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析蔡崇达《皮囊》人物形象

(2019-08-17 16:30:18)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文轶事
[转载]浅析蔡崇达《皮囊》人物形象

摘要:正如《序: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所言: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作者蔡崇达以真实细致而又客观尖锐的笔触剖开一层层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使人不得不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与其中的人物共感同、齐身受。在《皮囊》的十四篇文章中,作者蔡崇达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闽南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温柔又残酷的故事讲述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刚强的阿太、对命运执着勇敢却无助的母亲、高傲坚毅的残疾父亲。这些无不是我们身边晃眼就能看到的人物形象,似一曲曲挽歌,诉说着时代的冲击、乡土的羁绊、命运的捉弄……

关键词:蔡崇达;《皮囊》;人物形象;分析

一、《皮囊》中的主要女性形象

(一)闽南小镇里倔强刚强的裹脚高龄女人——阿太

        翻开书页,一个倔强刚强的裹脚阿太便将人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她说的这句话也正是《皮囊》这部书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戴着各自的皮囊、在人世间忙碌着的灵魂,而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这样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那个九十九岁的小脚女人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时代的变迁,即使自己的亲生女儿突然离世,直面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现实,也异常冷静,甚至冷漠无情。当所有亲戚担心她承受不住失女之痛时,她却莫名产生一股愤怒与暴躁,嘴里一直骂骂咧咧,不时掀开棺材看看女儿的模样,不时看看正在准备的祭品。葬礼上众人痛哭,她却斜着眼看着女儿冰冷无血色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像是不屑,又似打盹,一滴眼泪也没有流下,仅浅笑着解释那是因为她很舍得;年轻时将不会游泳的年幼儿子两度扔进海里,得了一个“没良心”的骂名;用力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全家人手忙脚乱,她却异常冷静,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即便行动受到小脚的束缚而不便,甚至寸步难行,依旧执拗拒绝雇车代步,坚持用缠过的小脚沿着崎岖不平的石板老路从村里挪到镇上的曾孙家;看见有人杀鸡没有割中动脉,不由分说便将鸡狠狠摔死,这个九十九岁神婆说着“别让肉体再折磨它的魂灵”的话,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只有肉体消亡,灵魂才能得到解放。”
        看似冷漠无情、坚如磐石的心,在她九十二岁那年,却在从屋顶摔下而被桎梏在床上无法动弹的那一刻,彻彻底底地败给了这副皮囊,变得脆弱不堪。这个出了名的硬骨头,面对女儿的早逝,嘴上说是很舍得,而她舍得的只是那副皮囊,不是她心爱的女儿。斜着看着女儿的皮囊被送进焚化炉的眼睛里,必定盛满了被藏匿的不舍与悲痛。面对生离死别,面对肉体的疼痛,她都能凭借那份超乎常人的隐忍与“皮囊不是拿来伺候”的信仰,顽强挺过来。即便是缠裹致畸形的小脚也无法阻止她与皮囊的斗争,然而,这副皮囊最终还是将她紧紧束缚,寸步难移。
       在阿太撒手离去前,曾托母亲留了话,叮嘱曾孙黑狗达:“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在阿太看来,比起被皮囊禁锢,不如直接丢弃皮囊这包袱,来得更自由,更轻盈。那一刻,黑狗达才理解了阿太的生活观以及她所做的一切:我们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阿太的去世,带给作者与读者的内心冲击都是巨大的,也是从这个故事开始,就注定了这本书现实而悲情的感情基调。

