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

(2022-03-24 15:21:08)
标签:

转载

美国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著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是写人类文明征服史的巨著,实际上是深入分析了近代旧大陆的西方文明对以美洲为代表的新大陆文明实现征服背后的故事。核心思想是一个,就如《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里的主要思想一样,一个文明对另外一个文明的征服虽有偶然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其背后的物质和文化因素。作者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学识,他从生物、地理、考古、语言、历史等不同维度,采取推测、对比、考证等手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虽说有很多论据不可证伪,在没有系统挖掘理论漏洞的前提下,作者的观点竟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前言作者就点明了全文的核心思想,我读完全书有两个收获,一是明白了欧洲征服美洲背后的真实历史必然因素到底是什么;二是作者直到最后才道出了我的另一个疑问,为什么欧洲文明能够最终领先中 国文明,因为按照作者的描述,中 国文明同样具备了成功的种种因素!

欧洲征服美洲背后的真实历史必然因素到底是什么?硬件上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欧亚大陆人类定居时间长的领先优势;二是由于欧亚大陆可驯化的野生植物,尤其是动物的资源比较丰富而引起的比较有效的粮食生产;三是,欧亚大陆范围内对传播交流的地理和生态障碍并非那样难以克服。软件上的因素包括可与病菌相提并论的是技术的各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归根到底是由于欧亚大陆有历史悠久的多的、依靠粮食生产的人口稠密、经济专业化、政治集中统一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社会。以上硬件和软件优势导致了枪炮、病菌和钢铁的诞生,造成了欧洲对原始美洲的降维打击。

为什么欧洲文明能够最终领先中华文明?中 国在地理上的四通八达,最后却成为了一个不利条件。某个专制君主的一个决定就能使改革创新半途而废。而且不止一次的这样做了。相比之下,欧洲在地理上的分割形成了几十个或几百个独立的相互竞争的小国和发明创造的中心。如果某个国家没有去追求某种改革,改革创新,另一个国家会那么去做,从而迫使邻国也这样去做,否则就会被征服,或在经济上处于落后地位。我竟然无可反驳,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清朝的闭关锁国都是最好的明证!

关于书籍本身,作者的中心思想已经在上面阐述。前前后后围绕着中心思想,娓娓道来。虽然有些地方有很多重复思想,但是瑕不掩瑜。主要的书籍概要已经在前言了详细说明了,这里把前言相关内容列出来。

引出作者研究内容的是巴布新几内亚,一个太平洋岛国的土著黑人耶利之问:“在过去的几万年中,他的人民的祖先是怎样到达新几内亚的?你在过去两百年中,欧洲的白人是如何开拓新几内亚的?”“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如此简单的提问,几乎快涉及到人类起源的终极问题了。围绕耶利的提问,全书分为4个部分来回答。

第一部分题为《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它由3章组成。第一章提供了一次关于人类进化和历史的旋风式的旅行,从大约700万年前我们刚从类人猿分化出来时开始,一直延续到大约13000年前上一次冰期结束为止。我们将追踪人类的祖先从我们在非洲的发祥地散布到其他大陆,以便弄清楚在那些常常用“文明的兴起”一语来加以概括的事件开始前世界是什么情形。结果表明,某些大陆上的人类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对其他大陆上的人类发展的领先优势。

  第二章简要地考察了岛屿环境在较小的时空范围内对历史的影响,从而使我们为探究过去13000年中大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作好准备。当大约3200年前波利尼西亚人祖先向太平洋迁移的时候,他们碰到了一些和他们原来的环境大不相同的岛屿。在几千年之内,波利尼西亚人祖先建立的这个社会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岛屿上产生了一系列子社会,从狩猎采集部落到原始帝国,形形色色,应有尽有。这种辐射性进化可以起到模式的作用,用来说明自上次冰期结束以来,在不同的大陆上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但更少为人所了解的社会辐射性进化,为什么有的成了狩猎采集部落,有的却成了帝国。

第三章通过同时代目击者的描述,再讲一讲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诸如此类的遭遇,从而向我们介绍来自不同大陆的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历史上的这次遭遇是:独立的印加帝国的末代皇帝阿塔瓦尔帕在自己的整个军队的护卫下,在秘鲁城市卡哈马卡被弗兰西斯科·皮萨罗和他率领的一小撮西班牙入侵者俘虏。我们可以确定近似因素的链条,正是这些因素使皮萨罗得以俘虏阿塔瓦尔帕,并在欧洲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征服中发生了作用。这些因素包括西班牙的病菌、马匹、文化、政治组织和技术(尤其是造船和武器制造)。这种对近似原因的分析是本书中容易做到的部分;困难的部分是确定终极原因,因为正是终极原因产生了近似原因,产生了实际结果,而不是产生可能相反的结果,即阿塔瓦尔帕到马德里俘虏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题为《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包括第四章到第十章。这一部分专门讨论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组终极原因。第四章概述了粮食生产—即通过农业种植和畜牧来生产食物,而不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是如何最终产生了使皮萨罗取得胜利的直接因素。但是粮食生产的出现情况在全世界是不同的。我们将要在第五章看到,世界上某些地区的民族靠自己来发展粮食生产;另一些族群在史前期从这些独立的粮食生产中心学会了粮食生产;还有一些族群在史前期既不发展粮食生产也不从别处学会粮食生产,而是直到现在仍然过着狩猎采集生活。第六章研究了只是在某些地区促使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向粮食生产转变的诸多因素。

