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带给我的思考
![[转载]电影《十二怒汉》带给我的思考 [转载]电影《十二怒汉》带给我的思考](//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重要的话说三遍,经典电影也一定要欣赏三遍!连续将1957年版的《十二怒汉》(12 Angry
Men)看上三遍,再思考N次后,相信你也跟我一样,会从影片中得到不少启发!
以下是我从理性思考与表达的角度对电影进行分析和思考后的收获。
一、哪些因素可能会干扰或阻碍一个人运用理性去思考与表达
1.缺乏责任感
有责任感的人会对事情进行审慎思考后才做出决策,即使是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也会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小利而以大局为重。影片一开始,庭审结束,十二位陪审员进入房间准备讨论。在这个准备的几分钟时间里,不同的人即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责任。
第一次当陪审员的2号满怀兴奋;有过多次陪审员经历的12号则庆幸自己遇上的案子还算不无聊。做股票经纪人的4号显然是个非常冷静的人,抓空赶紧看报纸上的股票信息;开传呼公司的3号则趁机跟股票顾问套近乎宣传自己的公司。有的人在抱怨天气,有的人在期盼工作立马结束好去看球赛……只有8号陪审员站在窗前凝神远方,陷入沉思。
从大家的言行可以看出,有的人把陪审员工作当成走过场,认为审判是律师和法官的事;有的人把它当成一件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也有人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负担,只想快点解脱……只有极少数人把陪审员工作当成自己的重责大任,认为必须严肃对待。8号的主动思考,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肩负重任,不敢马虎。
这一段场景作为一个引子,提醒我们注意故事的后续发展中各位陪审员的表现。
2.错误的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是指一个人思考问题时所偏爱的方式和方法。思维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言行。好的思维习惯会让人明确目标、审慎思考、倾听他人观点、换位思考、寻找方法等。反之,错误的思维习惯则会干扰或阻碍一个人运用理性去思考与表达。
例如我们熟悉的“锤子理论”――如果你手里有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是钉子,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很容易让人认不清事实,走向偏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待同一境况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
又如“IT思维”,即“I
think”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习惯往往导致不能尊重事实,以自我的主观意识作为判断的依据,从而武断作出决策。
影片开始不久,大家在进行第一次投票时,为何十一位陪审团成员都举手认定被告有罪,而只有八号陪审员不愿意轻易对被告宣判?
显然,作为普通人,影片中的陪审员们也拥有大众所普遍存在的错误思维习惯,如过度相信权威、IT思维、从众心理、不习惯独立思考等等。
例如第一次十二个人中有六人毫不犹豫、齐刷刷地举手投出“有罪”票后,没有陪审员经验的2号先左右看了看后,也举起了手。他的行为背后显现出的就是从众心理。不是说他不打算举手,而是观察发现别人这样做后,他心中才有了底气。
又如12号不停地问别人对案子的看法、对法官的看法,仿佛经由别人的回答才能肯定自己的想法,说明这个人不太习惯独立思考,总是在求认同。另外,在故事发展到只剩三个人仍认为被告有罪后,在双方的唇枪舌剑中,12号开始摇摆不定,甚至对于如何选择有些抓狂,这也说明12号不会独立思考。
8号投出“无罪”票后遭到了好多人的质疑,他解释说自己并不是认为被告无罪,而是发现证人的证词有可疑之处,而被告的律师却不做为,没有尽力去为自己的当事人辩护。对于8号的质疑,有人不屑一顾地说:“那是因为律师认为没必要那样做!”“如果是这样,证人为何要在法庭上宣誓?”由于对权威的过度相信,忽视了个体的理性思考和合情推理能力。
此外,3号和10号的“IT”思维相当严重,即使在大家合力对案情提出质疑、推演,一步步拨开迷雾的情况下,还一直固持己见,不愿意面对事实。
与他们形成明显对比的是8号。他运用理性思考和推理的习惯,先是表明态度和责任,使大家理解不应该轻率得出结论;又通过从证词中发现漏洞,引导大家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从而做出合情推理和判断。
3.被情绪或感情控制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3号是一个很容易被情绪控制的人,有好几次,他的言行就象是一只急眼的斗鸡,完全失去了理智,更别说理性思考与表达了。
特别值得我们反思的是,3号为什么从始至终坚持认定被告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他为什么那么厌恶、那么恨一个陌生的孩子?显然,他在自己的亲子关系上出了问题,他对儿子的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但是作为父亲,他不能恨自己的孩子,并且他的孩子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他想恨也恨不着。对于一个需要情感释放的人来说,与他的儿子年龄相仿的被告就恰好成了3号感情宣泄的替罪羊。
所幸的是,这场讨论最终不仅为被告赢得了机会,也帮助3号摆脱了感情的折磨。影片最后3号撕碎父子照片的一幕引人深思。
被情绪或感情控制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曾被情感所绑架,或成为情绪的奴隶。比如我自己在判断和决策时,就经常受自己当时情绪或过往经验的影响,导致判断失误;与家人的互动也时常被情绪带着跑,虽然事后可能意识到,但为时已晚,何况有时还根本不自知。
4.被偏见或以往的经验影响
影片中10号出现的镜头非常多,而10号的每一次出场,都伴随着他的一大通唠叨、抱怨以及赤裸裸的歧视。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经历导致他对贫民窟出身的人怀有敌意,认为他们就是坏种,不值得同情,几欲除之而后快。在他看来,8号的推理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尽管8号的理性和态度让他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但“在一只螃蟹看来,一个朝前行走的人要多蠢有多蠢”。10号的偏见严重障碍了自己的理性思考,以至于后来干脆情绪大爆炸,失去理智、无视别人的侧目……可见,偏见和情绪从来就是一对好基友!
