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大佑歌曲作品分析

(2017-01-09 08:37:17)
分类: 读书感悟

罗大佑歌曲作品分析

 

被两岸三地、海外华人誉为“台湾流行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其歌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是20世纪后20年不可避免的风云人物之一。其歌曲创作源自生活,抒发真性情,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弊端以及深层的民族文化情结,唱出了一代人的普遍心声。

一、罗大佑其人

    罗大佑,出生于台湾的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县,他本来是学医出身,后来弃医从艺,创作并演唱了近200首歌曲,出版几十张音乐专辑,获过多种流行音乐奖项。其歌曲对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校园民歌及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转变具有划时代的影响意义,也是目前许多歌手争相翻唱的对象。

二、罗大佑歌词创作的内容题材

(一)成长

罗大佑的歌曲最早于大陆流行,是由成方圆翻唱的《童年》。这首以小孩的视角所写的歌曲自传播以来就深入人心,其歌词创作道出了一代人的童年经历与感想,让人每听此歌都陷入深深的童年回忆之中:

(《童年》)

人的成长,童年是必须经历过的一关,虽然不同个人的童年也是有不同的经历与个性,但是透过这首简洁明快的歌词,我们看到的却是那一辈孩子共同的特殊回忆影子,那是淳朴天真、可爱幼稚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既有无忧忧虑的单纯,也有无能为力的孤独,既有无边无际的快乐,也有莫名其妙的忧愁;问题很多,答案很少;幻想很多,实现很少,然而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进入了青春时期:

(《光阴的故事》)

相比于天真单纯而又孤单幼稚的童年,青春却难免染上一股多愁善感的颜色。而关于处于回忆与遥望之间的青春的描述,罗大佑在《光阴的故事》中用了一种行云流水性的叙述方式来慢慢铺展,似乎是在回忆,却还是在凭吊,似乎是美好的,却还是忧伤的,并在一咏三叹的吟唱中,刻画出一幅幅动人的图像,让人无法抑制流泪的冲动,让人禁不住陷入无限过去回忆之中。

走过童年,走过青春,人生的成长,也开始进入了衰老。生命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经历到回忆的过程。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生,就让我们再回首看看那些《闪亮的日子》:

(《闪亮的日子》)

这首《闪亮的日子》是罗大佑1976年首次为同名电影所创作的主题曲,当时他还是医学院在读生。基本上来说,这首歌词写的是经历人生沧桑变幻后所要表达的感想,在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里,我们虽然“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但是“也曾共同欢笑”,经历过的我们都不会忘记,我们永远都会记得曾经拥有的闪亮的日子:无忧无虑的童年;多愁善感的青春……这一切,虽然都已经成了过往故事,却永远都留在我们的心中。

(二)恋曲

爱情是歌曲永远的主题,罗大佑的情歌创作也是一把好手,他曾把自己所创作的情歌汇集成一张名叫《情歌罗大佑》的专辑。关于罗大佑的情歌,著名乐评人李皖曾这样评价:“大佑的情歌改变了传统情歌的舞厅脏,也改变了从婉约诗词延续至今的难痴女怨。罗大佑一开口,青楼女子、落拓文人都不见了,而是一个现代青年在唱他自己的心情,那里没有醉生梦死,灯红酒绿,没有自欺欺人的今世、永恒,不虚伪、不造作、不夸饰,没有脂粉、不冒酸气、面对现实,从此,一代新人有了他们自己的声音。” 在这方面,“恋曲三部曲”可谓是最好的代表:

(《恋曲1980》)

这是“恋曲三部曲”的第一部《恋曲1980》。罗大佑在这用一种直接坦白的口吻来叙述一对即将分离的恋人对曾经感情的追顾与祈望。在这里,因为爱即将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双方都无怨无悔地坦然接受,在情感倾诉上,没有套辞,也没有虚伪,而是真诚地“揭去了一切虚与委蛇及其背后的假相”。可以说,这首歌“不仅表达出一代人的爱情,也描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图景,道出发生于当代的人生观念的变迁”。

(《恋曲1990》)

如果说《恋曲1980》是恋人彼此离别时的情景表述,还有一份年少的潇洒,那么这首《恋曲1990》就是分离十年后的怀念写照,这时的“年少的潇洒”已经转为将近中年的“中庸之道”,虽然有所淡定,但却难免深深的惆怅,这一些从前半部主歌就可看到,这部分几乎是用梦幻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来描述“你”“我”如今的一切。无论是“你的笑脸”我“难忘记”,还是我“转头回去看看”像你一样的溜走的“旧时光”,也无论是“你的漂泊”我的“长相守”,还是昨夜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清晨梦醒后却只有“我的哀愁”。真情虽然不变,但都已经过去了,流逝的时光,但却不能冲淡曾经的难忘,反而加深对“你”回归的期盼。这首歌曲中的情歌倾诉对象,不仅可以看作是旧情人,而且可以看作是故土家园,曾经最美好的一切。而这一切,再过十年以后又会是啥样呢?

