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能力三核知识技能才干 |
分类: 杂感杂谈 |
刚过去的周末,读的书是《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我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必须承认,自己身边也有厉害的人。厉害的人是指上进的人,层次高的人,精神自由的人,有能力的人。厉害的人会很拼,很有才干和魅力。厉害的人绝不是轻易将情绪放在台面上的人。
在读到《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关于“能力三核”内容时,突然觉得可以整合到我要写的教案中去。这是我需要的食粮。
以下是关于“能力三核”的读书笔记及心得。
在任何职业中,能力三核——知识、技能和才干都缺一不可。教师职业不例外。学生数年后要从事的职业也是如此。
知识是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是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即技能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依据的。
才干是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才干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评价标准。
当今时代,知识的差距已转为能力的较量。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能习得。知识学习是瞬间的,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几乎可以瞬间转变。技能则需要漫长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开始,你永远也不会学好任何技能。
任何人刚刚接触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虽然26个字母清清楚楚地写在每一个键位上,但是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运指如飞。而当一门技能被反复地操练,就会进一步内化,成为才干。正如你现在打字不需要看键盘,正如你说话张嘴就来不用考虑发音,正如你骑单车不用想着保持平衡,这些技能都因为反复修炼,成为你不知不觉的才干。而才干一旦学会,就可以很迅速地迁移到其他技能领域中去。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研究新电子产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们与智能产品的互动早就成为才干,又重新迁移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中去。
但是,很多知识优胜者死死不愿走入技能的练习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好学生”往往不如“坏学生”混得好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混社会”也是一门技能。
能力的较量除了知识、技能和才干的比拼外,还包括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的比拼。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让知识转化为技能,再让技能升级为才干,这就是“知识—技能—才干”的形成。如此,也便完成一项能力修炼。
才干是自动、自发的能力。无须过脑子就能直接使用这项技能,它似乎成为你的天生属性之一。
明星有“明星感”,老师有“个人魅力”,商业决策者有“精准的直觉”,一流的运动员有特殊的“节奏”,好的员工有天生的“责任心”,这些不一定是“天赋”,而是经过大量技能练习后,才干与天赋交融的体现。这是练出来的。
才干虽然在职业优胜中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了技能和知识,也没戏。只有将才干才能外化出职业能力——才干才有了被识别的价值。
除此之外,兴趣还驱动着我们的学习和联系。保持永不衰竭的好奇心、高超的能力以及惊人又可怕的内心动力,并把能力兑现成自己想要的“价值”,帮助自己成长为自己的样子。弗洛伊德说:爱着,工作着。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放下得失之心来玩。
真正有能力的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