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儿子为何叛逆母爱?

标签:
教育成都心理咨询熊玲心理咨询叛逆母爱 |
分类: 熊玲专栏 |
(因为侄儿就是个不想读书的孩子,他父母为他经常不上学而头疼,妹妹前几天又一次为静的“不争气”痛不欲生!)
(我联想到了许多高中孩子的同样感受,也更理解孩子为何厌学?理解了为何公众强烈呼唤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静:悠着学吧。不过,我还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我有点兴奋和心急。他总算没放弃学习,而且还有打算!我瞪大眼睛望着他,忍住不问,等他说下去)
这4个专业我都可以选择其一作为今后的职业发展。
(我心一振,他居然喜欢心理学和哲学!)
(因他说过不想读书了,而在一周前就休学在家。我只好试探着问)
(他鼻孔发出的“哼”生硬而干脆。一脸的扫兴,双眼怒目斜视了一眼坐在他右边的母亲。)
(他只是音柔和了一点,也没再怒目斜视他母亲)
(你才18岁,咋是成人说的话?在哪里学的?)
静:招人喜欢的女孩,具备三条就是了:要会持家、要能理解和支持男人做事业、心态要好。
(简直就是个小大人嘛!)
(尽管我不敢肯定他今后也是这样,不能界定他是否真的成熟,但此刻我无言否认他)
叛逆母爱,一个让人悲酸的话题。母爱岂能叛?!世上惟有母爱是最伟大而神圣的呀,叛逆母爱,不等于是对“伟大而神圣”的逆反?我真不忍心说“叛逆母爱”,却不得不面对静一样的孩子逆反母爱的现实!
我仍然认为,中国父母是最疼爱孩子的,孩子不感到被爱和孩子不接受父母的爱,并非父母没爱心而是他们没懂得孩子的心,没懂起该怎样爱孩子的结果。怎样爱孩子,是一门学问,是我们中国父母最应该学的学问。大多数父母,是按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理想教养孩子,而中国的教育是按传统应试教育教孩子,难怪有国内外教育界的评说:中国教育是教“聪明的孩子”,美国教育是培养“智慧的学生”。中国孩子在我们高度重视智力开发下,不得不早期开始就进入狂轰滥炸似的各种“强化班”,以“学会”为目的,的确学了不少书本知识。重视孩子天赋教育(也叫素质教育)的美国,学生以“会学”为目的,养成了对任何事物善于观察、反思、创新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聪明孩子”虽智商高,但适应环境的独立性、创造性、耐挫力、应变能力等远不及“智慧学生”好!
而父母们,尤其像我妹妹那样的母亲,对孩子“天赋”的漠视是火上浇油。当然,她们是不自觉或无意识的。她们爱孩子的心非常纯美,心中只有孩子没有自己。她们爱得孩子逃避爱,也是因为她们心中只有孩子没有自己。
孩子为什么要叛逆母爱?因为母亲“心中只有孩子没有自己”的爱使孩子很沉重。怎么讲?比如我妹,为了她的小家可以忍辱负重,为了她的儿子可以废寝忘食,她的言行充分告知了他儿子:我为了你是多么的含辛茹苦!你不要让我失望!我并不要你的回报,但你要争气,要把书读出来养活你自己呀!其实这些都是很感人的爱,很朴实的要求,但久而久之,无形中给孩子的内心影响是“你的苦是我造成,你的难我要负责”的内疚与压力。
我们父母不知,幼小孩子的心理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是带着好奇、离奇之心去感知世界,其个性成长需要大人给予情感上的关爱,比如,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总在给他们答案和教导;教他们如何认识情绪和处理情绪,而不是见他们发脾气时,一味地迁就或指责;给予他们自己处理事情的自主与机会,而不总是什么都为他们想到和做到等等。
父母也不知,幼小孩子的心灵在缺少感性思维和获益体验下,是不能承受你们“含辛茹苦”重负的,在你们并不要求回报的关爱里,他们明白存在“考个好大学,有出息”是你们最重要最期盼的回报。
如果孩子厌学,我想说,这并非是他们不知道学业的重要,而是承受不起你们不要回报的关爱。
如果孩子反感你,我想,这也不是孩子不想尊重你,而是你与孩子的交流与互动里,省略了尊重的含义。
如果孩子不愿跟你交流,甚至不想和你说话,并非是你认为的“他内向、他压抑、他怀敌意”之类,而可能是孩子从小听你说的太多,更可能是你不会交流。沉默也是一种交流,它表示“你不懂我的心理世界,就让我保持清静吧”。
如果孩子不爱你,我想,肯定不是孩子不想爱你,而是你爱他的方式有问题,你所表达的爱对他的成长没有意义,让他懊恼了,他不知怎么来回报对你的爱。
如果父母继续那样为了孩子还“没出息”之前而焦虑不安、唠叨抱怨、替代包办式地“操碎了心”,孩子将会继续远离你、逃避你的关爱。包括我的妹妹。
熊玲相关文章:
成都熊玲心理咨询机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