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不抱偏见地去待人处事真的挺难,有时要依靠科学实验才能打破。例如,曾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女性数学能力比男性低”完全是偏见,因为他发现男性与女性数学能力的差异其实会受测验引导性语言的影响。在测验之前如果告诉参加测验的男女生这个测验会有性别差异(男性成绩优于女性),则测验结果能发现这种差异;如果测验前告诉被试人该测验不会有性别差异,则这种差异也确实消失。
问题是我们不可能事事处处依靠科学实验去检验、纠偏。所以,时刻保持觉知,是让我们不被偏见左右,回归理性的捷径。有一位作家就曾说过:“偏见从来不轻松,除非它能因理智而终止。“
5.冷漠、对别人不重视
影片中的4号给人的感觉是12名陪审员中仅次于8号、相对比较理性和冷静的人。确实,4号从不说废话,与8号的对话也大都有理有据,并且不太容易受别人情绪、观念等的影响。刚开始我也以为4号有理工男特点,一元思维比较好,只是他的思维不太灵活,容易死磕、一根筋,容易一条路走到底。但反复推敲一些细节,就会发现4号的一些语言和态度暴露出他的本质,即他是个比较冷漠的人。
比如5号发现证人老头说自己“听到声音后跑到门口“这句话有问题,因为那个老人是瘸的,不太可能跑时,8号立刻打算模拟现场进行实验。4号却提出反对,他认为这是“把时间浪费在胡言乱语上“,还说“我不知道你想证明什么?那老头确实看到那孩子了!
“试想如果4号是一个理性的人,他应该同意并支持8号的实验,是什么让他这样做?我想很可能就是他对别人的漠视。归根结底,他对被告的死活是不太重视的。他的高冷性格已经成为他骨子里的习惯。这从影片中别人与他的交流也能够看得出来。例如3号看到他在关注报纸上的股票信息时与他套近乎,问他股票的情况,他却回答“不知道”;3号递给他名片时,他只瞟了一眼,既不接下也不说话,使3号很尴尬。又如在休息的间隙,5号边擦汗边与4号闲聊闷热的天气,4号也是不太搭理人的样子,还说自己从不出汗。有意思的是,后来8号为被告辩护,认为被告想不起案发时所看的电影名字很正常,并且在4号身上进行模拟实验时,4号被追问到头顶冒汗……至此,不仅导演的匠心可见一斑,4号的个性和价值观也昭然若揭----4号的冷漠导致他不能够理性思考。
6.以自我为中心
非常明显,影片中的7号和12号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一个人太以自我为中心时,他的所思所想都会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很难去公正办事,也不可能理性思考,从而导致不会对人对事负责任。
如果注意一下影片开始陪审团成员们在法庭上听法官安排时的表情,就会发现有的人聚精会神,有的人认真倾听,有的人心事重重。只有7号左顾右盼,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原来,他根本没有把陪审员的工作当成正事,他认为这件“一天只有三块钱”的事,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认真,赶快搞定去看球赛要紧!为什么他会觉得一个人的生命还比不上一场球赛重要?其实是在他心里,什么事都不如他自己的感受重要!他觉得讨论是在浪费时间,让他很不爽。7号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扔纸团玩,纸团砸到了9号的头,他却指指电扇,意思是“这不是我的错”,一点责任也不想承担。当不能认为被告有罪的声音占了上风时,7号想都不想就改投了无罪票。11号对他的不负责任看不下去,对他进行质问,他竟然都没有后悔之意,还在强调自己的不耐烦。这种人其实挺可怕的,虽然不能说他是坏人,但关键时候却很可能坏事。
12号没有7号问题严重,但靠他也很难成事。12号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在投票时都会走神,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不耐烦。他利用别人讨论研究案子的时间,自顾自地画广告图,还拿给别人欣赏。1号提醒他注意,他辩解说自己只有在画画时才能注意力集中,纯属胡说八道,其实他根本就不想思考案情。由于12号只关心自己,没有去关注当下的工作,就更不可能理性思考了,所以他在投票中不断地随风倒:即然律师和证人的证词都证明那个男孩有罪,那他就是有罪的;当案子经由大家的合力推敲,发现疑点重重时,他又觉得大家说的也有道理,改投了无罪票;然而当4号再一次拿出那个女证人的证词来证明被告有罪时,他又改了主意……
