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历史文化丰富 古建文物众多
(2013-12-18 10:20:55)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吉安历史文化旅游 |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历史文化丰富 古建文物众多
泰和县,位于吉安市东南部,古称西昌,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地产嘉禾”、“人文荟萃”,境内有自然景区20余处、古文化遗址10余处和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历史名人墓7座等古建筑,包括战国金山岭遗址、始建于南唐的槎滩陂、始建于宋代的科甲第、清代贞节坊、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三十都秋收暴动大会旧址、马家洲集中营、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和江西历史文化名村爵誉村、蜀江村,素有“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
澄江镇是县城所在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
庐陵文化发源地——白口城遗址,北临赣江,分内城和外城,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古城轮廓清楚,内外城分明,护城河明晰,犹见当年气势。它是江西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堆积最厚的一座汉晋时期的城址。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快阁,坐落在泰和中学内,因宋代大诗人黄庭坚任县令期间作《登快阁》诗而闻名遐迩,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知县沈遵更名快阁。快阁曾引得陆游、文天祥、杨万里、刘鹗、王直、罗钦顺、高咏等历史名人登眺吟诗。现在快阁占地约1225平方米,通高约24米,砖木结构,共三层,高台回廊,大红石柱,青瓦重檐,瓷鸥盖顶。阁厅正面墙上嵌有黄庭坚像及黄庭坚自题像赞。阁下的倍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构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盟鸥”。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又名迎仙桥,位于快阁东面“望仙门”下。据传晋代王子瑶、唐代匡智叔侄在东面王山成仙,站在桥上可望见此山而得名。桥东西向,横跨护城河,为隋唐至清代东达吉州、西至龙泉(遂川)的必经桥。桥单孔单拱,粉红石并列错缝砌成,长8.30米,宽3.33米,高3米,桥面铺青条石。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士奇墓。杨士奇(1366—1444年),名寓,字以行,谥文贞,澄江镇人,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他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执掌大权40年之久。该墓在杏岭村北山坡上,始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背倚青山,前临方塘,四周山花飘香,青松吐翠,风景秀美。墓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有短墙环护。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被选入《中国名胜词典》。
陈循墓。陈循(1385—1462年),字德遵,号芳洲,泰和县第一位状元,深受明成祖器重,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遗著有《芳洲集》、《东行百咏集句》等。该墓为合葬墓,高2米,整排一字形,横面11米,坟后立有望碑,墓前有御祭文碑。200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头山塔,俗名苟子脑塔,明代“西昌八景”之一,位于横田村龙头山上,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九级八面,塔基周长24米,高约34.5米,呈锥形,塔中空,墙厚2.87米,内径4.26米。第一层朝南偏东开有券门,二至九层各面开有数量不等的券门、神龛和菱形窗,墙心有夹道,循级盘旋可登塔顶,现楼板已毁。
县委县苏旧址,位于城北的天主堂。1930年7月24日,红军和游击队攻下泰和县城。25日,县委、县苏机关由农村迁入北门天主堂办公。旧址教堂形式,面积约1500平方米。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和县革命烈士纪念广场,分为两层,内设悼念厅、陈列室、接待室、放像室、档案室等,由纪念广场、纪念标识及将军雕像群等组成,集纪念、教育和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
浙江大学西迁校址。1938年2月,国立浙江大学迁至泰和,临时校址就选在上田村。村中大原书院成了浙大的校本部,趣园和遐观楼则成了浙大的图书馆和教室。萧氏庄园和萧氏祠堂分别是学校领导办公和大礼堂所在地。
国立中正大学校址。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中至正”。健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