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唢呐“公婆吹”

标签:
文化旅游 |
分类: 赣州历史文化旅游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唢呐“公婆吹”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赣江支流贡水的中游,西北为于山山脉,东北为武夷山余脉,南为九连山支脉,四周群山环抱,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于都是革命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同时也是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
于都唢呐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饱蘸浓郁的乡情。根据当地习俗,婚丧寿庆、佳节喜事,百姓家里都要请几个唢呐乐手来热闹欢庆一番。不仅如此,于都唢呐还频频参加各种重大的庆典、比赛、演出,并屡获佳绩。因而,早在1992年,于都县就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的称号。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唢呐乐手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其中“公婆吹”则主要分布在于都县的宽田乡、禾丰镇、靖石乡、盘古山镇等地,又以宽田乡最具代表性。于都唢呐“公婆吹”还辐射到了邻近的瑞金、会昌、石城等县市。
于都唢呐中的“公婆吹”,又名大小闹。它有别于传统唢呐齐奏、重奏的吹奏技法,采用两种型号各异的唢呐同时演奏。“公”唢呐音色低沉浑厚,“婆”唢呐高亢嘹亮,配以扁鼓、小钹、马锣,吹奏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两种唢呐风格独特的吹奏交替进行,相互辉映,妙趣横生,曲调激昂优美,旋律婉转粗犷,低音浑厚雄壮,表现力强,能渲染出各种不同的气氛,是不可多得的助兴吹奏。于都唢呐还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和特色。它曲牌众多,据调查老曲牌就有200余曲。“公婆吹”经典曲目有《斑鸠调》、《公婆吹》、《拜将台》等。
历史源流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据县志载:“明太祖二十六年(1394年)颁大成乐器于天下,各州、县如式制造”。于都崇圣祠祭祀的“部颁乐器”有大鼓、楹鼓、琴、瑟、笙、龙笛、凤箫、埙、排箫等,共28项315件。其中,“龙笛”便是唢呐,又名“木笛”、“海笛”,或称喇叭。唢呐早期又称“平调吹打”,因其杆长二尺而具有间域窄、表现力差、吹起来很费力等缺点,后来将杆长改为七寸。
据推测,唢呐在民间的流传,远比明朝廷颁布“乐器于天下”早。据载,唢呐约在西晋时期(265-420年)便由波斯、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西晋末年“永嘉大乱”,大批衣冠士族、王公官宦南迁,形成赣南“客家”,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将唢呐带入了赣南。唢呐手将当地的采茶调、采莲曲、民歌等融进了唢呐曲中,在近200多首唢呐曲牌中,“公婆吹”显示出其独特的风韵,尤其是唢呐的“婆吹”即中低调,为唢呐演奏中所罕见。“公婆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几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基本内容
(一)乐器及乐班
1、乐器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乐器主要为“公”、“婆”两支唢呐。唢呐由串子(木制)、喇叭口(铜制)、天心(铜制)、哨片(民间艺人用一种专门制作哨片的芦草制作)、铜皮子(铜制或用蛙壳制成)等组成。“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型,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艺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进行吹打。其主要曲调有《四季调》、《反合调》、《尺子调》、《五尺调》、《乾调》、《中调》、《高调》、《满身调》、《赵山坡》、《鹧鸪梅》、《大龙对》、《七五三二一》等。
http://s4/mw690/003CBQZQgy6E46zI8mva3&690
2、乐班
于都较著名的乐班主要有:
(1)宽田刘自福班 该班“公婆吹”主要曲牌有乾调、反合调、中调、高调、满升调。此班吹奏的“公婆吹”最原始地道,他们用特制的唢呐演奏。“公吹”激越高昂,揪人心肝;“婆吹”如泣如诉,呜咽苍凉,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禾丰邱奇标班 该班主要曲牌有全调,细分为:赵山坡、鹧鸪梅、大龙对、七五三二一等。整个曲调节奏热烈欢快、生活气息很浓,尤其是仿飞禽走兽的声音,惟妙惟俏。打击乐也很有特色,大鼓采用特殊技巧,与唢呐和其它乐器一道营造出山区特有的风情。该班的乐师曾繁禄(已故),将颤音、倚音、滑音、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运用自如,能通过模仿各种鸟叫声丰富乐曲的演奏。鼓手邱奇标表现力极其丰富,能在一个鼓上用手打脚踩不同方位奏出高低效果。
(3)靖石刘福长班 该班主要曲牌有四季调、反合调、尺子调、五尺调,演奏起来,活泼流畅。特别是反合调,一高一低的呼应,具有强烈的撞击力。打击乐略显呆板。乐师刘福长可用鼻子吹奏,并同时演奏两支唢呐。
(二)基本特征
经过一代代艺人发展传承,“公婆吹”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2、音域宽广,定音合理。“公婆吹”为纯五度定音(筒音),如公吹5、婆吹1、公吹6、婆吹2,高低音独奏、轮奏、合奏,通过正、反、斜、合凑产生出来的旋律及和声,效果独特、罕见。如宽田班公婆吹曲牌《中调》第12—18小节:
3、演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响协调”,表现力丰富。演奏乐曲能承上启下。
如将工尺谱演变成简谱:工=6、合=1、四=2、乙=3、尺=5、上=4、五=7,而后再结合工尺谱(唢呐曲)曲牌演奏。如《大小闹》:
乙四合四乙、合四乙尺乙、合四合四合工尺、二六工乙尺、尺乙尺工六、工六工尺乙。
时而欢愉轻快,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时而悲调深沉哀怨、如泣如诉。讲究高低分明,齐奏时八度音程相距演奏,非常厚实,轮奏时音域拉开二到三个八度。讲究音乐效果和气派,配以扁鼓,有时用堂鼓、小锣、小钹、大钹、马锣或大锣,用以调节节奏、效果和气氛。
4、器乐配备、吹打齐全。一般公婆吹配备二吹、一鼓、一小锣、一小钹、一大钹、一大锣,根据场面的需要配备也在变化,如禾丰班做大香火(即做道场)有时要18人,即:二鼓(大小)、二钹、 二锣、二小锣、二人站中台、二人办字章,二人念经文。
5、吹奏形式自由,可坐、可立、可行。一般室内坐、室外站、赶路边吹边行,有时迎亲行程几十里、翻山越岭、过河过桥,公婆两吹轮吹不停,直到目的地。
6、吹曲牌众多。共有280多首,最常用的有乾调、中调、高调、反合调、满升调、四季调、反合调、尺子调、五尺调、赵山坡、鹧鸪梅、大龙队、七五三二一等。
http://s7/mw690/003CBQZQgy6E46CCfz026&690
http://s5/mw690/003CBQZQgy6E46CObBO64&690
http://s10/mw690/003CBQZQgy6E46CYsZP29&690
传承谱系与现状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历史传承谱系已很难追溯清晰,仅能依据现存乐班了解乐师的传承情况。
1、宽田乡圩背村刘自福班
班内分工 |
姓名 |
年龄 |
村籍 |
师承 |
班主 |
刘自福 |
69岁 |
圩背村 |
师从刘升蔚 |
公吹 |
曾东长 |
39岁 |
圩上组 |
师从刘自福 |
婆吹 |
刘有生 |
42岁 |
圩背村 |
师从刘自福 |
击鼓 |
刘自福 |
69岁 |
圩背村 |
师从刘自福 |
小锣 |
刘称生 |
38岁 |
圩背村 |
师从刘自福 |
小钹 |
叶北京 |
35岁 |
圩背村 |
师从刘自福 |
2、靖石班:
班内分工 |
姓名 |
年龄 |
村籍 |
师承 |
班主、公吹 |
刘福长 |
41岁 |
靖东村 |
师从廖传新 |
婆吹 |
刘振云 |
41岁 |
靖东村 |
师从廖传新 |
小鼓 |
郭祥和 |
63岁 |
渔翁村 |
师从郭师傅 |
大钹 |
黄创金 |
66岁 |
靖石村 |
师从刘福长 |
小钹 |
刘北石 |
52岁 |
靖东村 |
师从刘福长 |
小锣 |
余观煌 |
54岁 |
靖东村 |
师从刘福长 |
铜锣 |
刘振汉 |
69岁 |
靖东村 |
师从刘福长 |
3、禾丰班:
班内分工 |
姓名 |
年龄 |
村籍 |
师承 |
班主、大鼓 |
邱奇标 |
32岁 |
东光村 |
师从刘三观生 |
公吹 |
曾繁禄(已故) |
52岁 |
禾丰村 |
师从刘金瑞 |
婆吹 |
曾斋发 |
55岁 |
华堂村 |
师从曾灯长 |
小鼓 |
刘历福 |
32岁 |
营前村 |
师从刘子鑫 |
大锣 |
刘恭发 |
42岁 |
大龙村 |
师从尹流备 |
小锣 |
肖汉春 |
45岁 |
黄泥村 |
师从肖起荣 |
小钹 |
华财生 |
42岁 |
金盆村 |
师从华水长 |
大钹 |
谢勋文 |
36岁 |
陂角村 |
师从赖双喜 |
上述各班班主都是“公婆吹”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目前,于都县能吹唢呐的艺人有近两千,但不少艺人用普通唢呐吹奏“公婆吹”,没有了原始“公婆吹”的震憾力与感染力。真正能吹“公婆吹”的艺人仅数十人,这一艺术形式濒临异化失传的危机。为此,当地政府在禾丰、靖石、宽田、葛坳、罗坳等十多个乡镇都设立了唢呐文化村,多次组织唢呐乐手参加各种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