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育德养】金杯准则

金杯准则:历史和演进
其实,「金杯准则」并非二十一世纪发明,而是越陈越香的萃取理论,经过近半世纪的冷落与多次修正,直到因缘际会的2008年,巧遇手机大小的「神奇萃取分析器」,也就是咖啡浓度检测仪问世,而咸鱼大翻身,甚至「金杯准则」尘封数十载的武功秘籍——「滤泡咖啡品管表」也因此大红大紫,称为欧美精品咖啡「第三波」职人努力研习的萃取理论。
美国国家咖啡协会于1952年聘请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厄内斯特·厄尔·洛克哈特设立咖啡泡煮学会负责滤泡式咖啡的科学研究、推广与出版工作,并协助中南美咖啡产国,对美国行销咖啡。
洛克哈特博士领导的团队,详细分析咖啡豆结构与成分,发现咖啡熟豆能被萃取出来的水溶性滋味物,只占熟豆重量的28%~30%,其余的70%属于无法溶解的纤维质,也就是说可萃出的咖啡滋味物,最多只占熟豆重量的30%。
另外洛克哈特博士的研究还发现,在新鲜咖啡前提下,萃出率(Extraction Yield)与总固体溶解量(Total DissolvedSolids,简称TDS或浓度)是决定一杯咖啡是否美味的两大关键。萃出率与浓度后来成为「金杯准则」的左右「护法」。
洛克哈特博士是世界第一位将咖啡抽象的风味,赋予量化数据的科学家。萃出率是指从咖啡粉萃取出可溶滋味物的重量与所耗用咖啡粉重量的百分比值;而浓度(TDS)也是以百分比呈现,指咖啡液可溶滋味物重量与咖啡液毫升量的百分比值,公式如下:
ღ 萃出率(%)=萃出滋味物重(公克)÷咖啡粉重量(公克)
⇒萃出率代表咖啡酸甜苦咸滋味「质」的优劣。萃取过度,即萃出率超出22%,易有库咸味与咬喉感;但是萃取不足,即萃出率低于18%,易有呆板的尖酸味与青涩感。
ღ 浓度(%)=萃出滋味物重(公克)÷咖啡液容量(毫升)
⇒浓度代表咖啡酸甜苦咸滋味「量」的强度,过犹不及。滤泡式咖啡的浓度低于1.15%,即11500ppm,滋味太稀,水味太重;浓度超出1.55%,即15500ppm,一般人会觉得滋味太重难入口。
处女版「金杯准则」
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美国消费者偏好的咖啡萃出率区间为17.5%~21.2%,浓度区间为1.04%~1.39%。
受测民众试饮后,认为咖啡粉被萃出的滋味重量与咖啡粉重量的百分比值在17.5%~21.2%区间,所呈现的酸甜苦咸滋味、口感与香气最平衡好喝.
受测民众同时认为,萃出滋味重量与黑咖啡液毫升的比值,如果低于1.04%会觉得浓度太低,平淡无味,高于1.39%会觉得浓度太超过而碍口。
修正版「金杯准则」
经过慎密辩证以及专家杯测后,又将处女版「金杯准则」的萃出率上修到18~22%,浓度区间调整为1.15~1.35%。直到今天,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仍采用此一修正版本,即咖啡最佳萃出率区间为18%~22%,最佳浓度区间为1.15%~1.35%,后来也称为挪威和英国「金杯准则」的学习蓝本。
金杯准则 ——萃出率精义:决定味谱优劣
了解「金杯准则」的历史与演进后,可以进一步搜索「金杯准则」左右护法「萃出率」与「浓度」,两者如何影响咖啡的味谱与浓淡,而咖啡迷该如何运用到冲泡实务。
更重要的是「金杯准则」的武功秘籍「滤泡咖啡品管表」,此表乃根据各种泡煮比例对应到不同的萃出率与浓度编制而成,并可细分为九大味谱区间,以利分析滤泡咖啡醇厚、淡雅与咬喉…等风味,很值得玩家细究。接下来几篇我们将为大家一一讲解。
