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警察故事》中的心理学

标签:
杂谈 |
分类: 媒体专访 |
2004/10/11
16:38
http://fzwb.ynet.com/img.db?3885575+s(500)
熊玲,高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测量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http://fzwb.ynet.com/img.db?3885741+s(500)
http://fzwb.ynet.com/img.db?3885743+s(500)
诚然,电影中的情节采用了艺术夸张,是高于生活的,但也都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例子。在此,本报记者邀请心理学专家,为读者解析这部经典电影中蕴涵的心理学原理。
祖痛恨所有的警察是对父亲仇恨的扩大
在电影中,祖在小的时候经常遭到身为香港总警司的父亲的虐待,长大后,他痛恨所有的警察,想尽一切办法攻击警察并以此为乐。对此,熊玲分析说,人都是有报复心理的。小时候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没有力量反抗,也没有找到正确的宣泄途径,仇恨和被伤害的心理就会积蓄起来,当有力量报复的时候,他就会极力地去报复。而这种复仇的仇恨心理积压的时间越久就越深刻,复仇对象的角色就会扩大,因此长大后的祖把对父亲的仇恨扩大到了对所有警察的仇恨。另一方面,剧中祖的父亲是香港总警司,祖完全没有能力去对付他的父亲,也促使他把仇恨转移到父亲的同行———其他所有警察的身上。
与祖相反,在苦难中,警察最温情的一面深深地感动了幼小的小峰,由此他立志当一名好警察。长大后,他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帮助陈警官侦破了大案。
人都有爱的本能。小时候在特殊的环境下或者事件中留下的心理印记,长大后在同样的环境下还会表现出来。小峰的父亲正是在小峰饥饿时去便利店抢劫食物被车撞死的,陈警官的温情举动让他深深感动,也让他有了去爱他人、做好事的冲动。当他长大成人,有了爱别人和帮助别人的能力时,这种在心中积蓄已久的爱便喷薄而出。
自我展现欲和幻想使他们痴迷于游戏
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幻想。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人自我发展和展现自我欲望的高峰时期。当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欲,而这一愿望又与现实有着矛盾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寻求另外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而电脑游戏恰巧就能够满足青少年的这些心理需求。电脑游戏中充满了新鲜、刺激和幻想,并且在游戏中的行为是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因此他们在游戏的斗争中能够充分地去展现自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自己,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
年轻人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对现实的认知存在着局限,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不强,对现实和幻想分不清楚,以至于沉迷在游戏的幻想世界,与现实区分不清楚,经常会把游戏世界中的事情搬到现实中来,做出暴力的事情,或者把现实中的事情只当作游戏,认为一切可以重来,一切都不受道德和法律的限制,甚至不珍惜生命。
对极限运动和自我摧残欲罢不能只因追求成就感和重要感
在剧中,以祖为首的年轻人对极限运动情有独钟。他们在摩天大楼顶上玩滚轴,靠一根绳索从楼顶滑到地面,甚至在搏击受伤之后品尝自己的血液,从而达到心理快感。
熊玲说,青年人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都处于高峰阶段,在体能上,他们比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更能适应极限运动。这为他们玩这些危险程度很高,对身体素质要求苛刻的运动在生理基础上提供了可能性。
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又很喜欢通过尝试新鲜事物或者挑战极限来寻求刺激,这为他们玩极限运动提供了心理基础。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非常希望得到承认,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现实中又往往不能如愿,于是,他们就通过这种方式,寻求成就感和重要感,给自己以心理上的满足。
电影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共鸣,更有启示
熊玲说,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会让孩子对受到的批评不明所以,只记住受到暴风骤雨一般的打骂,而记不住为什么受到批评。同时,还会给孩子性格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使孩子具有暴力倾向,或者玩世不恭。而充满爱的教育则是从正面引导孩子,应该怎样做,怎样才会使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性格。
前一篇:陈艳:我的病为何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