(二)被困于“房子”、对命运执着勇敢却无助的母亲
   
       初读《母亲的房子》,便对这位冥顽不灵、不明事理的母亲产生了莫名的不理解,甚至厌倦。一味地举债建房子,不惜让一家人过得苦不堪言,每日吃的也只是些捡来后偷偷挑拣的烂菜叶子,不惜让“我”交不上学费,不惜使姐姐因窘迫的家出不起太多嫁妆,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从此和家境比较宽裕的朋友都断了联系。明明可以过上宽裕些的生活,这位母亲却为了所谓的面子,让这个家变得支离破碎。
       母亲执着于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边看管加油站边做苦工,捡菜叶,而拒绝所有人的同情,拿着好不容易节俭下来的十万元说她要建房子,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依旧坚持,只是为了那句“你父亲生病前就想要建房子,所以我要建房子”。
        “修建一座即将被拆毁的房子”,看似荒谬难以理解,但对母亲来说,这是她一生信奉的箴言与希望,代表了她对父亲未说出口的爱,是她丈夫一家之主的脸面,成就了丈夫的那份尊严,也正是这个极硬气的农村女人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与困难,勇敢面对命运,执着坚持爱情的真实体现。
       一辈子都在为房子辛苦奔波的母亲,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只是为了当初那看了一眼就决定终身相依的爱情。起初,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父亲开心并自豪地向别人说:“我家黄脸婆很厉害”。可后来不知听谁说起,他家黄脸婆爱面子建房子,而不给他花钱治病才导致这个男人到现在都无法动弹。恶毒的流言,一个残疾人的控诉,彻底压倒了这位倔强执着的母亲身上最后一根稻草。哪怕面对苦不堪言的生活,哪怕突然患上急性盲肠炎,她也未曾想过向命运屈服投降,可父亲的控诉彻底扑灭了她生活下去的希望。当混着偷买来的老鼠药的人参汤被倒掉,将剩余的老鼠药交给儿子,这个农村小女人突然就哭了,她从来都是个脆弱无助的母亲啊。

二、《皮囊》中的主要男性形象——高傲坚毅的残疾父亲

       李敬泽先生在序言中说到:“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就失踪了,不是去了远方就是面目模糊,他不再是被尊敬、畏惧、审视、反抗的对象,他直接被屏蔽,被搁置在一团模糊的阴影里。而在蔡崇达这里,父亲出现了,被反复地、百感交集地写,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
     《残疾》是作者对父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开篇就提及,“按照闽南的风俗习惯,里里外外的亲戚都会第一时间排着队前来探望中风出院的父亲,每个人都拎着他们自认为对父亲有好处的营养品,说着觉得能帮到父亲的话”,即便父亲到家就已经是晚上十点。来不及坐稳,舌头瘫了一半的父亲,激动、含糊地说着“这不回来了,小问题,哭什么”,反倒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安慰起那些前来探望的人,笑着露出了那嘴被烟熏黑的牙。似乎是不错的开始,但那只是父亲为了不狼狈而硬撑得到的效果。等到凌晨,人潮才逐渐散去,父亲才不得不露出真实、窘迫的样子。面对亲戚与朋友,永远都是一副世态安好的模样,心酸的面前永远要盖上一层轻描淡写的笑容。明知等欢闹褪去,终究逃不过残酷的现实——被这身皮囊所禁锢,却依旧畅快欢笑,也许这就是高傲了一辈子的父亲内心最后的一点倔强。
        被半边坏死皮囊束缚着的父亲,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热血方刚,也曾是威严不可犯的一家之主,而如今所有的追求不过只是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哪怕只是行走,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一切努力都已靠近绝望之崖的边缘,病魔将求生欲望拖入了深渊,遮挡不住的挫败与悲伤“像发脓的伤口一样不断淤积、肿大,慢慢地,控制不住”,直到那一刻喷涌而出。闽南秋日的第一场特大台风,霎时铺天盖地到达了这座小镇。父亲却在这时执意要出门锻炼,面对家人的阻挠,争执、怒骂“你们要害我,你们就不想我好”、操起拐杖对着家人一顿乱挥,只是因为难以纾解内心对如此命运的不甘与不解,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以及难以放下最后的那点尊严……

三、结束语
      在这部书中,人物受尽皮囊的折磨,共同倔强顽强的性格使得其中的每个人都拼尽自己全力,成了与皮囊作对抗一类人的缩影。生命本轻盈,却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便要时刻记着肉体是拿来用的,而非拿来伺候的。

四、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皮囊》
2、淇畔芷影《我眼中的<皮囊>——母亲的房子》
3、蔡崇达《皮囊》
4、赵绅羽《生命的传承》
5、《读<皮囊>之<母亲的房子>有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