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点

(2014-11-20 09:29:55)
标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习资源

建构

信息化教学环境

“三三五”课堂

分类: 教学研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有意识利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体验我们自己的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请欣赏一下《沙漠动植物园》一课是如何开展的,也就能体会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了。

学校打算开发一片沙漠动植物园,校方决定向全体学生征集设计方案。如果我们的方案入选,我们的名字将被刻在动物园醒目的地方,这是多么大的殊荣啊!可想而知我们的心情是多激动,热情度有多高了。老师要求我们根据自己对沙漠的认识及收集的资料,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首先我与其他三名同学组成一个合作小组,每个同学负责完成下面的一项工作。

1.沙漠概况调查。

2.沙漠中的植物。

3.沙漠中的动物。

4.沙漠中的土壤。

我的工作是第二项任务,就是收集沙漠中植物的相关资料,我从以下问题出发收集了资料:沙漠中的植物有哪些?它与我们周围的植物相比,有何特点?沙漠植物对沙漠环境的改善有何作用?我的动植物园里,会种植那些植物呢?资料整理出来后,我把它们的图片下载下来,放在专门的文件夹里。

每位同学都收集好资料后,我们展开小组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动植物园的命名(既要有创意,又要能反应我们动植物园的特色)、动植物园的生态(要让我们所选择的动植物能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要形成这个生物圈的食物链)、还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填写下表:

  土壤来源

 

土壤含水量

 

植物种类

 

动物种类

 

动植物园名称

 

占地面积

 

 

内容表填好后就该完成设计方案了。我们先将设计方案粗略地画在画纸(或白纸)上,这包括素材的选取,布局的安排,前景和背景颜色的搭配,等等。接着再一起修改图纸,使之完善,最重要的是签上我们小组成员的名字和设计日期。还有一个工作就是要起草一份《设计说明书》,解释整个设计方案。最后将我们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打印出来,交给老师,我们的任务也就彻底结束了。

怎么样,我们的学习有意思吧,这可不是传统的课堂学习了,是根据国外WebQuest网站下载的案例改编、进行资源本地化的结果,是为我们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设计的。在案例中呈现了WebQuest案例中常用的做法——每个小组多个人,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这种分工对于小组内部的个别化调整也比较有帮助。

在这个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自订计划,自选学习路径,自定学习策略和内容,从而实现学习决策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信息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可以利用文字处理、信息集成的信息化工具进行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学习

在协助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NetMeetingE-MailChat RoomBBS等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

⑴围绕问题各抒己见。通过“问题”,学生组成虚拟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借助网络通讯工具,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完成知识的协同建构。这不仅有利用学生对问题的深化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围绕主体协作探究。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和共同的目标,组成成员各司其职,共享学习资源,而且有助于学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首先是学习环境的转变,其次是学习资源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及学生学习特征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过去对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注意了视听心理规律的应用,使媒体在声画设计的操作中符合了学习者的视听规律。在当今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更深层次的内容,即信息形态、信息传递技术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利用视听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动行、趣味性和变化性,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1]

视听媒体出现后,多出现在集体学习课堂上,供集体学习;微机的普及使更多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局域网的出现为小组学习提供了便捷,能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而互联网增加了虚拟学习的可能性,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更大空间,未来形势会如何变化呢?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更丰富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出现,实现学校学习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网络支持下的研究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我们可以把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持的,主要通过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继续以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为例,说明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可分析为:

1. 学习环境网络化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网络环境来组织学习。网络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

习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相关的资源链接,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可以发挥资源库、信息处理平台、交流平台、存储空间、成果发布平台等的作业。

2. 学习资源数字化

由于网上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正逐步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由于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征,而且还具有切合实际、及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富有创造性的有事。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主要是利用网上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进行问题的分析、求解、表达和交流。

3. 学习形式综合化

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的学习;可以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可以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传统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形式。另外,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一方面要充分地发挥网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应将传统环境下的学习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结合起来。 [2]

此外,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学生的学习评价呈多元化走向发展。传统学习中,学生的评价多由教师来评定,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的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来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超链接、资源共享和即时反馈等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的共享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和家长评,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第一章开篇提到的密歇根州的小学语文课上所使用到的电子学档就是利用多种电子媒体和网络技术由学习者构建和维护的数字制品包,通过展示学生的能力水平并反思他们的学习以实现对学生的评价。

针对教学模式来看,我校开展“三三五”课堂所用到的学案,追溯起来,其前身有点像WebQuest,即强调问题或任务对于学生学习的启发性和重要性,体现新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方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综上所述,虽不能代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至少可以看到学生本体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给学生学习方面带来的变化。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5

[2]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7-2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