揭开咖啡味谱优劣强弱的秘密
咖啡粉磨太细或太粗,水温太高或太低,萃取时间太长或太短,泡煮比例的不同,均会牵动咖啡粉的催促率以及溶入咖啡液的滋味物多寡,进而影响味谱与浓淡。科学家发现,萃出率与浓度必须在一定的区间内,咖啡才会顺口好喝,据此制定出量化数据,来诠释咖啡抽象的风味。
萃出率精义:决定味谱的优劣
洛克哈特博士的研究显示,咖啡熟豆有70%是不溶于水的纤维质,可溶性滋味物仅占熟豆重量的30%,据欧美民众试喝结果,咖啡粉的萃出率在18%~22%,所泡出的咖啡最美味,也就是所谓的「黄金萃出率区间」。
冲泡咖啡时,萃出的滋味物,过犹不及,如果硬把占豆重30%的可溶滋味物悉数萃取出来,肯定萃取过度,会有不顺口的苦酸咸涩与咬喉感;若只萃出18%以下的可溶滋味物,则为萃取不足,易有不活泼的死酸和半生不熟的壳物味与青涩,让味蕾不舒服。
因此,萃出率太高或太低,表示冲泡咖啡所萃取的滋味物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咖啡的美味度。
萃取不足的味谱:死酸、壳物味与青涩
根据研究发现,就咖啡萃取而言,风味分子被热水溶解的速度,常因分子量大小与极性高低而有不同。基本上,质量愈低且极性愈大的滋味物,溶解速度愈快,反之,质量愈大且极性愈低的滋味物溶解愈慢。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趣,浅中焙凸显「酵素作用」的花草水果酸香物以及梅纳反应初期的壳物、坚果和吐司味的分子量较低且极性较大,会优先被热水萃出,因此萃出率若低于18%,即萃取不足,只会溶解出质量较低且极性较高的风味物,而凸显不活泼的死酸味、壳物味与青涩感。因为中分子量滋味物来不及溶出,而产生很不平衡的风味。
完美萃取的味谱:香醇甜美,百味平衡
但萃出率如果拉高到18%~22%的黄金区间,中分子量且极性适中的风味分子,也就是梅纳反应中期以及焦糖化衍生的甜美芳香物,会紧接着低分子量的酸味和壳物味被萃取出来,巧妙中和了萃取不足的死酸与青涩感,而扭转极不均衡的味谱。
萃取不足与完美萃取的味谱差异,在冲泡实务上,屡见不鲜。譬如以中小火泡一壶中焙的赛风,萃取不到40秒即下壶,喝来亦有不舒服的死酸、半生不熟的壳味与些许的青涩,欠缺活力。再煮一壶,萃取时间延长到50~60秒,味谱大为改进,死酸升华为有动感的「酸甜震」,但壳味与青涩感消失了,味谱的厚度大为提高,凸显百味和谐之美。因为中分子量的甜美滋味物被萃取出来,中和了萃取不足的尖酸味谱。
http://mmbiz.qpic.cn/mmbiz/RqKCfTyNGs1T3sXcfAJUz8CBVHz5zXIibXp2PMTdAfJkPahtUmsGFUrhQFQ0qlbj22s3icmwWpbfy0G2j0sgLHeg/0?wx_fmt=jpeg萃取过度的味谱:苦酸咸涩又咬喉
萃出率一旦拉高到22%以上,不易溶解的苦涩咬喉物,也就是高分子量且极性低的酚类化合物和碳化物,就会被榨取出来,味谱再度失衡碍口。不过高分子量的风味屋只要不过量,并非一无是处,若萃出率能控制在22%以内,只会溶出少量树脂、甘苦与焦香成分,有助于味谱的平衡。
以下是咖啡不同极性与分子量的风味族群:
-
低分子量且极性高滋味物与香气:挥发性与水溶性最高
-
中分子量且极性适中的滋味物与香气:挥发性与水溶性次高
-
高分子量且极性低的滋味物与香气:挥发性与水溶性最低