此外,影片中只出现在陪审员口中的两个证人----老人和女人,也因为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极其渴望被关注,所以很可能做了与事实不符的证词。虽然他们不是故意为之,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过度想象存在大问题,但这些言论事关生死,他们却没有谨慎对待,仅仅出于自己的内在需要而表达,所以这两个人也是不可能理性思考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度想象、过度表达是一种心灵资源匮乏的表现。那个孤独的老人,一辈子不被人注意;那个中年女人身上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7号和12号陪审员,看起来应该比老人和女人强得多,有年龄上的优势,生活也貌似比他们丰富多彩些,但他们的内心却一样地匮乏。
二、理性思考与表达应具备的素质
一动分阴阳,发现了问题的所在,逆向思考即可寻找到帮助我们理性思考与表达所应具备的素质。仍通过影片人物来探究,我发现以下一些优秀品质是理性思考所必备的。
1.尊重
从8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对事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首先,他尊重事实,始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和表达。他从对一把刀的描述入手,从开始提出质疑,到一步步去分析和实践,逐渐发现更多的疑点,使得一桩几乎已被下定论的案件发生了翻转。其次,在刚一开始时,8号也拿不出足够的理由说服别人和自己进一步讨论,但他既没有动情绪,也没有强迫任何人,而是决定放弃投票,由其余十一人决定是否继续讨论,体现出8号对事情本身的尊重。还有,大家都认为被告毫无疑问就是杀人凶手时,驱使8号去理性思考的动力来自于他对人的尊重,对那个18岁的孩子的生命的尊重。
2.探究精神、追根究底的思维习惯
对别人来说只是想一想,或者连想一想都觉得没必要的情况下,8号总是拿出行动来。他不仅会仔细分析、耐心推理、对不是出于理性的猜想提出质疑,而且还不厌其烦地通过实验去证明。这种追根底的态度其实已经成为他思维习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3.有同理心
前面提到过待人接物都很冷漠的4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这种个性习惯?我想或许是因为他生命中经常被同样对待,所以对同理心缺少感受和体验。影片中与他形成对比的是8号、9号和5号。8号最开始有疑惑的来源就是“我会站在那个孩子的角度去想”。
另外,在案情找不到突破口、大家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正是由于9号的同理心让事情发生了转折。9号站在那个老人(证人)的角度思考后,推理出证词的可疑之处,帮助大家进行合情质疑,成为一部分人理性思考的开始。
另外,同样在贫民窟长大的5号与被告有类似的童年经历,在同理心的招唤下,也开启了他的理性思考之门,并发现了老人证词中的不实之处。
4.有原则
影片中,虽然其它人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能够象8号那样理性思考,但随着对案情的推演,一部分人也开始静下心来寻找可疑之处,并且逐渐理清思路,转而支持8号。他们是出于尊重、认可以及主动思考后才做出的选择,而不是象7号那样没有原则地乱投票。在7号做出随大流、而非理性思考后的选择时,11号因为原则问题对他提出质疑和遣责。
除了8号、11号外,2号也是比较有原则的人。2号虽然一开始比较茫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认为被告有罪,但在大家轮流说明自己投“有罪”票的理由时,有人不按照顺序抢着说,他提出要按规则来;当7号夸张地报怨要在法院呆上一夜时,他认为这不比一个人的命重要,7号不该拿这样严肃的事开玩笑。尊重原则的习惯使2号后来也开始主动思考,进而也通过细节发现了一处与事实不符合的地方。
5.有敬畏心
有敬畏心的人更容易严谨思考、审慎判断,这样的人不用担心他没有责任心。为什么8号是十二个人中最能做到尊重的人?也是最有责任心的人?我认为这源于他有一颗敬畏之心。8号敬畏生命,所以他苦苦思索;敬畏真相,所以他小心求证;敬畏法律,所以他谨慎推论。
三、什么样的人能够在陌生的人群中引领大众合作并达成目的
显然,影片中的8号陪审员就是一个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在8号看来,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他在10号振振有词时质问:“你不相信那个孩子,为什么会相信那个女人呢?他们都是一样的!”
