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表(一)》教学案例分析
(2014-11-01 20:04:08)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学案例 |
《里程表(一)》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说明: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本节内容侧重让学生学习火车里程表中相关的加与减的实际问题。有三个重点:一是会读图,能理解各个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二是用实物图和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三是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
主题:
教学流程:
1.导入部分,同学们你们做过火车吗?你们留意过火车里程表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里程表)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学习里程表的好奇心,为后续认识里程表做好准备。
2.认识里程表,老师先出示实物投影火车里程表的图与表让学生先看看从北京到西安的途中都经过哪些城市?连接每站的线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学生通过生活的经验可以知道两站之间的路程不一样,所以画在图上就有长有短。然后老师继续发问,那么具体两站之间的路程是多少,我们从这个路线图中能看出来吗?进而引出记录各站里程数的表格。接下来我让学生找找146千米在路线图上是哪一段的里程?277表示的保定到石家庄之间的里程吗?让学生初步体会里程表中数据的实际意义,最后让学生像这样找出表格中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以发现这些数据的起点都是北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里程表。引导学生认识里程表中数据的实际意义,为后续学习画图做准备。
3.问题探究,师先提出问题那要是从保定出发呢,从保定到石家庄怎样知道这一段里程是多少千米呢?然后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标出要求的是哪一段,再标出求这一段里程所需要的信息。接着投影展示学生作品,比较不同画图方法的优劣。下面再让学生体验如何用线段图表示要求的问题和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在组织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一边示范画直观图,一边引领学生思考画直观图的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算一算,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如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4.巩固练习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站,计算出有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也为总结起点都是一样的里程表,如何计算任意两站之间的里程做好准备。
(2)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画一画,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借助画图进一步理解起点相同的任意两站之间的里程怎样计算。
(3)游戏:自己写一个算式,让同桌猜猜你计算的是哪段的里程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应用知识,深入理解。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里程表,它的用途很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认识其它的里程表。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留悬念作结。
分析:
优势:
1.
2.本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课程伊始就唤起学生对里程表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认识里程表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去标出每个数据所表示的路程,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个里程表中的数据的起点都是一样。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画图,同伴交流,对于不同的作品,予以点评,优化。在练习的环节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站之间的里程去计算,这样开放式的习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计算的主动性。后面老师设计的游戏环节,有利于学生在玩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并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不足: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