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静穆——写在《师莲堂》徐佩元大型画集出版之际 席小平
(2015-05-10 22:09:39)分类: 《师莲堂-禅的艺术世界》画册 |
心灵的静穆
——写在《师莲堂》徐佩元大型画集出版之际
席小平
“静穆”是东方艺术哲学的重要内涵,在中国画的画面中,“静穆”可呈现出东方意境内在美的极高品质,所以《黄宾虹画语录》中早就有“意远则能静,境深贵能曲”之说。
不久前,偶然观徐佩元的禅意山水、净莲经画时,便有一种被山水、净莲包围的特殊感觉,心灵便顿生一种神圣的静穆。可见,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意境、气韵的营造,画中的圣洁、静穆,远比喧嚣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更使人回味无穷。徐佩元的作品,正是具备了这种静穆、圣洁、平静、悠远、高雅的特质,读起来才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尤其步入那些山水、净莲经画,细细品味那些长长的千古著名经文,阅读那些题画诗文、诗词,久久地揣摩、思考,心才会有一种持久超长的春水般的宁静,一种顿悟,一种超然的境界,开阔且清新的大美会不时地涌上心头。于是,我便义无反顾地将目光坚定地投向那些佳作的画面,快步踏入作品中那些神秘辽阔,粗犷壮丽,富含诗情、禅意的千山万水与无尽江山之中,马不停蹄而流连忘返······
也许是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特有的神圣之美及鲜明的精神品格的震撼,和强大的现场感受及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深邃且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令我激动不已,使我尽情地吸收着这些疾驰而来、近在咫尺、几乎无法抗拒的丰富内涵,便与高山大川相呼吸,与天空、大地、净莲、禅音共融合,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存,感受历史与现实、物质与文化、与精神的高度统一。那情景交融的视觉与丰富的感触诱发出的种种难以控制的兴致,一次次地撞击着我创作的灵感,使我的精神与情绪持久地徜徉在浩阔壮丽、禅音邈邈、天籁声声的圣境之中而久久不愿回归。融景于情,借景抒情,意切情深,满怀激情,惊喜中,我终于忍不住又一次开始了随心所欲的乘兴。
大山水作为一种古老而永恒的形式,很早就是先贤大师们尽情抒发与表现的题材,尤其是一代宗师李可染大师的李派山水,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齐白石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题画诗曰:“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胸中甲天下,
常言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说歌声优美耐人回味,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一幅好的山水,往往给人感染,使人难以忘怀。其魅力所在,除去能看得见的形象,每每在于其笔墨以外看不见却可以感知到的某种气息,而这种气息往往较之画面更为重要,它就是作品的灵魂,简言之就是作品的“意境”。作品有无高品位的意境,有无神圣的灵魂,与作者的功力、学养、人格、情致、品位、格调,及其审美追求的层次密切相关。所谓学养好、意境好,意境好、品位才高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往往将“意境”,归纳为“士气”、“文气”、“清气”、“书卷气”等内容。用吴昌硕的话说“画气不画形”,讲的就是这种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影、无踪无迹的“气”,从而使作品产生含蓄、隽永的“意境”,具有令人兴趣盎然回味不尽的无穷魅力。
作为学者、著名的禅师,一位艺术门派举足轻重的重要传承人,徐佩元在这些方面储备了丰厚的学养以资粮,具备了高洁的人格修为,和丰富扎实的艺术功底。
就学术而言,他作为国内著名高校、名牌大学的教授,已然是儒、道、释皆通的学者,是二十多年前便皈依佛门、以莲为师、以戒定慧、为真如修行、慈悲为怀的佛门大德。就艺术继承而言,从顾恺之、荆、关、董、巨,到南北宗,从南宋李、刘、马、夏,到元代黄、王、吴、倪,从明代沈、文、唐、仇,到清代四王及吴恽、渐江、石溪、八大、石涛四僧,到近代黄、林、齐、李,可谓系统研读,真诚求知,打下了扎实的书画艺术功底。尤其对李派山水的继承,可谓心领神会,融汇贯通,既师其迹,更师其心,既师其自然,更师其精神,既师其画品,更师其人品。就艺术创作与发展而言,他在几十年的学习、修行、治学、创作之中,逐渐探索、概括、总结出了一整套连接传统、弘扬师脉、发展自身,颇见精神与精彩之道的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创作颇具特色。
