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圣经解读(三)

(2014-02-10 14:05:54)
标签:

国学

基督教教育

圣经国学

中庸

教育

分类: 圣经国学《中庸》注释解读

《中庸》圣经解读(三)

(第12章)婚姻家庭:君子之道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2)。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3)。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4)。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5)。《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6)。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释】

(1)君子之道费而隐:圣人君子达于中庸之道、合乎中道,一方面广大无边,一方面无微不至。之,至,达于,到达。费:广大无边。隐:精微,精细入微、无微不至

(2)“夫妇之愚”句:“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意指“虽然是普通夫妇,哪怕是愚昧之至,也可以使之知道中庸之道、合乎中道的原理;及至他们能够遵道而行,虽然是圣人君子也会有所不知、有所不如啊。”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一般家庭而言可以可以使之参与、知道、行道;与,动词,参与及其至也,及至他们达道、行道、道学自修。有所不知,有其不知道的地方。(参见圣经创世记1-11章;使徒行传17章;以弗所书5-6章;歌罗西书3章;彼得前书3章。

(3)不肖:不贤达,不智慧。不肖子孙,不肖子弟。能行,能以遵行、道而遵行、遵道而行、行道。有所不能,有其不能够的地方。 

(4)“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句:意指天地之大,人心不足,犹有许多抱憾之事。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参见约伯记1-2章;传道书;箴言;雅歌。

(5)“故君子语大”句:“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也;语小,天下莫能破也。”意指“故此,圣人君子如果是言语高大,多而又多,天下之大,恐怕也不能够承载啊;即使是言语稀少,少之又少,亦即言简意赅,天下之大,又恐怕无人能够揭示、破解啊。”语大,言语高大、高深,皇皇巨著。语小,言语稀少,言简意赅,洗练精准。载,承载,文以载道,歌以载道,书以载道。破:分开,揭示,破解;势如破竹,一语道破(天机)(参见圣经马太福音5-7章;约翰福音20章;罗马书1-8章;彼得前书1-2章;彼得后书2-3章;启示录19-22章。

(6)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句引自《诗经·大雅·旱麓》。意指“就如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样,说到底乃是谈及各有所察、各有所终。”鸢,老鹰,纸鸢,风筝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鹤冲天。一泻千里。戾,到达,暴戾。察:昭著,明显。神的眼目遍察全地。

(7)“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意指“圣人君子之所谓达道、行道、道学自修,开始于婚姻家庭,起初于夫妇之间,就是先自行在家中,建造天伦之家,得享天伦之乐,及至达道、行道,就能够参透万事、看破世界了。”造端:开始。(参见圣经创世记1-11章;马太福音5-7章;罗马书5-8章;哥林多前书1-2章;7章;以弗所书4-6章;歌罗西书3章;彼得前书3章;约翰一书1-5章。

 【译文】

  朱子曰:“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圣人君子之于达道,广大无边而又精细入微、无微不至。普通男女夫妇虽然愚昧无知,也可以知道中庸之道,其合乎中道的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夫妇虽然不贤明、不贤达,也可以实行中庸之道,但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之大,人心不足。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无微不至。《诗经》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是说上下分明,各有所终。君子达道,开始于普通男女,起始于婚姻家庭,高深境界却能够昭著显明于整个天地。

 【解读】

  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首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进一步阐释,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展开的。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应性,连普通男女、匹夫匹妇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道而遵行,予以行道。不过,知道是一回事,行道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第13章)道不远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1)。”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2)。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5)。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6。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7?”  

