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 导学案
(2013-12-20 14:10:41)分类: 市级课题 |
主备人: 王
《老人与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明威生平和创作风格,深刻理解小说内容,明确小说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概括情节,鉴赏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抗争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真阅读人物内心独白,鉴赏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小说的象征意味。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
1.借助“自主学习”和“拓展延伸” 相关内容,了解海明威生平和创作风格。
2.充分预习文本,了解小说内容,将疑难点写在“自主学习疑难展示”栏目。
3.认真书写,思考独立完成,用时4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2、关于《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通过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表现老人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精神。
3.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②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基础积累】
4、给下列字注音
堤(
蹂躏(
脊鳍(
5、梳理情节,填写下表。
回合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攻击者 |
|
|
|
|
|
数量 |
|
|
|
|
|
老人作战工具 |
|
|
|
|
|
结局 |
|
|
|
|
|
搏斗后的心理活动 |
|
|
|
|
|
自主学习疑难展示:
二、合作探究
1、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一下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
2、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了五个回合,“他知道他终于被打败了”,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结合文本概述原因。(至少写出两条理由)(第二问,AB层必做,C层同学选做)
拓展题目:你认为小说中大海、鲨鱼、马林鱼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开放试题自圆其说即可)
三、当堂检测
四、课后作业:桑地亚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写一段150字的小短文与同学交流。要求:至少要用两种修辞)
一课一得:
拓展延伸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其后,有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那么,究竟什么是”冰山原则”呢?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
在海明威的作品里,省略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他曾强调说:“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一部分是因为你不知道它,那么在小说里就有破绽了”。很清楚,作家省略的东西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也必须是读者所能够心领神会的。这样一来,没有被省略的文字就要有典型意义,只要读者看到这些文字,便会联想到那些省略掉的内容。这就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大厦固然雄伟,但离开了基石却不能成立的。
结合《老人与海》谈谈你对冰山原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