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2018-10-30 17:20:53)
标签:

转载

分类: 摄影旅游
原文地址: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作者:行者

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金华北山有双龙风景区,似乎金华人人都知道,而金华南山琅峰山风景区知道的人就不多,其中包括我。她位于金华市琅琊镇境内,距金华市区约20公里,景区主要由琅琊山主景区、石岩寺景区、金兰湖景区、白沙古庙、铁店古窑群址组成。

上午九时五十分和同伴驾车从市区出发,向琅琊镇驶去。先走宾虹路,到一个“十”字路口,右转是往兰溪,左转是往蔣堂,我们左转往蔣堂开。到了蔣堂镇转走“蔣农线”,顺利来到琅琊镇,再跨过“白沙溪大桥”右转百把米就来到“琅琊山景区”的入口处。一看时间约开了个把小时,行驶三十多公里。我感觉是绕行了一大圈。印象中金华出来应该走“金衢公路”,过白龙桥、古方到琅琊镇才对。真是钱多烧汽油浪费能源。

只见风景秀丽的琅琊山屹立在清澈的白沙溪旁。入口处前立着三块石碑,分别是“金华县人民政府”、“金华市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竖的“白沙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谓“堰”,是指挡水的堤坝。据“白沙堰”的碑文记载,白沙溪有三十六堰,首创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是浙江省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而入口处旁的白沙溪就有一道堰,说是“白沙溪第二堰”,古时石块砌成的,现在堰面都改造水泥的,失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

文物办的人,对白沙溪流域的三十六堰做了普查,其中有23道堰自1960年以来因为修造水库、开发等陆续不存在了,剩余的13个堰也只残存部分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主要是位于琅琊镇琅琊徐村的白沙第一、第二堰,但也已经用水泥改建过。

进了景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琅峰阁”,它是一座挑梁翘顶宫廷式建筑,紧靠白沙溪,扼守灌溉数万亩良田的第二堰口。阁内陈列着“白沙水利碑记”,“白沙三十六堰解说”。阁前石碑上刻着歌颂白沙秀水和汉代卢文台创建三十六堰的古代名人诗篇。如南宋右丞相王淮题的《白沙溪遗兴》:“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长流。毎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功驰汉室为名将,泽被吴邦赐列侯。千古威灵遗庙在,至今血食偏葭陬zou。”还有明代朱助写的《白沙春水》:“白沙连翠竹,春色漾清波。乐岁绕风雨,春田足禾稻。堰分三十六,岁理百千多。欲问卢候事,遗碑尚不磨。”诗词感怀卢候的功绩,展现白沙溪两岸人们利用三十六堰的情景。

穿过“琅峰阁”,来到“白沙亭”,细看落款得知“白沙亭”三字是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所题。亭立于险峻的双扇门下,是个六角亭。亭中间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原浙江省省长李丰平题写的“白沙堰”石碑,背面的碑文是:“白沙溪古有三十六堰,琅峰山位于最著名的第一堰”之下,第二堰之上,两堰浇灌东北、东南两岸农田十数万庙。民国汤溪县志载: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隐退辅仓,垦辟田畴,兴建白沙溪三十六堰。金华县志载: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旱。乡民开堰引白沙溪水灌溉,取名白沙堰,为省内最早水利工程之一。

沿着琅峰峭壁石阶下行到白沙溪旁,只见一条巨龙出没在岩礁间,巨岩下有个洞,传说通往东海,岩下水深数米好似龙潭,这是跳水的好地方。我真想从岩上跳水入潭,只怕私闯龙潭违反天条,罪不可赦。

从龙潭返回,看到琅峰有一条裂缝,宽不到一米,如同巨斧劈开的深逢,从山脚直至山顶,,高宽数十丈,似扇巨型的石门,又似过去大户人家门前的照壁,也象是一道屏风。我感到奇怪,向人打听才知道,这就是琅峰山的一个著名景点“双扇门”,又称琅峰绝壁,它凌空笔竖,前临深渊,背靠奇峰,峥嵘深锁,惊险异常。我想这大概也是琅峰山的“贞洁墙”吧,免得“白沙公主”红杏出墙。

