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及问题设计

(2014-04-22 11:59:27)
标签:

情感

《与朱元思书》教案

                               76中学   陈雅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感知文章大意。

技能目标: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学习本文多角 度写景的艺术手法。(难点)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 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难点)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多角 度写景的艺术手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国名山秀水,数不胜数,曾有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中,怡情冶性,丰富见闻。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想大家一定挺喜欢旅游吧?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旅游观光。可能也非常期待旅游。因为大自然的山水鬼斧神工,钟灵毓秀,它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色,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景;有造化钟神秀之雄奇,更有清泉石上流之幽雅,谁不愿亲近它呢?今天,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随着古代散文家吴均的足迹,一起去富春江走一遭,领略那奇异的山水。(来一次山水之旅。)

 二、题解(屏显课题、作者)
  师:提到吴均,大家应立刻想起一首诗 生: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师: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山际见来烟……”
  生:(自然顺接朗诵)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师:这首《山中杂诗》就是吴均的作品。他的诗文大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流畅,人称吴均体。(指一生)你能为我们读一下课题,并解释它的意思吗?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对了,是给的意思,就是书信。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也指书信。

师:本文与我们上学期学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可称双璧,同为南朝盛行的骈文之典范,六朝山水小品之名作。

补充多媒体t: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我们学过《陋室铭》。。。。。。。。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诵读-----遥望富春江

过渡语作为骈文中的佼佼者,《与朱元思书》音韵和谐、文辞精美、清新淡雅而广为传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在名家的诵读中一览富春江的美景。(揭开富春江的神秘面纱。)

1、听名家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播放朗读

2、自由诵读(诵读指导。)

a.重音--如:急湍甚,猛浪若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c.语速--应慢一些,以便品味、欣赏

d.情感--流露出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3、全班齐读。(师: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诵读一遍,好吗?)

五、译读------走近富春江

过渡:通过诵读,我们似乎(远远的,)已经看到了富春江两岸挺拔的山峦,听到了富春江汩汩涛涛的水流。此刻,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靠近你,一睹你的风采。我们先看课文翻译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小组接力,翻译全文。

风停了,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出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儿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相距)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 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着寒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不停地啼着。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斜横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 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过渡不错,大多句子翻译流畅,但要注意个别词句。现在请大家合上书,我们检测一下学习效果。分组竞赛:

检测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1)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

3经纶世务者

4谷忘

5)横上蔽

6)皆生

翻译下列词句: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过渡 :好,准确度很高,继续努力!请大家再读一遍,感受富春江的魅力

六、赏析---趣游富春江

过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呀。看来,富春江的确不愧于“小三峡 ”的美称呀。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人,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叹服,为之吟诵。(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等1000多名诗人留下了2000多首次传世之作。富春江小三峡又因此被称之为浙西唐诗之路旅游线

【今日,我们有幸追随吴均先生一览富春江的美景,就一定要尽情游玩,不虚此行,把美景尽收眼底。赶快出发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富春江。江水悠悠,汩汩滔滔。请大家细细观赏,感受富春江水的魅力,有兴趣的同学可考虑一下导游词。(小组合作)

1.   聚焦美点:水

教师问:富春江的水 ?异  具体表现在哪儿?

学生发言: 异水:(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动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结合  

附原文:。。。。。。。。。。

教师小结:先抓住水皆缥碧”的特点,言江水之色, 千丈见底言江水之清,游鱼细石言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态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字。

水导游词:游客们注意了,现在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富春江景区。富春江因山青水碧而名闻遐迩,早在古代,便有吴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叹。是啊,瞧那水,清澈缥碧,泠泠作响,水底还有那灵活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块,他们享受这舒适的家园,向人们诉说着富春江的美。

过渡:的确,富春江的水千姿百态,甚是美丽。而富春江的山,更是别有番趣味。大家看,这山峦重重叠叠,高耸陡峭,怎一个美字了得?

