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圣经解读(一)

(2014-02-10 13:57:49)
标签:

国学

基督教教育

圣经国学

中庸

教育

分类: 圣经国学《中庸》注释解读

中国基督教改革宗弟兄会
基督徒国学课程  

中庸》圣经解读

             ----易寰家学亲子教育工作室系列教材之七

                                    编注:宋心宽

  中庸简介

    《中庸》和《大学》一样,均为儒家《四书》之一,也是出于《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著。据《史记·孔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秦统一全国后不久秦代儒者的修改写定。所以篇方式已迥异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两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儒学进阶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朱子并在《中庸章句》开篇引用程颐的话,此即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进而强调《中庸》此篇乃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第1章)天命中和 天下达道

  【原文】

    天命(1)之谓性,性(2)之谓道,修道(3)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1)天命”句“天命之谓性”,或曰“天命之,谓性。”天命与天性、天道皆源出于天,天也者,非出于人手所造作,乃出于上帝造化之工也,中国古代上帝又被称之为天帝、象帝,或谓皇天上帝,所以,天命,乃是上帝的定命或曰命定,天性乃是源出于天命并使之然也,天道或谓大道、圣道、圣王之道,实乃生命之道、神之道。朱子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一般解释为天赋,或谓人的自然禀赋,大谬不然也。此指源出于上天、上帝所命定的称之为“天命之性”、或曰“天性”、“本性”;人之所以为人,乃在于起初受造之始即获致上帝的赐福,被称为人,而且人在受造之时乃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样式被造,与此同时“造男造女”,所以“男女有别”,并且被赋予生命的气息,成为了有灵的活人,又赐福给他们婚姻、设立家庭,能以生养众多、遍满地面,从而治理、管理全地,以及海陆空三界生物;不仅仅如此,上帝还赐予始祖亚当、夏娃休养生息、劳逸结合的特权,可以享受伊甸乐园所有树上的果子(开放性祝福),惟有园子当中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以吃(禁止性诫命),结果是亚当、夏娃不愿意听从上帝的话,以至于背弃天命、违命背约、至终堕落犯罪此正所谓《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参见圣经创世记1-11章;传道书7章;耶利米书17章;诗篇139篇;玛拉基书2章;马太福音5-7章;使徒行传17章;罗马书5章;希伯来书7章;9章;约翰一书1-5章。   

   (2)率性”句“率性之谓道”,或曰“率性之,谓道。”率性,率性而行,率,遵循按照;此指遵循本性、天性、天命、天道亦即循道而行,唯独只有如此才能够活出真性情中人;此正所谓“止于至善,近道矣”,“道学自修”。道,此指所谓天性、本性、天道、天命之所本初源也。(参见圣经以赛亚书30章;约翰福音1章;雅各书1章;彼得前书1-2章;约翰一书1-5章;另见基督教会历史循道会。

   (3)“修道”句:“修道之谓教”,或曰“修道之,谓教。”修道,道学自修,首必先要“止于至善,近道矣”,然后始可为之也。(参见圣经约翰福音1章;雅各书1章;彼得前书1-2章;约翰一书1-5章;犹大书。)教,教化,开教,受教,教学,教训,教育,教导。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参见圣经创世记6-11章;申命记6章;罗马书15章;哥林多前书10章;提摩太后书3章;另见基督教会历史修道会、修道学院。

   (4)“道也者”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即:道,实在是不可哪怕一小会儿、一刹那予以相离、分离啊;可以与道相离、分离的话,那么道也就不能够称其为道了。此指道之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属性,乃是全在、全有的存在者。须臾,片刻,一小会儿,一刹那,一闪念。(参见圣经创世记1-11章;箴言书8章;诗篇33篇;139篇;传道书1-12章;约翰福音1章;歌罗西书1-2章;希伯来书1-2章;约翰一书1-5章;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犹大书;启示录1-3章。

   (5)“是故,君子······”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即:因此之故,圣人君子实在是应该戒慎自身啊,不可以视若无睹;恐惧战兢啊,不可以充耳不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莫不体现于隐秘之处,莫不彰显于细微之中,因而,圣人君子才能够“慎其独”呀。戒慎,警戒、谨慎、慎重自己,“慎其独”。其所不睹,不能够熟视无睹、视若无睹,亦即有所不看、不察之处。其所,意指“······的地方、处所、所在”。死得其所。其所不闻,不能够充耳不闻、掩耳不听。莫见乎隐,无不体现于隐秘之处。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同现,体现,表现,显现,明显。莫显乎微,无不彰显于细微之处。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慎其独,谨慎于自己独处之时。(参见圣经创世记1-11章;历代志上下、列王纪上下之“以利亚、以利沙事迹见证”;耶利米书17章;马太福音5-7章;约翰福音2章;使徒行传20章;提摩太前书4章;启示录1-3章。 

