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10·这故事一点也不励志·传播学理论传播方向·三彩
(2014-05-08 22:27:12)这故事一点也不励志
凌晨一点多,我终于承认我失眠了,爬起来开始写这篇帖子。之前想过尽快写完,但写几句就放下了,好像在编写别人的故事,奇怪。很难得现在灵感涌动,所以。我是二战,之前学长讲座的时候“声泪俱下”地跟大家讲了我那些巨无霸的压力,在这里跟大家道个歉,他只是为了撑场子,真难为他了。不得不说,学长是个好人,一二战都给了我极多的帮助,虽然黑他的笔记,但我只能说,二战能考高分,那也是因为我站在了夏日之阳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步入正题吧。先自我介绍。我叫樊三霞,大家习惯叫我三彩,我还有别名小三,卡乐,大坝,壮哥哥and so on. 本科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广告学,坐落于湖南省湘潭市,毛嗲嗲的故乡。一战成绩:政治56,英语64,传播理论104,文史要览115,总分341. 二战成绩:政治74,英语64,传播理论128,传播实务122,总分388. 报考的是传播学之理论传播方向。讲座的时候已经讲了一些内容,在这里我再简要回顾并梳理一下,然后再重点讲述一下我二战的教训,这个是我想说的重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Part1 一切都是为什么
最近收到很多弟弟妹妹的问题,诸如“为什么要选择中传”“为什么失败后要二战,并且二战的对象依旧是中传””有没有想过放弃”“二战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定能考上,还是宁愿考不上也不会去选择相对简单稳妥的学校”。我来讲讲这方面的事情,至于大家怎么选择,up to you.
为什么选择中传。很简单呐,喜欢。一战的时候,我们考研三剑客报考的学校各不相同,但都是矢志不渝地喜欢,并愿意为之奋不顾身。我同学报人大,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喜欢人大这个名字。嗯,我也是,理由就是这么肤浅。但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喜欢他 的光环,喜欢他的实力,喜欢他能够带给你的无限可能,这个理由足够说服你,就ok.
为什么二战的选择依旧是中传。二战进步了47分,你一定觉得我二战胜券在握。错,在我二战考试前一个月,我已经放弃了。坚持不下去了。反而是一战的时候,时刻信心满满。一战期间,我的座右铭是“起床就奔跑”,那是段充满鸡血的岁月,我没有一丝的苦累感,反而觉得满足。成绩出来的那晚,梦想崩塌,我们三个喝得酩酊大醉,酒疯发了整整一个晚上。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挣脱自己的无助感。也实习了,但是不敬业地走神漫游,觉得很累。后来就清醒了,觉得需要做点什么来找回自己的方向感,需要做点事来证明自己有成功的能力。第一件,减肥。我不胖,但想要达到自己的理想体重其实蛮难的。第二件,告白。藏在心里会让我没办法全心全意向前走。我完成了这两件事,就开始了再战。是的,我会回来的,中传。在我决定为你孤注一掷的时候,我确定我会赢。
Part2 怎么样突破
这个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是重点。但是,我还是要强调,方法因人而异,请诸君批判化吸收,仅供借鉴。
【政治】政治是这样一门学科,一倍付出,双倍回报,不付出零回报。如果你不是政治天才,就不要轻视它。
资料上,我买的是考研红宝书以及肖秀荣1000题,在8月份的时候就开始看。速度很慢但很认真。慢慢构建框架。因为政治是我一战最大的败笔,轻信了某些人不负责地信誓旦旦,‘政治论述按面积给分,答满就没问题’。10月份,买了风中劲草三件套(一本知识点,一本练习题,一本答案),认真做,并且及时复习错题。考前把所有的模拟题拿来做一遍,尤其是“肖四”。
【英语】英语单词在积累,做题重技巧。进步比较慢,但如果放下,就一落千丈。
资料不在多,不要盲目做模拟题,守住新东方英语词汇书,再加上历年真题(近10年,有精力者近20年),反复做,重在总结出题规律,揣摩出题人思路。如果做某一类题型特别没有手感,那就做成专题,专门练习,真题足够。新题型,因为真题比较少,所以可适当做些模拟,张剑的新题型黄皮书,可以拿来练笔。作文,记得总结自己的模板,无论大小作文,都应如此,平时要多练,自己动笔写,再与答案对照,找到差距,进而,慢慢缩小差距。
【专业课】专业课300分,重要性不言而喻。悲剧的是,二战换科目,文史要览被替换为传播实务。大家都很迷茫。
