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04月12日

(2022-04-12 14:21:31)
分类: 书文轶事

青萝寻梦

浦江有趣事 2022-04-11 19:31

2022年04月12日

青萝山在浦江县东三十余里,山上多藤萝、茑萝、女萝、松萝一类藤蔓植物,故此得名。青萝山不是太高,山势和缓,如一条绿色长龙横卧在原野上。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出仕之前经常到青萝山上踏青看云,以后又在青萝山下结庐而居,后来干脆连诗集也用它命名,此山承受着他的生命之重,非同寻常。

 2022年04月12日

青萝山

 

青萝山因为宋濂,筑就了一个青色而久远的梦。与它遥相呼应的是南面的浦阳江,从前两岸芦苇浩荡十分壮观,还有竹筏顺势而下,现在水流经诸暨萧山汇入钱塘江,再归东海。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宋濂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浦江更是一个高峰人物。

 2022年04月12日


宋濂

 

宋濂(1310 ~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仙华道士、白牛生、南山樵者等,祖籍金华潜溪,后迁浦江郑宅。宋濂为明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刘基、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先生。受朱元璋礼聘,五十岁的宋濂应召入朝为太子朱标讲经,被尊为五经师。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等,当时朝廷礼仪多由其制定。作为一代文学家,其散文风格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均具特色。学者一般尊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这样丰富的履历,在一般人看来一定算得上精彩,由江湖之远而登庙堂之高,又成就了一番事业,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完全合拍,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也因此埋下伏笔。

 

春和景明,清明节后我再次踏访了青萝山房遗址,试图寻找六百多年前宋濂先生栖居的身影。沿着田间小路走近遗址,草木葳蕤,却仍然掩饰不住它的萧条,完整的建筑物荡然无存,剩下的不过断墙一截而已。旁边一株苦楝树高高耸立,斜伸着枝丫。抚今追昔,白云悠悠,青萝山起伏不定,山上的苍松、茑萝是否一起穿越了时空?宋濂的青萝山房早已被岁月尘土掩埋,物是人非,这里仅留下他一个模糊不清的背影和一个残缺不全的梦。

 2022年04月12日


宋濂全集

 

在青萝山房遗址前面,宋濂先生的衣冠冢和其夫人贾氏墓泰然地立着,两块墓碑中间刻写着那首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的《别义门》诗,那是他流放四川茂州之前的心迹,流露出他对郑义门和白麟溪的无限眷恋。一旁的友人郑柏,当年除了陪伴他一洒同情之泪,又能为他做些什么呢?诗中隐含了宋濂对变幻莫测的命运多少的悲叹和无奈呵?!在宋濂墓前,默诵一个垂暮之人的泣血之作,令人扼腕……

 

还是让我把时间回放到元末一个普通的秋夜吧。

 

青萝山房里一灯如豆,已届不惑之年的宋濂在书房里徘徊良久,终于作出一个出乎常人意料的决定:他要避开世事纷扰,遁入仙华山修道,一心一意著书立说。

 

三年前,宋濂之所以选择青萝山下筑舍定居,是有他的考虑的。他在《萝山迁居记》中写道:余以郑氏九世同居,乃愿卜邻焉。吾子孙居此者,毋析爨,毋为不义。日衣披乎诗书,耕为良农,学为良儒,庶几不负余志也。这里,既道出了他卜居一隅的原委,也在谆谆告诫后辈子孙该怎样为人如何处世。当然,还有他对郑义门郑深、郑涛的厚情高谊的不舍,对坡势缓和连绵不断的青萝山色、视野开阔麦苗青青的平畴广陌的大欢喜。晴日,山上草木葱茏,花香四溢,鸟语不绝,泉水叮咚,顺流而下。雨天,这一带完全笼罩在江南独有的雨雾蒙蒙之中,别有一番意境。下雪的时候,又是另一番奇妙的白茫茫景象。宋濂依山而居,依山而名,把自己的陋室取名为青萝山房

 

今晚入山修道著书主意一定,宋濂感到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虽说这微笑中夹杂着些许苦涩,甚至包含无法言说的叹息,但毕竟作出了选择,他在之间最后选择了回避。

 

回想自己年少时在金华潜溪勤学苦读的情景,先受业于闻人梦吉先生,再一路追随老师吴莱由诸暨白门到浦江郑义门,从柳贯学,从黄溍学,继而主教东明精舍,宋濂感到十分畅快。但宋濂还是觉得光阴如白驹过隙,而事业却蹉跎不前,两次参加省试均告失败。宋濂没有太在意,自己学贯五经根基扎实,文名早已远播。由于大臣危素的大力举荐,朝廷屡屡想擢升其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都被他婉言谢绝,——宋濂对元朝已彻底失去信心。

 

元末,蒙元统治者想借助其铁骑弯刀征服天下的梦想破灭,豪强肆意兼并土地,吏治腐败严重,内部互相倾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朝廷政权渐趋式微,黄河长江淮河流域各路豪强杀声震天,争锋竞雄。北方的韩山童、刘福通以红巾为号,攻陷颖州;徐寿辉、彭莹玉也以红巾为号,占据蕲水。南方方国珍更早,起事海上;张士诚举兵,打下泰州兴化。郭子兴啸聚江淮,拥有濠州,后来又把朱元璋招入麾下,图谋大业。一时间群雄蜂起,都在聚众造反。

