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之我见
早在3000多年前的老子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当关注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此次县委宋书记的会议讲话也提出要加快建设小康安乡,努力实现“水润安乡、洞庭明珠”的美好愿景。这些都是要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我们所面对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抓住学科教学主阵地。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让他们逐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并且养成一种习惯,我们可充分利用语文、地理等学科中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教育学生,抓住典型素材分析引导,从而明确生态文明对我们每一个的重要性,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习习相关。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研讨,通过辩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提高自身素养。
2、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专题活动
除了教师利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学校也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提升学生文明素养”为核心的专项教育活动,包括文明礼仪教育、生态环保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专项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让他们自然养成习惯。
二、践行生态道德行为,提高生态行动积极性
生态文明是一个由自然、科学、道德、行为和法制等多个领域交叉组合而形成的巨大体系,其内涵相当广泛,学生一时也难于理解。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文明的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自然,就像对待我们的亲人一样,我们要保护自然,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学校可以通过“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植树节”等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广泛参与校内外活动,倡导“一水多用,拒绝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垃圾分类存放”等理念。学生未来还要学会如何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任道而重远,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也势在必行。
2015年10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