专一,传播理论与历史。我这样做的。一战用学长笔记,认真背了几遍,囫囵吞枣式,不求甚解。参考书目没有参透,没有自己的思想,唯学长的笔记是从。虽然信任是美德,但过分迷信别人却是极不明智的。虽然学长的笔记也命中一道“青少年社会化’的题目,但其余题目,我以为是冷门,故连思考都没有,考试自然不可能写出一份完整的答案。二战,自己做了笔记,几本书结合起来做,针对每个知识点都深入理解与思考,在比较中前行。把学长的框架打碎,重新构建自己的框架,每个点都细细地延伸,并且尽量与实际结合,强化对它的认识。看书看新闻的时候,觉得相关的信息可以标注到笔记上相应的位置。真题,是绝对的重点,务必细细打磨,务必延伸到更深层面,务必了解这一类题目的答法,把相关的问题都放到一起,做成专题最好。推荐书目:《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基础》(段鹏),传播学总论(胡正荣),《传播学精编》(辅助做笔记用),《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段鹏),《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难点热点50题》。
专二,传播实务。实务和理论在一个笔记本上,我觉得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的应用中,大概就是实务的内容了。这方面,看了学长推荐的书,受益匪浅,但是没考到多少,只能说思路拓展了很多。然后就是搜集了各大名校的真题,注意总结重点,思考自己的答题思路。关注传媒大事件对实务而言,必不可少,虽然不一定明着考,但是,你得会思考。另外,我还买了学长关于实务的全套课程(录音版),学长现在的功力已经很深厚,听他的课是对自己知识点的补充和启发。每天晚上听录音,因为学长声音好听,所以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不会胡思乱想。
经验就是这三点:写计划,深度思考和铁杆研友。讲座中说过了,不再赘述。
Part3 我是怎么让我的二战变成血泪史的
这部分结合切身教训,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是在讲座中没有时间提及的,希望大家借鉴之。
第一,确定自己适不适合做笔记。时间因素:做笔记工作量大,要考虑时间是否允许;耐力因素:最好始终保持笔迹清晰,条理清楚,否则最后自己看着都难受,后悔浪费时间;思考习惯因素:不做笔记你能否做到咬文嚼字,谨慎对待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如果能,可不做笔记,因为关键是你会不会思考。
第二,笔记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不要盲目地看书,应该是去书中找答案,比如总结“谣言”这个专题时,我买了北大周裕琼老师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总结“舆论”这个专题时,翻看了陈力丹老师的《舆论学》。切记在自己的头脑里有个大致的框架之后,再动手整理笔记,否则,会很不理想。
第三,看书要“知轻重”。我考传播学,却把《传媒经济学教程》《传播研究方法》《媒介经营与管理》看得滴水不漏,结果耗费脑力体力,浪费大把时间。没必要。你应该知道“只需要掌握皮毛”这句话的意义,合理安排时间。
第四,考前心态调整。12月份,也即考前一个月,我的复习进度基本中止。专业课笔记背不下来(这是我强调要精简的理由),基础的知识点写不全面,名解和解答没法应对,论述题没有全部整理完(学长的答案用不了,因为和我的答题思路已大不相同)。我骑虎难下。我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在专业课上死磕的同时,放弃了政治和英语(这也是英语一分没增的原因),导致最后方寸大乱,得不偿失。那个时候,真心绝望,放弃的念头一而再地冒出来,没有人能够说服我,我确定自己考不上了。考前一周,给一战的研友打电话,告诉她我的处境。她劝我赌一把,想像自己一周后要去跟别人打一副牌,怎么样赢得这场赌局。所以我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上了考场,考完一直傻笑,嘿,重生。自由了。结局是怎样,i don't care.
只能说,考研把我折磨得够呛。
我的故事一点也不励志。就凭我临阵倒戈这一点,就足以让自己惭愧。但还是真实地呈现给大家,韩寒说过,“看着他人如何成功或许无助于自己的成功,但听着他人如何失败也许能避免自己的失败”。希望大家引以为鉴。我能考上有幸运的成分,看到卷子的时候我惊觉那些问题我都很认真地思考过甚至写过,觉得出题人跟我是一伙的。复试的时候,看到段鹏老师,突然有种冲动说,老师,抱一下,谢谢你出的题我都会。
写完这些,感觉又把自己的那段岁月走了一遍,依然痛苦,但幸亏结局是好的。现在的你,正是过去的我,加油,有些路必须自己走。前路漫漫,大家都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