   【注释】

 (1)“道,不远人”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意指“道,向来不会远离人。人如果是为了道而远离人群、离群索居,或者这一位超凡脱俗、目空一切,则不可以为道,因其实在是不明白真道之万一也。”道不远人,道,并不使之远离人。为道,达道,道学自修,行道。远人,使之远离人,离群索居。(参见圣经罗马书10章;使徒行传17章;雅各书1章;彼得前书1-2章;启示录12章。

   (2)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句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睨ni):斜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乜(nie)斜,斜眼视物或者看人隔着门缝看人。

   (3)“故君子以人治人”句:“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或谓“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意指“故此,圣人君子以人治人,使之悔改归正,到此为止。”或谓“圣人君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直到人悔改归正、更新变化、结出常存的果子了才予以真正的结束。”改,悔改归正,更新变化,有所结果。止,到此结束,到此为止,知止知至。(参见圣经马太福音3-4章;约翰福音13章;使徒行传2章;罗马书12章;启示录1-3章。

   (4)“忠恕违道不远”句:“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意指“忠君恕人的忠恕之道可谓离道不远,或谓已经由此近道、达道,换言之,也就是孔夫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此指忠恕之道,也就是尽忠于君,寛恕于人;或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违道:离道,背道而驰;违,违背,距离。(参见圣经约翰福音9-17章;罗马书1-8章;提摩太后书3-4章。

   (5)“君子之道四”句:意指“圣人君子之于道,主要是有四个方面体现,孔丘尚未达于一也。”“所求乎”,此指“所求于······人,应该、应当做的。”“子以事父,未能也”;此指“孝于亲,所当执”(《三字经》),孔子幼年丧父,故有此说。“臣以事君,未能也”;此指作为臣民、臣仆应该忠事君王,孔子一生未仕,仅仅做过小吏,故有此说。“弟以事兄,未能也”;此指“悌于长,宜先知”(《三字经》),孔子是遗腹子,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弟兄姊妹,故有此说。“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此指“所求于朋友的无非是先行施予,未能也。”中国古代同门师兄弟谓之朋,志同道合谓之友;孔子师从从来不确定,而是远追周文王、以至于黄帝,充其量是一如三字经所说“昔仲尼,师项橐”,或谓“问礼于老子”,故而有此说。(参见圣经使徒行传20章。

   6)“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句:“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此之谓:“常德在于遵行,圣言在于谨守。如果是有所不足,则不敢不勤勉;即使是有余,也不敢不有所节制。”德言谨行,谨言慎行。平常,恒常,不易,不变;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勉,勉励,勉力。尽,尽量,此指有节制。(参见圣经彼得后书1章。

   7)“言顾行,行顾言”句:“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此之谓“言说应该顾及到自己的行为,行为也要顾及到自己的言语,所谓的圣人君子怎么会不给人忠诚厚道的第一印象呢。”换言之,就是说“宣讲、传说自己所行的,身体力行自己所宣讲、传说的,此所谓言行一致、心口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子。”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参见圣经传道书12章;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

 【译文】

  孔子说:“道不远人。如果有人行道却离群索居、抑或者目空一切,那就背道而驰,是真正的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样式近在咫尺、就在眼前,此之谓胸有成竹,或谓成竹在胸。’握着斧柄用以砍削斧柄,应该说差之不远,但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乜斜一看,仔细端详,还是会发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圣人君子总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予以治理、管理、教导、牧养,只要他能悔改归正、信道行道就可以了。”

  “一个人如果是做到忠恕之道距离圣道、王道也就差不了。何谓忠恕呢?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之于道有四方面,孔丘自谓连其中的一项也没能达标一是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做到;二是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对于朋友先做到的,我没做到。所谓持之以恒的常德应该身体力行,常言则要尽量谨言慎行如果是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励自己力上加力即使是有余,言谈举止仍然是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乃要有所节制所宣讲传说的切合自己的行为,自己身体力行的正与自己所宣讲传说的一模一样,这样的圣人君子怎么会不忠诚厚道呢?”

 【解读】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原理乃在于“道不远人

  行道的基本原则就是言出必行、行之有效言行一致、心口如一,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就是圣人君子之所谓道学自修、道行深远啊

  (第14章)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1)。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2)。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5)。上不怨天,下不尤人(6)。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7)。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8)。”  

   【注释】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此指圣人君子谨守其位,守素安常、安贫乐道,不愿意越位而行。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位分。素,平素,素常,时常、现在的意思,这里使之作动词用。(参见圣经哥林多前书7章;犹大书。