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它所追求的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美学艺术理论又是以哲学思想为精髓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畴之一,以写实与写意为表现形式的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之所以博大精深,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他有其民族艺术的独特性,更有赖于儒、道、释思想的共同熏陶,因此,它也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大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再造的一门艺术学科。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铺天盖地到来之时,很多人却被卷入了追求功利和拜金主义的浪潮。在中国书画家多如牛毛的现状下,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宝贵性,去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更谈不上用在中国画,特别是用在中国写意画的创作之中。徐佩元则不然,他可谓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谦谦君子,一位佛门大德。他长期潜心研究儒、释、道,研究其中的“道”与“理”,进而运用在人生、艺术、为人、处事、的艺术创作中。在他看来,物象在未有形时是混沌的气雾状,是一种“无极”,当“无极”有形后,便成为“太极”。太极为圆,圆能通变,变生“两仪”,“两仪”与“阴阳”互动生“四象”,“四象”衍生万物。他将这种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无形的化生规律称之为“道”。他的这个认识,显然是道家和中国传统的哲学完美结合。由此,他真正懂得了祖师黄宾虹,懂得了恩师李可染;懂得了他们深谙这一对立统一哲理的内涵;懂得了正是这种哲学内涵形成了二位大师的绘画思想和独特风格。黄宾虹早就说:“中国画的全部理法都在阴阳之中”。他牢牢记住了师祖的这句名言,正是这种长期的修炼和学习,对这种文化精髓的深刻思考和领会,对天地自然的深刻悟道——“峰高无坦途,勇者胜!”他似乎已经找到了登高跋涉、勇攀高峰、艺术探求的真谛,藉此也有幸开启了他艺术创作与实践的慧根。
追求“静穆”,创造一种圣境的意境美,是他这些年在创作实践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一种方向。作为一位富有深厚文化学养与修为的学者,特别是作为佛界的一代禅师、画僧,犹如一代高僧、百岁善知识上梦下参长老为其所赐的皈依法名——隆弘,喻意“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他深深的感悟到,这样的因缘尤为殊胜的、是他继承先辈、先师,突破平淡与平庸,与人拉开距离,形成自家风貌的一条方便法门,同时也是必行之路、艰辛之旅。也正是具有这样的认识和深悟,及长期孜孜以求的实践和探索,他的许多画,在那满纸混混沌沌的玄色、禅音的景致里,才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一处处使人无比震撼的圣景,才能不断地亮丽出一个又一个摄人心魄的动人“画眼”,不时地透视出一片片灿灿迷人的光芒,给人以美感与愉悦,更给人以希望和信心。
显然,简单地用传统笔墨的套路与程式去构建这样的画境是比较困难的,如何拓展当代山水画的新的表现语言,他没有简单地重复走一些画家的老路:一味地从技巧上找出路,而首先是从儒道释的思想中寻找时空的审美境界,经营大气象,营造大时空,追求大圣境,探索原创绘画中的大美学观并付诸于实践,进而将此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经过长时间的写生、阅读、观察、研究、反复实践,他终于找到了用传统笔墨语言的点、线、面,结合画中所要表达的地貌特征与其相融合的最富有震撼力的艺术形式——如“天道”、“漓江神韵”、“高山仰止”、“黄山沉雄秀润天下”等,他在创作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心境感受,在营造一种宏大气氛的过程中,虽然创作的欲望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禅悦的状态,但依然保持着入定的寂静,继而胸有成竹地大胆勾线、用水、泼墨,一气呵成。其笔下或群山绵绵,一望无际,或原野茫茫,空旷寂静,均意境深邃、悠远。尤其是他打破了传统的布局,采取用水、用墨与勾线相结合的方法,将平远与高远法比衬相应,以求达到深远的意境。增强了画面开阔的大气象。在渲染上,则采用李派山水留白与逆光的处理技巧,使得画面黑、白、灰的关系协调统一,几大块处理对比鲜明,时而墨色突出,厚重奔放,时而祥云点景,雾色迷离,从而给人留下了极为美好的遐想,使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
其次是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构建笔墨形式的最高境界。世间事物均有相通性,万变不离其宗。禅宗、儒、道讲究绘画要突出主题和意境,讲究简洁与概括,要舍弃一切有碍表现意境的东西,甚至于采用意到笔不到的方法。“宇宙”、“大音希声”、“大乘法轮”、“雨后山林净”、“清漓天下景”、“西天极乐世界图”等。画家描绘的既是天地、宇宙,既是高山大川,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与哲思,抑或是一种意象与禅意的追求。在这里,画家的笔下并没有过多具体地在渲染某一个地域环境或地域特色上下功夫,而是在自我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将作品自然而然地升华为诗化的、符合情感表达氛围,无处不有禅意的心中的自然,心中的圣景,从而使作品以“心象”的转化达到了“意象”的自然。在这里,虽然画家笔下所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川丘壑,纸上天地,烟雨春秋,但由于画家从笔墨的形态、章法的运用、形式的组合,还是气势的烘托和整体把握上,都营造了与众不同的特殊的氛围,特别是宏大且圣洁的氛围,并在大中求静、求灵、求变,不断地阐述着自己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作品跳出了真山真水的限制,幅幅作品都充满着恬静淡然平稳娴雅的人文情怀与禅宗的寂静,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创新和清幽的意境。透过这些新颖的笔墨形式、丰富的审美内涵,标志着作者找到了符合自己绘画的表述语言和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性独特风貌。
