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得胜鼓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宜春历史文化旅游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得胜鼓
万载县位于江西西北边陲、武功山以北、锦江上游,东至上高县,南接袁州区,西北连铜鼓县,东北与宜丰县接壤,西与湖南省浏阳市毗邻。万载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森林资源丰富。万载有着1700多年的建县史,悠久的历史孕育着傩舞、傩戏、民间吹打乐、花灯、花灯戏等灿烂文化,民间音乐《得胜鼓》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从北宋初流传至今的万载《得胜鼓》,取材于唐朝775年“安史之乱”。因用唢呐、锣鼓以吹打乐的形式来表现古代将士鏖战获胜的场景,故取名《得胜鼓》。《得胜鼓》主要有将士出征、交战、凯旋、庆功等故事情节,有“请战”、“四将”、“二将”、“皇帝登台”、“游兵”、“下战”、“进城”、“登台退位”、“大小圆台”九个情景。
http://s1/mw690/003CBQZQgy6E3BEwCbu00&690
《得胜鼓》是民间唢呐曲牌与民间锣鼓有机结合的代表作,在节拍、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速度上变化幅度大。唢呐与锣鼓同步结合,小打行云流水、欢快流畅;大打气势磅礴、庄重热烈。唢呐特殊的演奏技巧——单指抖音摹仿战马嘶叫,形象逼真。禁鼓、战鼓重击,铿锵有力,场面非常壮观。在民众生活中,娶亲嫁女、生日祝寿、华厦落成、欢庆佳节等喜庆场合,都要请民间艺人来演奏《得胜鼓》,以增添欢快热烈和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
http://s1/mw690/003CBQZQgy6E3BGibcs60&690
《得胜鼓》对万载的打击乐、管弦乐和古老剧种万载花灯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万载花灯戏音乐中仍然保留着《得胜鼓》中原态唢呐曲牌《大开门》、《得胜令》和原生态锣鼓经《三阴三阳》、《上架子》等常用曲牌。
通过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得胜鼓》已入选《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西卷》。1993年在宜春地区“特色文化”展演中,《得胜鼓》荣获编排奖和演奏奖。2002年,《得胜鼓》参加江西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艺术节,荣获二等奖,并得到省内外专家一致赞赏。200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华文明行”栏目对万载《得胜鼓》作了专题宣传报道。
http://s9/mw690/003CBQZQgy6E3BI0Vdu08&690
《得胜鼓》乐队原有50多个,主要分布在潭埠镇、株潭镇、黄茅镇、岭东乡、高城乡一带和邻省邻县的部分乡镇。由于时代的变迁,《得胜鼓》演奏队伍逐渐衰减,出现演奏人员青黄不接、一些传统唢呐曲牌和锣鼓经逐步失传的趋势。如今,真正能完整演奏的仅剩潭埠镇潭埠村乐队。面对濒危状况,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历史源流
万载民间器乐演奏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1965年在万载株潭镇长和村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可知,早在2000多年前,万载就有器乐演奏活动。
据得胜鼓传人张芳翼(客籍)老先生介绍:从北宋初流传至今的万载民间器乐曲《得胜鼓》,取材于唐朝故事。775年安禄山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叛乱。安禄山在洛阳登上皇帝宝座不久,攻打潼关时与唐将哥舒翰交战。哥舒翰兵败,唐明皇李隆基出逃四川。