   (6)“喜怒哀乐之未发”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此指“七情六欲,人之本性也”。未发,尚未发动。(参见圣经罗马书6-7章;雅各书1章。中(zhong)符合,切合,适中,合乎中道,中庸之道。(参见圣经罗马书12章;腓立比书2章。)中节,中心环节,原指甘蔗中节部分,喻指恰到好处;,或谓节度法度,标的(靶心)有的放矢,无的放矢,惊弓之鸟,百发百中。芝麻开花节节高。高风亮节。和,中和,和睦,和谐,和平,和好,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劝人和好,与神和好。(参见圣经创世记1-11章;罗马书1-8章;以弗所书2章;约翰一书1-5章;启示录1-3章。)本,根本,本于,本源。达道,“止于至善则近道”,“盛德至善则道学自修”,达到大道,此指慕道、听道、信道(由道而生、重生得救、悔改归正、悔改赦罪)、学道(道学自修)、行道、传道、卫道、以至于至死忠心直到殉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参见圣经约翰福音9-17章;使徒行传12章;16-17章;20章;雅各书1章;彼得前书1-2章;约翰一书1-5章;犹大书;启示录1-3章。致,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在其位、各守本位,万物休养生息、欣欣向荣。(参见圣经创世记1-2章;箴言8章;诗篇19篇;33篇;尼希米记9章;犹大书;启示录19-22章。

 【译文】

  人的天赋秉性源自于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的“天命”,可以谓之“性”,或曰“本性”、“天性”、“自性”;顺着、按着本性、天性行事,“止于至善,则近乎道矣”,可以谓之“道”,或曰“天道”、“圣道”、“神之道”;按照“道”的原则进行“道学自修”,谓之“教”,或曰“教化”、“开教”、“受教”

“道”是不可以哪怕片刻之间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所谓的“道”了。所以,圣人君子无人监察之处戒慎自身,在无人听闻之处也有所戒惧。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因为“人在做、天在看”,上帝是遍察一切的主宰者。所以,圣人君子即使是在一人独处时也“慎其独”。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谓之“中”;表现出来以后如果是符合节度、法度亦即“合乎中道”,谓之“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天性、自性;“和”,是众人以为美的事、或谓大家都予以遵循的天道、圣道、亦即神之道的至一原则,至于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也就由此各在其位、各守本位了,万物也就由此繁育生长、欣欣向荣了。

 【解读】

    朱子曰:“子思述其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换言之,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谓之“中”,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则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体现、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合乎中道,有节度,能以中的,谓之“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致中和”正面的基本解释,如果是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自然而然太平无事了。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的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曾经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本性行事,按的原则进行道学自修,以至于止于至善、盛德至善。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主题。 

  (第2章)君子中庸 肆无忌惮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中庸之道,合乎中道。庸,意即常。(参见圣经罗马书12-13章。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顾忌和畏惧,肆无忌惮

   【译文】

  仲尼说:“圣人君子追求中庸之道、合乎中道,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违背中庸、中道圣人君子之所以力求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合乎中道亦即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解读】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这可以说明“君子而时中”,诚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换言之过犹不及,都不合中庸。中庸就是三字经所说“中不偏,庸不易”,意即恰到好处、合乎中道。

 (第3章)合乎中道:民之鲜能

 【原文】

  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

 【注释】

 1)至,极致,至高,至善。不能够,鲜,少,不多;鲜有所闻,屡见不鲜(参见圣经以赛亚书53章;罗马书12-23章。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那可谓极致、登峰造极了吧!民众鲜有能之者,已经很久了!”

 【解读】

  中庸之道,正因为可谓极致、登峰造极“道学自修”标准,所以,民众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早已经很久了。这正如圣经要求基督徒群体“合乎中道”,也是如此,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一样,因为人的本性不是偏左就是偏右,或谓如羊走迷偏行己路。           

  (第4章)道之不行:食不甘味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1),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2)。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4。”  【注释】

   (1)“道之不行”句:“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此即道之所以不能够遵行的原因,或谓不能够行道的缘故所在;我总算是知道了。,此即中庸之道、合乎中道(参见圣经以西结书36-37章;约翰一书5章。

(2)知者过之”句:“知者过之,愚者不及”,意指智慧人自以为有智慧,所以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是聪明过头了;而愚昧者则是力所未逮、无能为力、无以企及、愚不可及。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此指智慧人。知,同“智”。(参见圣经马太福音11章;哥林多前书1-2章。

(3)“道之不明”句:“道之不明,我知之矣”,此即道之所以不能够明白并传扬的原因,或谓之所以不能够明白真道、传扬真道的缘故所在;我总算是知道了。贤者,此指贤德之人。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参见圣经使徒行传17章。

4)“人莫不饮食”句:“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意指身为一个人莫不吃饭饮食,但是却少有人能够“食之知味”、“食之甘味”;换言之,所谓美食家又有几个人呢。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高山流水遇知音。对牛弹琴。(参见圣经马太福音11章;哥林多前书13章;15章。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或谓合乎中道之所以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因其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愚不可及所以也不能够理解它。中庸之道、或谓合乎中道之所以不能明白并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无不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则是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虽然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像美食家一样真正能够食之甘味。”

 【解读】

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合乎中道,说到底,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换言之,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基本认识,正如人们虽然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食之甘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但由于无论如何还是不知道、不信道、不行道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过头、过分就是不及、不够,自然而然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因此而言慕道、听道、信道、行道才算是推行、传扬“中庸之道”、弘扬、见证“合乎中道”的不二法门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5章)道其不行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1)。”

   1)“道,其不行矣夫”:道,其不能够遵行,也是如此呀。矣夫,语尾助词,无意义。

   【译文】

    子曰:所谓知道、信道、行道,刚刚好也是如此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