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三章是《语文学科能力总体表现评价结果》,在“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新迁移”的总体表现中,许多问题足以引起语文老师的反思。
第一是反思经典名著阅读教学。
一道根据漫画画面写出《西游记》相关情节的题目,难度等级反映为a-2,学生的得分率却仅为10.1%,还有一道积累部分的题目,节选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三段经典语段,要求写出相应的人物姓名,得分率是23.3%,均远远低于平均标准。
再联想到这1月的月考题目中,关于名著阅读的题目,学生回答的也是错误百出:《格列弗游记》,搞不清人物出自哪一国;《童年》不知道人物名称和关系;《水浒传》说不清情节;《西游记》更是连章回名称都搞不清楚。学生的答案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五花八门。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根本不读名著,二是部分学生读书只关注精彩情节,不深入理解,不思考,不记忆。
语文老师需要反思的有:一、是不是应该在初一初二,甚至提前到小学五六年级就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初中阶段必读的经典名著?二、每个学期应该有至少一本师生共读共赏的经典名著,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三、老师应该从方法上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不要只关注读书的量,更应该关注质,而且,这一指导应该要趁早落实,最好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的时候就开始实行。
第二反思古诗文教学。
初中古诗文默写题目,分值近年来有所提高,而且目前的考察基本上是理解性默写。书中测试结果表现出一道综合性新型背诵积累题目,得分率仅为14.8%,比较反常。我们的学生平时在这一本该是送分题的题目面前,也是频频失分,这有学生背诵不踏实,不重理解的原因,也有我们语文老师教学失误的原因。
书中以《论语》阅读为例的探究课,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孔子为什么最欣赏颜回”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优秀诗文及经典名著的积累,不仅仅是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及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