌明的今天,本不可能尚有女巫的事,但冯凯却亲眼看见玉芳的大姑妈竟能以催眠术使一个瘫痪的老病人逐步逐步的走路。

冯凯又从玉芳口中得悉,巫术的祖师爷陈凡本是个捏面人的小贩,因沉迷法术会在山中潜修三年。可惜道心未坚,不能看破红尘,虽学得了隐身术,竟因运用不当,以至失传。

玉芳失踪了!冯凯为之失魂落魄地寻找。一天,冯凯却在青山酒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遇见了久别重逢的玉芳正在和三姑妈张美姗在饮茶,经玉芳之介绍而认识并得知她一共有三姐妹,美宝、美珍,过的都是以四海为家,烂漫风流的女巫生活。

张玉芳想一心一意想学做女巫,瞒了大姑妈约了冯凯在密室中试验巫术,但念错了咒语,几乎置冯凯于死地,幸大姑妈及时回家,发现了玉芳不求上进甘心学做女巫的事,使美宝非常伤心,在她的设想希望玉芳不再踏上一代的覆辙,好好地过幸福的家庭生活。

盛怒之下,大姑妈竟使玉芳受催眠去跳楼,但三姑妈张美姗违背了神的主意,救回了玉芳性命,玉芳愿意神前立誓做了女巫,美姗也被大姐逐出了家门,并且许下毒愿,当神的牙齿变红的时候,就是她生命终结的讯号。

果然,冯凯的装饰生意一落千丈,两人从大酒店搬到小旅馆,幸美姗处之泰然,不以为苦,一日隔邻寻芳客消魂晕厥,美姗竟好奇地问三道四,心情大坏的冯凯借题发挥而致两人起争执,争执下一瓶红颜料竟掷中美姗牙齿,当日的谶语不幸言中:神的牙齿变红时就是美姗生命终结的信号。

翌日,冯凯醒来不见美姗的人影,从此芳踪已杳,茫茫人海中只留下一片空白美丽而似梦幻的回忆。

http://s7/mw690/003DbPy0zy73gzuvz14d6&690八十七神仙壁》(1972)" TITLE="从一张古画洞察“李翰祥生平最大胆的尝试”——《 八十七神仙壁》(1972)" />

 

这篇文章很早前就在我所要发表的范畴行列里,当时有朋友叫我不要提这部电影,也不要透露任何信息,如果要写,最好把海报之类的添加水印。呵呵,其实我并不知道私下有没有人收藏海报,但对我无济于事,其实促成此文形成,主要是让大家多了解这部被时代所遗忘的电影,唤醒更多的人去认知,去挖掘,早日把这一类的绝版电影让更多的人欣赏、品读,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诚心之作,转载请标注!

更多精彩可以扫扫二维码,与我们互动。一起学习,共同促进!

 

 

 

http://s9/mw690/003DbPy0gy6VZWVzCUE4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