《得胜鼓》演奏活动具体始于何时,现已无法确证。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万载的客家人多从广东、福建、赣南等地迁入。九修《万载县志》记载:赣南地区21个姓氏于明清时期迁至万载的51个村落,繁衍成族。张芳翼介绍:他出身唢呐世家,他的祖父张甘妹、父亲张端牙既是出色的唢呐手,又是多才多艺的鼓手;他们世代居住在潭埠山村,世代以吹唢呐谋生;在漫长的唢呐演奏和打击乐演奏活动中,他的前辈将早期客家吹打乐与当地民间吹打乐融合,借鉴戏曲的唢呐曲牌和锣鼓经,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演奏风格的民间器乐曲《得胜鼓》。
基本内容
(一)表演
全曲由“请战”、“四将”、“二将”、“皇帝登台”、“游兵”、“下战”、“进城”、“登台退位”、“大小圆台”九个故事情节构成九个乐段。乐曲的引子先擂禁鼓三通,长筒号、腰锣齐鸣。唢呐依次演奏《牌面》(出兵牌)、《大开门》、《急三枪》、《长牌》、《进城牌》、《得胜令》。锣鼓依次演奏《长换》、《短换》、《急急风》、《上架子》、《三阴三阳》等曲牌和下战锣鼓乐段。唢呐运用独特的单指抖音技巧,摹仿战马嘶叫,十分逼真。锣鼓运用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的大幅度变化,表现将士请战、四将二将点兵、皇帝登台下令、将士出征游兵、两军对峙下战、交战得胜进城、皇帝退位与将士共贺胜利、最后大小圆台等壮观场景。
(二)乐器
主要乐器有大禁鼓、大腰锣、战鼓、花鼓、云鼓、班鼓或梆子(俗称箸子)、正副钹、大锣、小锣、云锣、大钹、唢呐(上、下手)、长筒号等。
http://s15/mw690/003CBQZQgy6E3BNhVYa1e&690
(三)乐队
《得胜鼓》传统乐队编制由6-10人组成,大体分工如下:司鼓2人(1人演奏禁鼓、战鼓,1人演奏花鼓、云鼓、梆子)、大锣1人(演奏大锣、腰锣)、正副钹兼大钹2人、小锣兼云锣1人、大小唢呐各1人并兼长筒号。
(四)谐音)
乐器名称 |
谐音 |
记号 |
打法 |
班鼓 (箸子) |
大 |
大 |
单楗重击。 |
八 |
八 |
双楗同时重击或左手单楗重击 |
|
嘟 |
嘟 |
双楗滚击 |
|
禁鼓、战鼓 (花鼓) |
冬 |
冬 |
单楗重击 |
崩 |
崩 |
双楗轻击 |
|
龙 |
龙 |
单楗轻击 |
|
龙冬 |
龙冬 |
双楗前后轻重击 |
|
云鼓 |
冻 |
冻 |
单楗重击 |
大锣 |
仓 |
仓 |
大锣、钹、小锣同时重击 |
顷 |
顷 |
大锣、钹、小锣同时轻击 |
|
腰锣 |
匡 |
匡 |
腰锣、大锣单击放长音 |
钹 湘钞 |
才 |
才 |
钹与小锣同击 |
来 |
来 |
钹与小锣同击 |
|
七 |
七 |
钹单击 |
|
小锣 |
台 |
台 |
小锣单击 |
云锣 |
当 |
当 |
云锣单击 |
休止 |
乙 |
乙 |
休止 |
乙 |
乙 |
休止 |
(五)基本特点
万载《得胜鼓》独特的唢呐曲牌和丰富的锣鼓经,以及历代演奏者娴熟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如下主要特点。
1、唢呐曲牌的节拍和节奏。节拍由散拍、2/4、3/4、1/4拍构成,后半拍起奏和切分音节奏的运用,使旋律更具动感。
2、旋律。七度音下跳,使旋律具有律动感,气势磅礴庄重。围绕调式主音向上向下呈波浪形回旋,欢快热烈、流畅委婉,犹如行云流水。穿插句的重复,使旋律得以强调。
3、调式的交替。唢呐曲牌有宫、商、角、羽。调式的交替主要是在同宫系统进行,使旋律更具新鲜感。
4、锣鼓与唢呐同步演奏。锣鼓的小打与唢呐旋律同步演奏,小打即用铛锣单钹,一强一弱击奏。锣鼓的大打与唢呐旋律同步演奏,大打即用禁鼓、战鼓、大钹、腰锣、大锣等,禁鼓、战鼓重击,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热闹非凡。
5、唢呐演奏的特殊技巧。运用单指抖音来摹仿战马嘶叫,形象逼真。
6、基本程序。散板引子—慢板—中板—快板—散板收。每个唢呐曲牌演奏完后用锣鼓衔接,段落结构完整。
7、传统乐队座位排列。乐队一般由6-10人组成,各自乐器呈规则形摆放。中间摆放一张八仙桌,演奏人员呈八字形排列桌两侧,唢呐座在桌上方,左侧禁鼓、战鼓、花鼓、云鼓、班鼓、长筒号、大锣、腰锣,右侧大钹、正副钹、小锣、云锣、长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