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覃怀记忆
覃怀记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0
  • 关注人气: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家岩碑刻中的竹林七贤

(2014-02-28 16:59:50)
标签:

文化

百家岩碑刻中的竹林七贤

程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所,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百家岩碑刻涉及的与竹林七贤相关的遗物或遗迹来看,主要集中于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孙登啸台、竹林、嵇康锻灶、王烈泉等遗址,与竹林七贤有一定关联的汉献帝避暑台、明月泉、七贤乡等也屡屡出现。这些遗址不仅为文献所记载,也反映在百家岩的历代碑刻文字之中。而且,有些碑刻内容无论是地方文献还是其它文献从未著录过,又为竹林七贤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关键词:百家岩、竹林七贤、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竹林、嵇康锻灶、

 

引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寓居“河内之山阳”,自古没有异议。众多文献悉数记载百家岩有嵇山、刘伶醒酒台、孙登长啸台、阮氏竹林、嵇康淬剑池、嵇康锻灶处等遗迹,从而证明了百家岩为竹林七贤主要寓居地之所在,已成学界共识。百家岩为竹林七贤提供寓居之所,而竹林七贤又使百家岩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并进而引起后世文士经久不息的向往以及成为士人精神寄托的家园。正是由于竹林七贤的寓居和游历,才使得百家岩声名鹊起,竹林七贤为百家岩增色,百家岩因竹林七贤而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自己的席位。地方文献如《怀庆府志》、《修武县志》记载了百家岩诸多的竹林七贤的遗迹,而且,百家岩历代的碑刻资料同样记载了竹林七贤及其遗址的存在,从而形成了竹林七贤寓居百家岩的实物证据。

为了收集竹林七贤寓居百家岩的实物依据,我们系统整理了百家岩现存的碑刻题名,即有宋开宝六年(973)《百家岩寺大殿西壁画净土功德记并序》、宋政和年间三方题名、元刘汝庞《栢岩寺》、明嘉靖四年(1525)《琴堂清暇》、明嘉靖六年(1527)《百岩寺重修佛殿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水陆大会完满序》、明万历十一年(1583)《重阳百家岩》、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邑侯杨公生祠记》、明靳成期《柏岩寺》、明魏崐溟《柏家岩二首》、明崇祯元年(1628)《起立观音善会》碑、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百岩寺公捐赡田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进香礼佛完满记》、《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崇明堂上瀛瀚和尚行实》、清《嵇山》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施养膳田功德题名碑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百家岩寺修葺两佛殿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百家岩孝女塔記》、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百家岩寺中佛殿记碑》以及清乾隆十二年(1747)《百家岩崇明寺》残碑,《百岩崇明堂上圆寂亲教恩师……》残碑(时间不明),《大清国河南卫辉府获嘉县各里甲不同……》残碑(时间不明),清道光年间《偕修武冯荻桥明府游百岩寺》碑碣,等等。根据百家岩现存碑刻,结合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所收录的业已遗失的碑刻资料,对涉及竹林七贤及其相关内容的碑刻进行综述,以期为学界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一、碑刻综述

(一)、唐代碑刻

(唐)杜鸿渐《重修百家岩寺碑》,现已不存,《全唐文》曾收录有碑文,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卷六)《祠祀志·寺观附》亦进行收录,为目前所知百家岩碑刻涉及竹林七贤的最早的碑刻。

杜鸿渐,唐濮阳(今濮阳市)人,字之选。进士及第,初为朔方节度判官,后授兵部郎中知书舍人事,转武部侍郎,又先后出任河西节度使、荆南节度使。入为尚书右丞、太常卿充礼仪使,封卫国公。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剑南东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归任门下侍郎,兼东都留守,充河南淮西南东道副元帅。大历四年(769),卒,年六十一岁,赠太尉,谥文宪。

杜鸿渐在《重修百家岩寺碑》中首先描述了百家岩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创建过程以及重修经过。碑文曰:

百家寺,宿迹在太行山南。我唐天子所主之邦尽中国;中国山岳以千数,太行为灵长。太行延袤且千里,有岩焉,肇自高齐,爰立兹寺。以其岩可容百家,故命之曰百家也。观夫画阁高悬,寒玉乱泻,势连重冥,居凌太虚;轶浮景以远耀,带流霞而飞动。信梵旅之宁处,又何必花为宫而琼为池乎?周人灭齐,初隆中废;隋氏践位,厥名乃复。然而乾纲不周,生人毕坠于水火;佛日未明,像法与时而销灭。物不可以终否。故天命既集于皇家,惟圣祖建元,嗣及我后;赫赫在上,以整乱略;天平海清,庶物遂成;敖游其中,则莫之夭阏已。虽陋夷蕞处,同慕缁锡;虐虏兽心,追崇塔庙。《诗》所谓“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恩不服”矣,况于迩者乎?前此者,禅师处忠身具律仪,言为训诲,万众蒙益,千里向风。故能磨崭岩、翦翳荟,摇木斯拔,巨石必转;储供外办,功费不赀。历数十年,以授于门人昙最。最公,则公之尚德也。敬求留事,懋迹先贤;行细一尘,誓深溟壑。由是特启宏宇,易置高廊;坼土树芳,贯石行水;动有方略,随其便安。终今以来,假有尺涂片瓦之功,盖无足云尔。记有之:凝冬不沍,永日清暑;盈虚应期,漱浣流恶;厨北灵泉,利用之极也;倾崖前表,飞涝远激;皎如晴霓,喷若风雷;寺西瀑布,威仪之观也;双峰插云,对壁争峻;仰攀霄汉,下冥烟雨;岩上天门,通元之阶也;一径横亘,纡余乍灭;静出猿鸣,视临河嵩;隐见眉睫,极远之路也。若夫奇檀修竹,嵇灶孙台,邓封遗堆,玉仙余水,昔人之休寄此地者,岂不宜哉?上座如航,寺主英俊、都维那善等,盖尝聚徒而言曰:“处寂默者,而何以了心?资言说者,亦以入义。非山林境胜,何以臻此内通?非文字旨远,何以宣乎外法?”会议刻石,来征予词。夫贤明之长,有博陵崔珪焉,其贰佐也;敦信之士,有崔伯岩、韦无择、崔臬焉;能成之俊,有赵璘焉。协无异谋,其敢牢让!铭之曰:岩岩太行,纵横千里,环厚地兮;寂寂梵宫,悬处百仞,乘颢气兮;豪光月满,照清三界,破昏类兮;石为可久,文亦播物,行佛事兮。天宝八载二月晦建。【1】(卷6《祠祀志·寺观附》)

碑文中的“禅师”即稠禅(480~560),北齐高僧。昌黎人,俗姓孙。博通经史,二十八岁投僧寔法师出家,先后参访道房、跋陀三藏、道明禅师,修习禅法。尝山行见两虎斗,以锡杖中解之而去。历住嵩岳寺、大冥山、石窟大寺。稠禅曾沿太行山构寺二十余所,其中有百家岩寺。北齐乾明元年(560)四月稠禅示寂。碑文中的“昙最”则为稠禅的弟子。百家岩有稠禅师庵:

稠禅师庵在寺西岩上。岩石缺处,构瓦室一间,猿猱亦愁攀陟。天门瀑布由庵右而下,如珠帘然。岩间多龙须草,叶细而长,随风荏苒,状如龙须,它山所无也。”【1】(卷3《舆地志(下)·古迹》)

唐杜鸿渐的《重修百家岩寺碑》提及“修竹、嵇灶、孙台”等与竹林七贤相关的事项,而且根据清道光《修武县志》百家岩寺“创自高齐稠禅师,寺西石碧上龛室犹存。至唐,寺僧处忠及徒昙最重修,杜鸿渐为之记,额云‘重修百家岩寺碑’”【1】(卷6《祠祀志·寺观附》)的记载推知唐时百家岩寺僧处忠及徒昙最的重修,乃百家岩寺的首次重修,杜鸿渐也为首次重修而撰文记事。因而,唐杜鸿渐《重修百家岩寺碑》应当目前所见的竹林七贤寓居百家岩的最早的碑刻文献。

(二)、宋代碑刻

1、宋开宝六年(973)《百家岩寺大殿四壁画净土功德记并序》

宋开宝六年(973)百家岩寺大殿四壁画净土功德记并序碑,圆首,青石质,高113.5厘米,宽63厘米,厚13厘米。碑额线刻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头有背光,两侧雕刻有蔓草图饰,左侧底部略残,右下角断裂,文字基本完整,因漫漶因素致使个别文字缺失。该《功德记并序》主要记述了百家岩寺大殿四壁绘画净土的过程,描述了百家岩寺的名景胜迹,歌颂了北宋“万邦一统,三灵重光”的“盛世”,“功德圆就”,遂刻石以记之。《功德记并序》全文如下:

百家岩寺大殿四壁画净土功德记并序     乡贡进士任廷梦撰并□

窃闻西方过去十万亿国土有极乐世界,佛号弥陀与大比丘及□□□□□□□□或则放白毫相遍指三千光耿耿兮照诸幽暗,或则□广长舌宝盖他方□□□□□□□树万劫长春空碧天花千秋不老,常闻音乐讵识,悲哀,实枋俗之良□乃长生之福境,有深信者□□而不遥有轻谤者,指掌近而非近,斯有覃怀信士、邑众五十余人维那瀚乔密等幼怀聪敏,长悞浮沉□□月之非坚念荣枯之不久,身居幻化心重,释宗于火宅公赋之资修过去、未来之果,我佛降诞之日竞凑寺乃见新建大殿四壁空闲,众相议曰:我徒毕邻金地,获居梵宫,可永修功德于斯焉,乃异口同□□发洪愿,远召丹青画阿弥陀佛一尊,金沙布□宝树成行,双林以水像西天五音六律□东土孔雀共命靡殊极乐之鸣白□【雨+鹤】频伽匪异,长生之乐;又大悲一尊,千眼,视之如动;千手,观之,若□远□壁三界之轮,惩恶而劝善,自然僧俗利益,鸟兽归依,来者真觌于西方,去者愿生于彼国。况百家岩寺者稠禅尝解虎之地、王列遇石髓之方,兰惹俨然灵□□□东连白鹿,西接太行,近孙登长啸之台,逼嵇康淬剑之水,晨钟夕梵何殊于鹿莞蜂台法水香云岂异于雪山鹫岭,白云亭下蒙蒙兮瑞雾岚烟,明月池边,荡荡兮于松野□【雨+鹤】寺主僧怀义等莫不四禅频悞八解昭通悬发锁镜于心台,谈藏经于口海,幸偶县宰杨君主簿张公道高言□德重季香化一方之□物,舒苏感百里之山川需静时宋皇之御天下也,万邦一统,三灵重光,佛日昼晴梵天夜雨,四海仰无垠之化,八方謌有道之风,寔谓再顕羲轩重昌舜禹当天下之世,无兵革之虞,岁稔时和功德圆就,乃众意召良工刻奇石命墨客纪有成功乎垂示将来传化后世琢碣既毕,请余述焉,告□日本无才业,素乏声光不可以狂兰之词雕于金石,又□子早聆通经之士曷□文孚,余终退让不能,乃为颂曰:太行巍巍擎天永固祚。我皇运兮莲宫赫赫兰恙(?)不朽。表圣师兮住极乐国吐广长舌覆四生兮画语功德刊在贞石,记万古兮。大宋开宝六年岁次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立碣记。

寺主僧怀义、供养主僧怀信、典座僧怀圆、僧怀辩,堂维般僧怀暹、僧怀荣、僧怀思,师侄僧惠一、僧惠美,住尚座僧绍安、僧道培;

宣德郎守修武县令赐绯鱼袋杨崇美、将仕郎守修武县主簿张颂、僧启志、僧智忍、僧宗显、僧慧维、邑人僧净广、僧仁审、僧道原、□维那王廷(达)瀚、乔密、邑録事王琏、邑人瞿诠、佐威瞿进、皇达、瞿贵、麻洪、刘筠、李进、胡超、李□、张伦、李河、牛河、刘朴、赵思、郑明、李琼、袁遇、武升、左蕴、范贤、杨锐、卫□、崔斌、刘美、王□、李荣、胡荣、□荣、李贞、向远、张贞、王贵、皇训、王朗、张美、李善、冯美、司马重竣、李□□、□□□、孙守湮、杨颙、□□普、张达、王文、张坚、秦知荣、冯□□

宋开宝六年(973)的《百家岩寺大殿西壁画净土功德记并序》较为详尽地叙述百家岩竹林七贤的胜迹,则说:

况百家岩寺者稠禅尝解虎之地、王列遇石髓之方,兰惹俨然灵□□□,东连白鹿,西接太行,近孙登长啸之台,逼嵇康淬剑之水,晨钟夕梵,何殊于鹿莞蜂台,法水香云岂异于雪山鹫岭。白云亭下,蒙蒙兮瑞雾岚烟;明月池边,荡荡兮于松野鹤。

2、宋宣和年间“百岩题名”

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引《府志·石题六十五字》载“百岩题名”:

盘谷李子从以职事案诸属邑。及诣百岩恭点御书,拉兄达全同来,谒七贤祠堂,登啸台,酌明月泉,观锻灶,穷览胜概,缅怀昔人,徘徊忘归。宣和辛丑孟春二十有四日书。

忠翊郎特就差权怀州修武县尉孙籍谨摹于石。管勾僧静立。【1】(卷10《金石志》)

