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尤其当你决定向一个人学习,他的书就更应该反复读,变换角度的读。直读到他的风神自然呈现在你的眼前。
《咏雪》一课中余老师一开始由“东山再起”一词引出了对课文主人公的介绍。一个“东山再起”,估计很多老师都并不清楚它的典故来源,关于“追书之词”的解释,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内心的诸多疑惑,而且这样的一个解析,学生一掌握,当以后再遇到类似称呼写法时,自然就明了了,不必再作解释,这自然也是一种素养的养成,而这两点小小的解析,教师若不查阅丰富的资料,不进行充分的构思,又怎么能如此巧妙自然的呈现呢?两个知识的补充积累,体现的是老师文学积淀的丰厚。
余老师的文学积淀,有何止是体现在这几个词语解释当中呢?他的课处处都有知识的积淀。在解释“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的时候,因为“因”是趁着的意思,所以余老师又补充了“因势利导”,“因循守旧”两个成语,这里的词语补充知识积累,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知识讲座。
余老师的课,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即便是一处小小的细节也体现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问学生,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有一个人是谁?什么日子里?做了什么事?学生通过回答,很好的掌握了这句话的停顿断句,同时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余老师的课启迪我:任何文章的赏析一定要上升到对课文美点的赏析。学生赏析和发现的角度、着眼点有限,就需要老师向学生补充讲析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这样训练时间长了,学生的能力就养成了。
余老师的课,越研究越有味道。听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展示课。
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培训,接触了许多新颖的,生动的,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在听过了余老师的课后,才真正地想明白了:扎扎实实的研究教材,研究每节课的讲法才是一个老师应该固守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