琅峰山有三座庙,都建在岩壁洞中,而且像多层楼房,分别是底层“白沙古庙”、中间是“真武帝庙”、最高一层是“观音庙”。“白沙古庙”中塑有白沙老爷的神像,白沙老爷真名卢文台,幽州范阳(今河北定兴县)人,汉成帝末为步兵尉,官至辅国大将军,后率部三十六人,退隐辅苍桃源(今金华周村乡亭久村)。开辟田畴卢畈,并治理白沙溪,创建三十六堰,灌溉二州(婺州、处州即今丽水)三县(金华、汤溪、遂昌)六都的农田万千亩,让美丽的白沙溪造福两岸人民。老百姓建庙供奉,敬称白沙大帝。

白沙溪,主流长65公里,从遂昌县门阵入境,接纳银坑溪、大铺水、左别源等支流后入沙畈水库,经金兰水库后,又流经琅琊镇、白龙桥古方村、新昌桥村,直到乾西乡石柱头入婺江。沿途有数座白沙庙,我虽然孤陋寡闻,却也到过几座白沙庙,可见人心备向,只要你做了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人们就会纪念他。为了让子孙后代也不忘记,就建立寺庙,使香火不断,精神不灭。

出了“白沙古庙”,我们更上一层楼便是“真武大帝庙”。真武大帝祝融,相传是颗水星,春秋时被周朝封为治理火事的长官。而琅峰山是火山,古代时,每逢山上滚下石头,村里即会遭火宅。在这里建庙,意在以水克火,消除火宅。

再上一层不知是什么庙?庙中供的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就权称观音庙吧,看来我和同伴并非信徒,没有仔细浏览就一跃而过。

参观寺庙后,我们继续向琅峰山顶攀登,说是有路其实是在岩石上凿出一点台阶的痕迹而已,而且仅可一人通过,如果悬空这面没有栏杆的话,游人根本不敢行走。有些地方,我们要俯下身体才能钻过去。过去读书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我没去过,这里不会比蜀道容易吧。后回家一了解,才知道这就是“神童滑梯”,有108节台阶,深藏在琅峰山的峻岩险峰中,梯顶有“神童洞”。

来到琅峰顶上,就看见山巅的“胜利亭”,也是个六角亭。亭旁有块“抗日战壕”的石碑。琅峰山下还有“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亭北有当年抗击日寇留下的战壕遗址,仿佛将我们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岁月。1943年3月7日(农历2月初2),日寇一个大队(约200多人),向琅琊徐以西进犯,我琅峰山守军一个班9名战士英勇抗敌。战斗从上午十时打到下午五时,敌人三次进攻均被我守军击退。毙敌中队长以下21人。当时我6名战士壮烈牺牲,剩下仍坚贞不屈,固守阵地。写下了琅琊山抗日的光辉篇章。

联想当前,日本鬼子不思悔改,还要继续侵占我国的钓鱼岛,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中华儿女定将“壮志饥餐东洋肉,笑谈渴饮倭寇血”。

游览好琅峰山后,我们又驱车二公里外的金兰湖景区。晚上回到家中一查,才知道琅峰山景区,我们还有白沙老爷手掌印、伏虎岩、福音洞没去或者是没找到。不过也好,留点悬念,留待下次探究。

金兰湖景区其实就是金兰水库,它位于金华市婺城区境内,金华江支流白沙溪中游的琅琊镇大岩村,总库容为9390万方,是从上世纪80年代就给金华市区供水的“大水缸”,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城市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的重要的中型水库。

要到大坝上游览,必须从金兰水库管理处大门进去,只见大门紧闭。后给门卫递了烟得以进去。攀登了近百步台阶来到坝上,只见雄伟的大坝将白沙溪拦腰截断,清澈的溪水变成明镜似的人工湖 ,不知是否是库水的净化作用,感到空气是一尘不染特别清新。水库边上有六、七人在垂钓,不是说为了保护饮水,禁止钓鱼游泳。看来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走下大坝,只见一片桔园,黄澄澄挂满树枝。同伴马上拿出单反相机,要留住这美妙景色。