请大家慢慢欣赏,体悟富春江岸大山的神奇:(小组合作)

2.聚焦美点 :山

讨论:作者是如何抓住来写山的?

奇山:形奇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声奇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附原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奇山。)

教师小结:

1)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峦似乎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2)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响、鸟鸣、蝉噪、猿蹄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3).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字。

导游词游客们注意了,现在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富春江景区。富春江的山石一大特色。如我们眼前所见,这山层层叠叠,高耸陡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倘置身于此,还以为来到了仙境哩!以一字也难尽叙其美。另外,我们也可望见山边的树木,一株株都伟岸挺拔,暗绿色的他们仿佛在叙说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仔细听听,鸟儿此起彼伏是他们的话语,更冲刷着我们的身心。

过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知我们的吴导当日游览富春江时感受如何?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志趣呢

3.聚焦美点:志趣

提示原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山峰后,也会平息自已的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教师补充:是作者的感慨。亦是文章的难点所在。吴均作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但因曾经私撰《齐春秋》而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

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的高雅志趣和高洁情怀。

七、惜别富春江

至此,我们的富春江之旅似乎圆满结束。文章也已卒章显志了,然而结尾又多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为此,几个同学产生分歧:

A山水之旅已经结束,作者的志趣情感也已了然于心,加这几句简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B。我感觉并非多余之笔,但具体原因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提示: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儿,又出现了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这样反复渲染,又增加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色彩。可谓余音绕梁。

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

(教室里回荡着琅琅的诵书声。)

师:大家数一数全文共有多少字?

生:144字。

师:大家是否知道王维和苏轼?

生:知道,都是大文学家。

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了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

生:也是诗中有画

师:这就是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

八、聚焦美点:语言

随着旅行的结束,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了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的魅力,这应该归功于

 吴导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1.已读至此,你觉得本文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1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2.整散相间,参差错落

3形象生动,文字精练

 

2、补充骈文知识: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又称四六文。本文在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3、赏析骈文之美

从课文中找到意境及内容与下列句子大体相近的句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九、辞章美(技法美)

教师过渡:本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根据本文写景的方法,归纳写作技巧(小组合作)

归纳: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表现水的清澈。

2、用比喻、夸张等修辞的手法写出了水流的迅急。

3、描写水时动静结合。

4、描写山的形态时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化静为动。

5、写山中景色时用了反衬,以闹显静。

6、写山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多角度的描写山的奇。

 

(具体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教师总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好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最后请一位同学作导游,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再一次走进富春江雄奇秀丽的美景吧。

(学生导游讲述: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瞧,这水,这山,真是名副其实——集富春江的美于一身。

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奇山异水间。水是青的,天是蓝的。鱼儿在水石间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水,潺潺细流,清澈见底,游动的小鱼儿与细石交纵嬉戏不亦乐乎。瞬间心灵得到了诠释,心如止水,仿佛真正读到了人生真谛。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虽映照出其生机勃勃,却掩不住其真正的奇伟嶙峋,虽令人心生寒意,却更有一种兴奋之情。泉水叮咚叮咚地响,鸟儿在林间歌唱,蝉儿在枝头鸣叫,两壁猿声送轻舟。此情此景,曾倾倒芸芸众生。她美但真实,她险却富有生机。)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阅读《三峡》和《与朱元思书》,

从内容、写法、情感三方面进行比

较,试分析两文的异同点。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业:(任选一题):

1、写一篇描写美景的散文。

      2.  将本文改写成散文。

内容:《三峡》     山高峡深                       
   连绵不断                          
        
春冬之景-----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悲凉气氛

《与》        异水                  

奇山         险峻      山谷声响 (活泼)

               

写法同: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衬托、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相结合。

情感异:     《三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与朱元思书》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及追求自由的情怀,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让学生在喜悦中熟读文章、积累文言词句;又赏析、游览了美丽的富春江,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