接着,第七、八、九章说明在史前时代农作物和牲畜是如何从原来的野生植物和动物经过驯化而来的,而做这种驯化工作的早期农民和牧人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可以用作驯化的当地一批批动植物在地理上的差异,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只有几个地区成为独立的粮食生产中心,为什么粮食生产在某些地区比在另一些地区出现得早。从原来的这几个中心,粮食生产向某些地区的传播比向另一些地区的传播要迅速得多。造成粮食生产传播速度差异的一个重大因素原来竟是大陆的轴线方向:欧亚大陆主要是东西向,而美洲和非洲则主要是南北向(第十章)。

因此,第三章概述了欧洲征服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因素,第四章则概述了这些因素从粮食生产这个终极原因发展而来。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从密集人口所特有的病菌的演化开始,对从终极原因到近似原因的联系进行了考察(第十一章)。欧亚大陆的病菌杀死的印第安人和其他非欧亚大陆民族,比欧亚大陆的枪炮或钢铁武器所杀死的要多得多。相反,在新大陆,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任何危险的病菌在等待未来的欧洲征服者。为什么病菌的交流这样不相等?在这里,近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把病菌和粮食生产的出现相联系方面是富于启发性的,而这两者的联系在欧亚大陆要远远超过美洲。

另一条因果链是从粮食生产到文字,文字可能是过去几千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发明(第十二章)。在人类历史上,文字只经历过少数几次进化,而发明文字的地区又是各自区域中粮食生产出现最早的地方。

所有其他有文字的社会也都经历了同样的进化,或者是由于文字的传播,或者是由于文化的传播,而这种文化又是来自最初的少数几个中心之一。因此,对于研究世界史的人来说,文字这一现象对研究另一组重要的因果关系尤其有用,即地理对思想和发明的传播的方便程度所具有的影响。

适用于文字的情况也适用于技术(第十三章)。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是不是完全依赖于少数发明家—天才,依赖于许多具有特质的文化因素,以致不可能去了解技术的世界模式。事实上,我们将会看到,奇怪的是,大量的这类文化因素使了解技术的世界模式变得更容易了,而不是变得更困难了。粮食生产使农民能够生产出多余的粮食,从而使农业社会得以养活专职的从事手工艺的专门人材,因为这些人的工作不是种植他们自己吃的粮食,而是发展技术。

除了养活抄写员和发明家外,粮食生产还使农民能够养活政治家(第十四章)。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流动人群相对而言都是平等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活动范围局限于自己的地区以及与邻近人群结盟关系的改变。随着稠密的、定居的、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口的出现,酋长、国王和官员也出现了。这种行政体系不但对管理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领地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维持常备军、派遣探险舰队和组织征服战争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部分(《在五章中环游世界》,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讲的内容应用于每个大陆和一些重要的岛屿。第十五章研究了澳大利亚本身的历史,以及原来和澳大利亚相连、属于同一大陆的新几内亚这个大岛的历史。澳大利亚是近代技术最简陋的人类社会的所在地,也是其自身没有发展粮食生产的唯一大陆。澳大利亚的情况是对关于人类社会的洲际差异理论的一次决定性检验。我们将会看到,甚至在邻近的新几内亚的大多数族群成了粮食生产者的时候,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土著却仍然以狩猎采集为生。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把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发展结合成整个地区的一幅画面,这个地区包括东亚大陆和太平洋诸岛。中国粮食生产的出现,引起了史前期的人口或文化特征的几次大迁移,或两者的同时迁移。其中有一次迁移发生在中国本土,造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中国这个政治和文化现象。另一次迁移在几乎整个热带东南亚地区导致了最后来自中国南部的中国农民取代了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本地人。还有一次迁移是南岛人的扩张,这次迁移同样取代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本地人,并扩大到最遥远的波利尼西亚诸岛,但未能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大部分地区殖民。对研究世界史的人来说,东亚和太平洋各民族之间发生的所有这些冲突具有双重的重要性:这些冲突形成了现代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生存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经济权力正日益集中;这些冲突还为了解世界其他地方一些民族的历史提供了特别清晰的模式。

第十八章又回到第三章里提出的问题,即欧洲民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总结一下新大陆和欧亚大陆西部地区过去13000年的历史,可以弄清楚欧洲对美洲的征服只不过是两条漫长的通常互不相干的历史轨迹的顶点。这两条轨迹的差异表现在这两个大陆在可驯化的动植物、病菌、定居年代、大陆轴线走向以及生态障碍方面的差异。

最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历史(第十九章)与新大陆的历史不但存在着悬殊的差异,而且也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造成欧洲人与非洲人的冲突的那些因素,同样造成了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结果,欧洲人的征服并没有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建立大片的或长期的殖民地,只有非洲的南端是例外。具有更持久意义的是非洲内部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即班图人的扩张。这都是由许多同样的原因引发的,也就是在卡哈马卡、在东亚、在太平洋诸岛以及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自始至终都在发生作用的那些原因。

 

这本书应该属于博物学书,和《病者生存》一样,两本书都是通过作者的思考抽丝剥茧般地为我们展现了如此宏大的世界和人类变迁史,这种治学的态度值得我和所有中 国人跟随学习!

此外还有一个收获是我们要以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一些问题,中学生的教科书上总是说到某某东西是起源于中 国,某某东西中 国领先西方多少年。对于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性来说非常有必要,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的眼睛。最起码通过全文可以看到,中国虽然某些领域是佼佼者,但是在动植物驯化的方面,比如小麦、大豆、玉米、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等东西均是由世界各地共同才贡献的。我们要有所知,有所不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