 

2022年04月12日

东明精舍

 

本来,主教东明精舍,天天与学生在一起,对宋濂来说是件快乐的事。白麟溪上的小桥,古朴典雅,苔痕点点,岸柳青青,溪水不急不缓从桥下流过。小桥上走了一年又一年,白麟溪的溪水也流了一年又一年。这不,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但这样的日子还能再过多久呢?一方面,朝廷屡屡抛出橄榄枝,另一方面,南北兵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宋濂觉得一个文人很难在这种乱世中洁身自好,何况浦江正处在戎马要冲。也许古人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事业,适合自己的唯有著书立说一条途径。

 

2022年04月12日

白麟溪

 

宋濂决定不再彷徨犹豫。

 

忽然间,宋濂想起了刘基,这位至交他还好吧?已有好几年没见面了。当年他们相识于处州郑复初先生处,随先生学习性理之学,竟日讨论各自心得,畅谈读书之乐,埋下经世致用的思想种子。郑复初先生一生虽只做过德兴县丞、处州录事两任小官,但其文人的浩然正气和刚正不阿的品格,给两位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何况,宋濂的还是这位先生给取的呢。在处州的少微山,在少微山的紫虚观,少年宋濂和刘基与那位卓尔不群的抱瓮子邂逅,很是投缘。紫虚观里的道士以后成了刘基的忘年交,自己一时也有对宋代林和靖闲云野鹤生活的向往。宋濂想起这些美好往事,心里充满喜悦。

 

他踱步走到窗前,轻轻推开山房的木格子窗,外面秋水四起,天上星空浩瀚,澄澈无比,宋濂感到从未有过的清静,一点都不觉得孤寂。他甚至有穿越星空,与老友刘基作一番隔空夜话的冲动。

 

天明,宋濂沐浴焚香后,径直走向仙华山。他要学古代司马迁,去完成他的名山之作,撰写《龙门子凝道记》。

 

得知老友宋濂入仙华山著书立说,刘基额手称庆鼓励有加,欣然写就《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并序》:龙门先生既辞辟命,将去入仙华山为道士,而达官有邀止之者。予弱冠婴疾,习懒不能事,尝爱老氏清净,亦欲作道士,未遂。闻先生之言大喜,因歌以速其行。先生行,吾亦从此往矣。他日道成为列仙,毋相忘也。言辞轻松,极尽羡慕之意。

 

事实上,宋濂入仙华山修道是虚,著述是实,时间并不长。

 

第二年,宋濂完成《浦阳人物记》,欧阳玄为之作序,郑涛、戴良作后序;又过一年,编辑完成《柳待制文集》;五年后,《潜溪集》问世;又过两年,《龙门子凝道记》书成;紧接着《燕书》《诸子辩》接踵而至。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全盛期,《桃花涧修禊诗序》正是这一时期的成熟作品。纵观他入仕前后的诗文,山林之作质朴简洁,骨劲而足,气韵生动;而台阁体文章,膏腴有余,清新稍逊,反而不如其林泉之作,即如《平江汉颂》《阅江楼记》这样的名篇,虽气象恢宏,手笔不凡,但到底脱不掉颂歌一路。

 

刘基见老友的新作《潜溪集》,倍感喜悦,专门作序以示庆贺。

 

2022年04月12日

刘基故里《刘基庙》

 

宋濂和刘基的友情建立在道德文章的基础之上,培植深厚。他们仿佛太极图的阴阳两极,骨子里是相通的,惺惺相惜,声气相投,互相唱和,成就了文人间一段佳话。以后更是患难见真情,连最后的命运都极其相似,诗歌《二鬼》几乎成为两人的写照。有趣的是宋濂一生写就《龙门子凝道记》,刘基完成了《郁离子》,两部著作都采取了寓言体的形式,寄寓乱世治理的政治理想,龙门子既是贯穿全书的人物,也是宋濂自己的假托;同样,郁离子也是全书的虚拟人物,主人公、评论者和作者三者融为一体。它们就像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在天空中闪耀着并肩的光芒。

 

历史充满悲喜剧,历史也与宋濂、刘基开了个不小的玩笑。

 

站在宋濂墓前,徘徊于青萝山房遗址周围,面对连绵不断的青萝山,想起宋濂先生跌宕起伏的命运,回味郑义门同门好友郑涛为他写的《宋潜溪先生小传》,其中有稍暇支颐看云,或披发行松间。遇得意时,辄击磬浩歌,声振林下,翛翛然如尘外的文字,我想宋濂如果能沿着这一轨迹走下去,鸾翔凤集,笙箫吹奏,那他的人生画卷一定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从五十岁开始,宋濂的人生出现拐点,走向另一个方面,走进明朝的政治中心——金陵。从此,他的命运再不由自己掌控,十八年后能全身而退已属不易。遗憾的是,告老还乡的宋濂最后还是受胡惟庸案牵连,以老迈之躯先被械至京城,再谪徙到四川,最后客死于夔州,这样的人生结局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不能不说是一代大儒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