(《恋曲2000》)

据说这首歌是罗大佑攀上台北的最高的电视塔远望后所写的,也因此这样,整首歌曲的意境极为开阔,情感也升华到更大的广度。基本上来说,《恋曲2000》所写的就是从老年人的视角来再重新诠释“这一段恋情”。

罗大佑的情歌,除了“恋曲三部曲”外,还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如《爱人同志》、《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滚滚红尘》等,都表达出别具一样的爱情。。

(三)家园

“乡愁”,是台湾地区特有的文化心理情结,也是台湾地区文艺创作的永远的“母题”。在歌曲方面,较早说起这个话题是罗大佑,他就创作了多首关于“家”的歌曲。比如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东方之珠》

这是一首极为亲切优美的抒情歌曲,通过独特的视角来写出了香港的那种百年沧桑感,同时也以独特的东方曲调唱出了香港人对血脉相连的中国的深深眷念的家园情结,抚慰着中国人家园宿命的伤痕。  

三、罗大佑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据说罗大佑的歌曲大多是旋律先出现,为了填出适合的歌词,总会进行长时间的精雕细磨,特别是《童年》一词,几乎花了近三年时间才完工。正因为如此认真负责,也使得其歌词创作具有浓厚的艺术特色,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邃优美的意境

罗大佑的一些歌词创作中,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散发着浓郁的中华诗词古韵,主要表现在于通过典型的意象通过现代白话文来对比组合,同时运用反复、排比、隐喻、象征、双声、叠韵、回环等语言修辞格,构建出一种深邃优美的意境,从而给人带来一种既空灵蕴藉的审美快感,这一切在《恋曲1990》、《海上花》、《光阴的故事》、《东方之珠》、《追梦人》等都有所表现,特别是《追梦人》,更是将词写到了至今人们仍无法逾越的高度:

(《追梦人》)

    这首歌是1991年春罗大佑为祭奠三毛的亡灵而写的歌,充满了怀念与伤痛意味。作者主要通过运用典型的意象群和修辞格,从而营造出一种深邃优美意境来表达自己心中悲痛的缅怀之情。特别是后两句,既有对三毛凄美生命的深切缅怀,也包含着作者对生命存在方式的调侃。在此,由深邃凄美的意境所构造的歌词已经上升到普遍生命的高度,上升到中国独特的诗性哲学追问的高度。难怪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这样评价此歌词:“表面听去没有一句是写三毛,细读歌词又没有一句不是确确实实在写三毛,能把歌词写到这么一个高度,悼念一个朋友,字里行间却让你看不出来是谁,后人不会把它认为是专为一个人而写。” 而这一切,只有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空灵蕴藉的意境才做得到。

(二)多种多样的风格

罗大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出版了近几十张专辑,2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既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既有高雅的、也有另类的,当然很多都是多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如《海上花》、《京城夜》。罗大佑的歌曲歌词风格除了以上所举例的具有深邃优美意境的现代性古典抒情作品另外,更多的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西方现代摇滚风格,如《未来的主人翁》、《现象七十二变》、《超级市民》、《之乎者也》、《盲聋》等

(三)词曲胶合的音乐性

罗大佑的歌曲大多都是先出现旋律再填词,为了填出适合的歌词,总会进行长时间的精雕细磨,特别是《童年》一词,自从1976年创作,几乎花了近三年时间才完工,许多时间都花在如何让“词曲胶合”,也就是如何精确地让歌词和旋律密合又无失口语的质感。罗大佑曾说:“歌,是语言的花朵。”从中可看出他是很注重歌词方面的创作。比如《恋曲1990》,歌词中就运用一连串的叠词:“乌溜溜” “苍茫茫” “寻寻觅觅” “黑漆漆” “轰隆隆”“孤单单”等,再加上相关修辞格的精确选用配置,从而使整首歌曲歌词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既充满着诗的语言感,也充满着歌唱的口感,一唱起来圆润如珠,朗朗上口。这不能不说是罗大佑歌词创作的独特特色之一。

四、结语

罗大佑是20世纪后20年中国流行音乐的重量级人物之一,其歌曲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特别是其歌词创作更是写出了一代人的普遍心理情怀,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代流行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一切对于当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