进入中深焙至深焙,最常出现这类高分子量的味谱,但有经验的烘焙师却有能耐降低深焙豆的焦苦。基本上,高分子量且极性低的咖啡风味物最不易溶解,会在冲泡的最末端或过度萃取时出现。
不论浅焙、中焙或深焙,均还有低分子量、中分量与高分子量的化合物,但浅焙的芳香物以低分子量较多,中焙以中分子量居多,深焙则以高分子量最多。
影响萃出率的主要原因
冲泡水温、萃取时间、搅拌力道和烘焙度,会与萃出率成正比。但咖啡粉量、磨粉粗细却与萃出率成反比。换言之,水温愈高、冲泡愈久、搅拌愈用力或烘焙度愈深,愈易拉高萃出率,也就是更容易造成萃取过度。但咖啡粉愈多,研磨度愈粗,愈不易萃取,容易造成萃取不足。
烘焙度是变因
值得留意的是,「金杯准则」是以浅中焙咖啡做为滤泡咖啡的取样标准,烘焙度在一爆结束至接近二爆,即Agtron/SCAA烘焙色盘#65~#55。
金杯准则 ——浓度精义
浓度精义:决定味谱强弱
即使命中18%~22%「黄金萃出率区间」,但这只是完成「金杯准则」的双重要件之一,还必须命中浓度的可口区间,才符合「金杯准则」的要义。
从咖啡粉萃出的标准质量滋味物,必须有适当的水量混合稀释,才能泡出浓淡适口的美味咖啡。如果稀释的水量太少,造成滋味太强,反而碍口,如果稀释的水量太多,使得滋味太薄弱,低于味蕾细胞的感官门槛,就会觉得水感太重,失去品啜咖啡乐趣。
浓度是指溶入杯中滋味物的重量,与咖啡液毫升量的比值,以百分比呈现。因此耗用的水量愈多,咖啡液的滋味强度愈弱,即浓度愈低。反之,稀释的水量愈少,咖啡液滋味强度愈高,即浓度愈高。虽然滤泡咖啡的浓淡难有普世标准,但仍有一定的区间值可供参考,欧美滤泡咖啡浓度的最大公约数,显然就落在1.15%~1.55%(11500ppm~15500ppm)。
内力深厚的浓度
如何解读1.15%~1.55%的浓度?这表示一杯黑咖啡中,98.45%~98.85%是水分,而溶入杯中令人愉悦的咖啡成分仅占1.15%~1.55%。
如以一杯200颗黑咖啡为例,杯中的咖啡成分约重2.3~3.1公克,水的重量高达196.9~197.7公克。想看看喝下一杯约200克咖啡,令人喊爽的咖啡成分只有2.3~3.1公克,区区的3公克精华,竟然可造成200克咖啡液高达11500ppm至15500ppm的「夹杂度」,咖啡神奇的力量能不令人折服吗?
咖啡的催促率与浓度
虽然「金杯准则」是以滤泡咖啡为主,但18%~22%的「黄金萃出率区间」,基本上亦适用浓缩咖啡。根据实际经验也发觉精制烘焙的浅中焙浓缩咖啡豆经得起21%~22%较高的萃出率,仍极为甜美憨厚,但深焙的浓缩咖啡豆,萃出率如果超出20%,就易出现苦酸咸涩的咬喉口感。
浓缩咖啡浓几许?
相信浓缩咖啡迷更感兴趣的是Espresso到底有多浓,有可供参考的数值吗?近年欧美精品咖啡「第三波」的好事者做了若干检测:
如以萃取量稍多,约30毫升~45毫升的「美式Espresso」而言,浓度约在5%~12%(50000ppm~120000ppm)之间;如以萃取量更少,约15毫升的意大利超浓Espresso,也就是Ristretto,浓度约在12%~18%(120000ppm~180000ppm)区间,这比「金杯准则」滤泡式咖啡的浓度1.15%~1.55%,高出十倍以上,果然破表了。
Espresso浓度检测器出炉
09年ExtractMoJo又推出浓缩咖啡版的浓度检测器,外观与旅澳咖啡检测仪相同,亦有滤泡与浓缩咖啡双拥版的检测器,但检测Espresso的浓度区间更宽广,在0%~20%(0ppm~200000ppm)之间,比滤泡式咖啡的检测区间0%~9%(0ppm~90000ppm)高出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