一开始8号就力排众议(有点象“诸葛亮舌战群儒”),能够理性思考和表达,并坚持自己的想法;遇到困境时,他能够提出让大家满意的合理建议;在事情有转机时,他又能够抓住机会,以超强的行动力证实各种猜想;在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带来的阻力时,他可以冷静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8号能够引领整个陪审团从一盘散沙逐步走向合作,让每一个人都焕发出理性的光辉,不仅因为他本身具有理性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更因为他具有一个领导者的修养:如公正、平等、没有私心;愿意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不容易起情绪等等。
四、理性思考力是怎样炼成的
1.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习得吗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有一个关于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将学习获得的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其中识记、理解和应用位于金字塔的底层,属于低级思维能力;而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一个人的高级思维能力。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教育机构都是参照这个金字塔来制定教学方案。拥有杰出能力的美国学生比例很高,这个金字塔功不可没。
https://mmbiz.qlogo.cn/mmbiz/zx87SOTtL7jDKxKO064mLpX7pibNviaeWicIwLZuLfpZOQqFffJQT9sX8QrTm3dwZpiaib79Vo5YgsQnqtKfOL6f1Kg/0?wx_fmt=jpeg
早在半个世纪前,布鲁姆就发现中小学95%的学习任务都能依靠识记、理解和应用等低级思维能力来完成。即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主要就是围绕这些低水平的思维能力来进行的。当然,并不是说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不重要,如果没有夯实好基础,也不可能去修建空中楼阁。而分析、判断(决策)、创造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的那部分。而智慧的提升,不可能用学习低级思维的方法去习得。有谁看到过智慧可以拿来教给别人呢?
而理性思考与表达能力,我认为介于低级思维和高级思维之间,是高级思维能力的起点,是分析、判断和创造的另一层根基。理性思考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有意识的通过阅读和写作进行训练,但要在生活中运用自如,则需反复实践与反思,特别是必须去除掉那些可能会干扰或阻碍我们运用理性的因素。
2.在生活中修行,在觉知中提升
对电影进行分析、思考不难,难的是将所思所悟用于自身,即王阳明一生践行的“知行合一”。反观自己,既然渴望做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理性思考与表达,并且将这份优雅和自信传递给孩子和学生,那就必须先好好修理自己。
前两天和几位参加“理性思考与清晰写作”课程的同学谈到关于知行合一的问题。目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督促下常常能发现自己思维上的漏洞并及时改进,但既使是如此,也常常会一个毛病不断反复。况且为期一年的课程即将结束,没有了指导和提点,自己的旧习惯可能一不小心就又回来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起曾经好友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觉知力,让我很快改掉了一个坏毛病。
有一年和好友带孩子去南京玩,一路上女儿表现得很强势,计划好的事情很难变通。好友婉转地对说:“我发现你家妞妞蛮厉害的,她想好的事就必须做。”一向愚钝的我此时好象开了点窍,问她:“你觉得我是不是也这样啊?”她笑嘻嘻地点点头。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想明白是我妈把她这个不会变通的习性潜移给了我,我又原汁原味地墨化给了娃后,便打算秒杀掉这个坏毛病。
说是秒杀,其实彻底改正也花了一段时间,因为多年的习性一不小心就会溜回来。不过这件事情对自己触动挺大(无话不说的好友都没有明说,何况别人。不定有多少坏毛病都没人告诉自己呢!),所以那阵子我时刻警惕,保持高度的觉知力,以防这家伙杀个回马枪!
后来,我了解到这种“死脑筋“、不会变通思维的反面叫做“W思维”,即拐弯思维,一件事情多找几条解决途径……所以从反面去改善也是个好办法。
我的一位老师经常回顾他自己几次智慧提升的经历。他的经验是:“主要方法都离不开“困”字。困而知之,这是绝大多数人走向开窍的必由之路。有了困惑,有了问题,这个时候就要有一种死磕的精神,不断去思考,探寻解决方案。高级思维能力的起点是“困”,高级思维能力获得突破的关键在“悟”。这一困一悟之间,可能隔着千山万水,隔着无数个日日夜夜。不要急着今天有困惑,明天就有答案。能够短时间内就获得的能力,往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看来,不能总依赖别人的帮助,真正的解决之道,还在于自己要有觉知力和死磕精神。我目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思维和做事不受情绪影响,二是与人交往能够换位思考。时时保持觉知,避免思考时陷入自己的情绪中,经常试着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是我要在生活中修行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