告别金兰水库,我们又前往铁店村,同伴好奇的问,哪里有好玩的吗?我告诉说铁店村附近有一古窑群遗址。

“铁店古窑遗址”位于琅琊镇东2公里的铁店村,是宋代窑址,产黑瓷、青瓷,到元代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品种有缸、罐、瓶、盂、碗、盘、花盆、台灯等。器物饰纹以素面为主。到元代,青白瓷曾远销国外。“铁店古窑址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到铁店,只见村口竖着一块天然巨石,上面刻着“铁店”两个苍劲有力的楷体大字。向村民打听古窑遗址,被告知在村后水塘旁的山坡上,据说古时候整座山坡上建有数座窑,被后称为“婺州窑”。找到水塘及窑山,铁店古窑遗址近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就在脚下。琅琊铁店古窑遗址是现存数百座婺州窑址群中唯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据考证均为北宋龙窑,共九座,烧制时间延续到元代,其中六座烧制青瓷,三座烧制乳浊釉瓷。窑址林木茂盛,环境幽雅,有的窑床形制还依稀可辨。一路走去,脚下踩的不是石子,全是碎瓷片,那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把我们带回那个遥远的年代 

如今,铁店窑名声在外,不速之客越来越多,许多人参观之余还不忘顺手牵羊带走几片,甚至还有人“专程”赶来挖瓷片,山上经常会有新挖的小坑。村民们发现,很多不速之客喜欢找底部有“福”、“寿”、“禄”等字样的瓷片。在我们参观时,一个村民告诉说,这几年经常有领导和专家来,就是没有拨下一分钱的资金来,叫村民怎么保护。

站在窑山的碎瓷片上我想,千年瓷片今还在,不见当年婺州窑。

绕过铁店村,水泥路直通山上的石岩寺。石岩寺,位于琅琊镇东南1.5公里,隐藏在琅峰山脉之众,以石岩窟洞为佛殿,故称“石岩寺”。路旁有一石碑,上面刻着“石岩古寺”的红色大字,另外碑上还有一首诗,“铁店就在不远方,此去只需八百年。一夕误入石岩寺,换来人间几度秋。”

为了不骚扰佛门清净之地,也表示我们虔诚的心,我将车子停在门楼外几十米处,步行进去。门楼比较新,门梁上挂着一匾,匾书“石岩古刹”四个字,门外蹲着一对石狮子,门楼里左右是四大金刚,一个凶猛,一个严肃,一个威武,一个神气。手里拿着擒妖宝物,个个魁梧高大,横眉立目站在那里,仿佛在守护千年古寺。

又走了几十米来到第二个门楼,名叫“天王殿”,一般车子能开到天王殿前。再穿过门楼就看见半山腰有座寺庙。沿着石阶约走了六、七十级,就到了“石岩寺”前。整个寺院被竹林环绕,这里环境优美,幽静宜人,空气清新悠远,有一种远离尘世之感。寺庙不大佛墙斑驳却显得简朴,反而给人有种历史悠久的感觉。再往里走,就是主殿,主殿建筑很简单,因为殿背靠岩洞,只需做个门面而已。的确石岩寺始建唐代乾符三年(公元871年),距今已有1140多年。

石岩寺的石窟佛殿,洞中藏室,后人称为“藏王洞”,据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躲避元兵的藏身之所,后又为恵帝建文修身之所在。寺中有一石碑,上面是朱元璋七世孙封石岩寺的题词,“古无垢寺远方,游客四时不绝”,录自汤溪县志卷之十三。

主殿左面是罗汉堂,可惜大门紧闭。有香客房,这里有厨房,平时可供应斋饭。有一铁店村妇在寺打杂。我问她寺院平时饮用水何来,她告诉说寺院前石阶右侧有口水井。

寺中住持正知大师热情地请我们喝茶,是真正野茶叶寺院自制的,一股清香透人心扉。我们向大师请教了佛教、道教、以及禅的知识,听正知大师的一番教诲,胜读十年书。末了大师还赠了几本佛书给同伴。

日落西山时,披着彩霞归。都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总结的一点没错。

 

行者

2012年10月27日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转载]游金华琅峰山风景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