艺术每每是人生的苦旅,而这种苦旅,又往往成为艺术家修炼、修为的过程。那是一种甘为寂寞、甘为苦恼、甘为贫困的信念,以达到物我两忘,为艺术献身的崇高境界。唯有这样,艺术的修养,笔墨的修炼,才能体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在徐佩元的作品中,已不时显现这种精神与境界,一种心平静气、超然之气、纯洁与高尚之气随处可见,这不能不与他的学识密切关联。阅读他的作品,无论是寥廓江天,还是群星灿烂,无论是风流云散,清风拂面,抑或是碧空如洗、风和日丽,还是烟雾缭绕、紫霞升腾,莲荷片片,馨香阵阵。如此这般,画家的内在气质、学养,艺术禅思与水墨意象,均完整地显现出来,并融为一体,无处不在地洋溢着作者的人文精神与终极情怀,也更能使人能感受到作者的文化追求、精神追求与艺术审美。
在人类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实践中,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心灵去感悟人生的,在艺术与精神的和谐境界中,他们会不断地创造出真正属于人类共有共享的艺术,那是天地人的和谐之美,是人间真善美的和声,是大爱无痕、大音希声。徐佩元不愧为具有这样大志向、大抱负的艺术家!
百米长卷山水圣境“佛教圣地四大道场特辑”和百米长卷净莲经画“妙法莲华经”是禅师近年来的力作。百米山水长卷“佛教圣地四大道场特辑”,内容包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几乎所属重要的建筑名刹及山水风貌,历时3年多时间,除了百余处山水、庙宇景观外,大作从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开始,至峨眉山《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意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普陀山《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九华山《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四部重典经文数万余字用金粉恭写,并附印自己所治数十方钤印,经文、书法、绘画、功德塔印四位一体遥相呼应,可谓大雅大美,法喜充满,随喜功德,堪称当今佛教题材绘画作品之杰作、巨作。
百米长卷净莲经画《大乘妙法莲华经》又是其独创的一种艺术法门,用隆弘禅师的话说,“他既不属于传统花鸟的范畴,也不属于现代花鸟的内容,乃是佛菩萨加持的法舍利。”“恩师可染先生有‘师牛堂’,乃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努力进取的精神象征。二十一世纪伊始,在文化强国建设和谐世界英明国策的领导下,我承其法脉“以莲为师”创“师莲堂”,是我的信仰皈依。在莲的作品里,表达的是一种洁净、清廉,一种优雅、祥和,大慈大悲、物我两忘的无私境界,是一种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理想,乃是我们民族的崇高理想与最高境界。”“我历时一年半的时间,用金粉恭写八万多字的经文于作品的长卷之上,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意志、境界、追求与理想。”展开这幅百米之长的净莲长卷,全部的莲并非用传统的手法,或用传统的线条、双勾,或浓墨重彩绘制,而是几乎抛弃这些世间技法,画面大部分为留白,莲几乎是用淡墨或浅色色墨并用一挥而就,没有任何追求形似的痕迹,几乎是靠意念和精神作为引导,在似与不似之中形成和展开。整体看上去很简洁,很清淡,但正气浩然,清气十足。尤其那些水墨表现的莲枝、莲瓣、莲花,可谓禅之三昧,净音可觅。观之,晨风清爽、春水盈盈,举止文雅、从容镇定,颇使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这大概就是禅的意境吧!
有缘站在这两幅栩栩如生的百米长卷面前,细细注视和品味那一组组仿佛透露出生命与灵魂的画面,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伴随着浓浓的道德感和佛国圣境,或许这就是艺术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是自然与生命的融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顷刻,我有如登高望远,仿佛听到了佛国的天籁之声。不知何时,竟被自然地带入了一种神秘的时空、静穆的神圣境界。暮然间,心灵与精神被彻底地净化和升华着……
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英明国策的精神感召下,徐佩元,这位才华横溢的学者、禅师,大爱无痕的多才艺术家。正在为民族使命为己任、护国佑民、弘法利生、建设和谐世界这一崇高宏愿而不懈地努力着!
是为序。
乙未年谷雨
於北京海淀旺泉斋
席小平
笔名故乡河、小溪,高级编辑、作家、艺术评论家、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兼组委会副主任、艺委会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