   (2)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富贵,富足而且显贵。“苟富贵,勿相忘”,或谓“相濡以沫,勿相忘于江湖。”贫贱,贫穷并且低贱、卑贱、下贱。使徒保罗说:“无论是处贫穷,处卑贱,我都得了秘诀。”夷狄,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此处泛指中国古代中原四邻之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区域。中国古代除了自我以外的他族别族的泛称,亦即非我族类者,或谓圣经所记之“外邦人”患难,落在忧患、急难当中,此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见圣经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罗马书5章;哥林多前后书使徒保罗的事迹见证;雅各书1章;启示录5-19章。

   (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圣人君子无论是身处何种处境、境遇都可以不为所动,换言之,也就是圣人君子无论如何都能够随遇而安、安之若素。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进入自得,悠然自得,自得其乐,此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4)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此指圣人君子如果是在上位,也不会仗势欺人、恃强凌弱;即使是在下位,也不会巴结逢迎、以至于欺上瞒下。陵:陵辱,义同凌辱,欺侮。援:攀援,“攀高枝”,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参见圣经申命记28章;撒母耳上下大卫王事迹见证;所罗门王箴言;传道书;哥林多前书15章。

   (5)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或谓“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此之谓“圣人君子都是正人先正己,既然是不求之于人,自然而然也就于人而言可谓无怨无悔,换言之,圣人君子既然是无欲求,所以就能够无欲则刚、与人无怨。”无怨,无怨无悔。

   (6)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此指对上不怨天,对下不怨人。怨天尤人。尤:抱怨,埋怨

   (7)“故君子居易”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此之谓“故此,圣人君子安于现状、惟命是从,抑或者居安思危、待机而动;小人则是铤而走险、行恶履险、冒险出动,意欲侥幸过关、不计后果,抑或者妄图贪图不义之财、身外之物。”居易:安于现状,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乐业、安贫乐道,或谓居安思危的意思。易,平安。京城米贵,居大不易。白居易。俟(si)命:等待天命,惟命是从侥幸,此指侥幸心理,心存侥幸,侥幸过关。

   (8)“子曰:‘射,有似乎君子’”指射箭,六艺之一有似乎君子,其道有些类似于圣人君子,此指好比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此指圣人君子射箭不中靶心,反过来只会责怪自己见到不精,而不会怨天尤人。圣经所记此之谓罪也,实出于自己之私欲,而非怪责其他等等是也。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参见圣经罗马书6-7章;雅各书1-5章。

 【译文】

    圣人君子往往安于现状、安守本位,或谓安贫乐道,安身立命,惟命是从,从而去做应分当做的事,从来不生任何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位分,就做富贵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境遇,就做贫贱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开荒布道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在患难之中经炼、陶造自己圣人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况下都可以心安理得、安然自得。如果是处于上位,也不会欺侮、凌辱在下位的人;即使是处于下位,也不会攀援巴结在上位的人。圣人君子总是正人先正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至于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从来也不怨天尤人。所以,圣人君子安身立命、惟命是从至于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财物。孔子说:“圣人君子安身立命、惟命是从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当然能够责箭靶子不正,能够自己的道不精。”

 【解读】

  素位而行,此即《大学》所谓“知其所止”、“知止知至”,换换言之也就是安分守己,安于现状,安身立命,惟命是从。这种安分守己并非消极应对,乃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恰恰好恰如其分,而不是“这山望到那山高”,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就如同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以至于积累、积蓄、创造个人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行事为人的效用

  一个人如果是不能适应现状,或者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实在是很难取得什么具体的。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一种迷失是不满现状,总是奢望向上爬,抑或者怨天尤人,而不“反求诸其身”,不能“素其位而行”,“居易以俟命”,以至于“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第15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1);辟如登高,必自卑(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4)!”

 【注释】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句:“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此之谓“圣人君子之于道,就好比一个人行远、登高,必然会自然而然自觉自知什么是所谓由近及远、什么是所谓由低到高了。”辟如,同譬如;同“譬”。行远自迩:此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迩,近。遐迩闻名,闻名遐迩。自登高自卑此即万丈高楼起于垒土;或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卑,低处,自我降卑,自处卑下(参见圣经腓立比书2章。

   (2)“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家和万事兴。(参见圣经以弗所书2章,5-6章;歌罗西书3章;彼得前书3章。)如鼓瑟琴,此指鼓瑟弹琴。鼓,弹奏。兄弟既翕,和乐且耽;此之谓弟兄和睦,其乐融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此指家和万事兴,最适宜于一个人的家室和睦而言,并且延及妻子儿女、子子孙孙。帑(nu),通“孥”,子孙。(参见圣经诗篇128篇;133篇;玛拉基书2章。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句:此之谓“孔子说:‘这样以来,作为父母也就称心如意、心满意足了啊。’”顺,顺遂,顺心顺意,此指称心如意,心满意足。

   【译文】

  圣人君子行道应当合乎中庸,就像走远路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一家人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也是如此这一切都是要使得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解读】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一言以蔽之,就如同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万事都是如此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否则,必将“欲速则不达”,效果自然而然就会适得其反。一切都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婚姻家庭一点一滴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善于管理、治理自己的家庭,由此,由近及远,由低到高,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的基本原理。

 (第16章)神之格思:无所不在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1)。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2)。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3)。《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4。’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5!”  

   【注释】

 (1)“子曰:‘鬼,神之为德’”句:意即“所谓鬼、神的行为也是以德为本,而且是盛德大德呀!详视之而不能够看见,聆听之而不能够声闻,但是,至于体察万物而言则是一无所遗、一览无余。”鬼,中国古代道教传统以为人死后灵魂可以转化为鬼,恶人尤其是会化为厉鬼。神,中国古代道教传统以为圣人君子、好人、义人死后的灵魂会转化为神为仙,比如赵公明、关云长、张飞、武松、张果老等有些人死后被称为财神、门神、八仙等。神三鬼四。德,德行,盛德至善。盛,盛大。视,详视,审视,熟视无睹。听,聆听,听闻,闻听。体物,体会、体认、体察万物。(参见圣经创世记1-11章;四福音;使徒行传17章。

   (2)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意即“使得普天下之人,尽皆盛装守斋,从而承行祭祀之礼。”齐(zhai):通“斋”,此指守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此指节庆典礼时节所穿的正装衣服祭祀,此指中国古代对于皇天上帝以及鬼、神的祭祀之礼。(参见圣经马太福音28章;使徒行传1章;17章;约翰一书1-2章。

   (3)“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句:意即“洋洋大观,蔚为壮观!(所祭祀的鬼神)就如同在其头上,就如同在其左右。”洋洋,洋洋自得,洋洋大观,洋洋洒洒,此指盛大的场面。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此指所祭祀的鬼神、神明无处不在,中国古代传统认为“头顶三尺有神明”。(参见圣经摩西五经;诗篇19篇;139篇。

   4“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意即“神的临格、临在,无可揣度、无可揣测,更何况懈怠不敬呢?”格,临格、临在,来临。思,语气词,无意义。度,揣度,揣测。矧(Shen),况且。射(yi),厌,指亵慢、懈怠、厌怠不敬。(参见圣经摩西五经;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历代志上下;以赛亚书6章;耶利米书;以西结书。)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意即“至于见微知著,真的是实实在在啊,一点也不可遮掩,如此而已。”诚之,实实在在。掩:《诗经》原为“揜”,通掩,遮盖、掩盖。(参见圣经四福音;使徒行传;罗马书1-10章;加拉太书;希伯来书;雅各书1-5章。

 【译文】

  孔子说:“就连也是以德为本,其盛德至善,德行真大啊!详视之也看不见,聆听之无所闻,但却使人须臾无法离开,因其实实在在体现在万物万事之中。天下的人都无不守斋斋戒,并且穿着庄重整齐的盛装礼服去祭祀,这就是无所不在的见证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临格、临在实在是无可揣度、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见微知著,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就是这样无以掩盖!如此而已。

 【解读】

    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也就是“不可须臾离。”与此同时照应第12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真可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就是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却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使人无法须臾离开,是“费”,是广大,换言之,就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任何人也须臾不可既然如此,人人自然而然应该予以虔诚礼拜、专一敬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