明月泉即长泉水。《水经注》云:“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经一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冯继照《修武县志》案语谓“水出(百家岩)寺内客堂后岩壁之下,西穿竹径,由佛殿西屈曲南流,漱老檀之根而下,其声琮琮然。沿山彻石为渠,导之南流,以资东山灌溉。出山至石河即伏。”【1】(卷3《舆地志(下)·古迹》)

就百岩题名而言,李子从、李达全兄弟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在百家岩“谒七贤祠堂,登啸台,酌明月泉,观锻灶”,据此推测,北宋时七贤祠堂、孙登啸台、明月泉、嵇康锻灶等遗迹俱在百家岩,至迟在宣和三年(1121)以前已建成。

(三)、元代碑刻

百家岩现存元代碑刻为元刘汝庞《栢岩寺》碑。元刘汝庞《栢岩寺》碑,圆首,砂石质,碑额皆为日月纹样。高128厘米,宽61厘米,厚13厘米。碑文文字均为草书,碑文为:

百家岩寺太行隈,遥带黄河四望开。万点茗苔穿涧出,一飞瀑布自天来。谁能竟入稠禅洞,我亦空临汉帝台。便欲乘风凌绝顶,手挥雄剑傍三台。

元刘汝庞生卒年事迹不详。其《栢岩寺》首先描写百家岩寺位于太行弯曲之处,南望黄河如带。成片苔藓穿涧而出,一泓飞瀑自天而来。继而思考,昔日究竟谁能进入稠禅大师的仙洞,而如今自己也凭吊了汉献帝的避暑台。随即,作者突发奇想,乘风凌绝顶。在绝顶之上,依傍着汉献帝的避暑台、孙登的啸台以及刘伶的醒酒台挥舞着雄剑欲斩天下的妖邪。

元刘汝庞《栢岩寺》涉及到与竹林七贤有关的汉献帝的避暑台、孙登的啸台以及刘伶的醒酒台等“三台”。

(四)、明代碑刻

1、明嘉靖六年(1527)《百岩寺重修佛殿记》

明嘉靖丁亥年(1527)《百岩寺重修佛殿记》,碑高1.70米,宽0.60米,记述了百岩寺重修的经过。本次重修开始于正德庚午年(1510),落成于嘉靖丁亥年(即嘉靖六年,1527)。

明嘉靖六年(1527)《百岩寺重修佛殿记》由修武人马澜撰文并书丹。马澜,生卒年不详,修武县人,宏治甲子科(1504)举人,曾任韶州府乐昌县(今广东乐昌县)知县,后告请归家。马澜性孝友,父病,为尝粪,及卒,哀毁逾礼。孝事母,至老不衰。抚弟马澍尤笃厚。死后,明代哲学家何瑭为其撰写墓志。

马澜在《百岩寺重修佛殿记》中首先对百家岩寺的自然环境作了记述:“百家岩寺在太行半山中,层峦迭障,或峙于后,或拱于旁,或起或伏于前,水出石中,清流远屋,可以濯缨,可以洗耳。”继而,列举了百家岩寺的人文景观:“晋魏唐宋以来,游人骚客,代有遗迹。避暑有楼,醒酒有台,淬剑有池,纪载题咏有诗有文,盖一邑之胜地也。”尤其是“避暑有楼,醒酒有台,淬剑有池”,揭示了百家岩与汉献帝、竹林七贤的关系。碑文曰:

百岩寺重修佛殿记

知昌乐县事、邑人马澜撰并书

百家岩寺在太行半山中,层峦迭障,或峙于后,或拱于旁,或起或伏于前,水出石中,清流□【辶+尧】屋,可以濯缨,可以洗耳。晋、魏、唐、宋以来,游人骚客代有遗迹。避暑有楼,醒酒有台,淬剑有池,纪载题咏有诗有文,盖一邑之胜地也。友人范抑之与予尝一登览焉,巌前佛殿焕然一新,饰佛像以金碧,绘栋梁以五彩,规模宏丽,于旧有光。其寺僧有曰满舟者偕其同事曰满山,再拜于前曰:“愿有以纪其岁月!”予以不文辞,而明日请益坚,则问之曰:“主其事者为谁?”满舟曰:“殿之在东者,吾师幸俊建于昔者也;殿之在西者,吾师幸俊建于今者也。”问其工费之多少,则曰:“材木取之于山,瓦取之于甓,陶之于冶,力役雇之于人。以钱计者几千缗,以粟计者百余石耳。”问其钱谷之出入,则曰:“施之于乡人者三之二,取之于田者三之一,敛之于衣钵者,亦足以助其不及焉。皆吾师之所综理也。”问其修造之本末,则曰:“经始于正德庚午,乐成于嘉靖丁亥。然功未毕而吾师没。苟完苟美,继以成吾师之志者,满舟亦与有力焉”。呜呼!天下之事,不患乎功之不成,而患乎信之不笃。幸俊之为师,满舟之为弟子,皆能笃信其所学者而崇奉之,且欲勒诸石以传不朽,可谓能振彼宗风而有功于释教者矣。使易其所学者而为士农工商焉,则必能各勤其事;为公卿大夫焉则必能各勤其职。天下国家之事何患乎功之不成也哉!惜乎其得乎彼而失乎此也。予学孔子者也,其所以传之信之者,视彼反不能无愧焉。乃乐其山水之胜而有以识吾之游也。故直书其所言以为记。

大明嘉靖六年岁次丁亥夏四月吉旦立

2明万历十一年(1583)《重阳百家岩》

明万历癸未年即万历十一年(1583),该碑刻本无题名,暂名之《重阳百家岩》。碑圆首,砂石质,碑额饰以日、月图案。高114.5厘米,宽51.5厘米,厚17.5厘米。碑断为上下两段,断裂处个别文字缺失。再加上,碑刻漫漶,个别文字难以辨认,恐不甚精准,以括号标出。碑体文字楷书、草书兼有,序以及落款为楷书,诗为草书。碑文曰:

尝谓□□而物阜德洽而气和圆有征矣,邑令至吾赵公,讳可学,任县人,秌九月重阳偕余祀汉献帝,修旧典也。祀毕,□太行登焉。往还取道百余里,见其疆邻昭泰荒□(憬?)溃夷协气横流,昆虫间(?)泽(?),所谓物阜而气和者,非□□孰非令公政成而德洽有征也。尔盖令公贤其所(?)焚锦敷猷行庆施惠而化被□□者难以枚举,今旦也,余履任未几,携余登百岩,步明月池,饮醒酒台,憩沟坡,秉烛、杯谭,论心敷袵□□观间。而令公之德即蒸蒸(上?)感人如此,又岂待政成而德洽尔哉!此真千百年之雅会也。令公□□因命授简,余虽不文,业弗容以不敏辞者,聊诗一律以纪兴云:

迢递寒云石径多,太行犹自见崔峩。狂时醒酒人何在,今日餐英客始过。岩边晓色关红日,洞口秋风入碧萝。为问名公能引兴,更乘黄鹤度沟坡。

        峕万历癸未秋吉旦东莞王时春题

         同游:黎城王子顺、封丘师传道、临汾张文□、曹城陈横□、庠生员□□、刘永□

就碑文记载可知,修武县令、任县人赵可学于秋九月重阳节偕东莞王时春等祭祀汉献帝,礼毕而登太行。“登百岩,步明月池,饮醒酒台,憩沟坡,秉烛、杯谭……”。当县令赵公“因命授简,余虽不文,业弗容以不敏辞者,聊诗一律以纪兴”。

赵可学,清道光《修武县志》记曰:“北直任县人,贡生,(万历)十年任。才敏而勤,案无留牍,邑人立祠奉之”。【1】(卷7《秩官考·县秩官》)王时春,清道光《修武县志》也有记载:“广东东莞人,举人,(万历)十三年任。器宇宽和,为政不扰,士民爱之”。【1】(卷7《秩官考·县秩官》)赵可学于明万历十年(1582)任修武县令,王时春于明万历十三年(1586)任修武县令,而碑刻立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两者似乎没有同时任职的时间。而且清道光《修武县志》亦记载,赵可学的继任者为朱政。“朱政,浙江绍兴人,贡生,十三年任,改小丹河于城南”。【1】(卷7《秩官考·县秩官》)朱政的继任者为王时春。对于王时春的任职,道光《修武县志》作案语考证:

旧志《职官表》朱政下有王时春,东莞人,十三年人。又《教谕职官表》杨应科下有王时春,万历年任,其撰《乡贤祠记》云“赵公来治修之明年”,又云“历三年而后得请”,是可学任修武日时春正为教谕也。

明万历十一年(1583)的秋月重阳节,修武县令赵可学偕修武县教谕王时春等一行数人在祭祀汉献帝后等太行山怀古论今,并命王时春赋诗以助众欢。正如作者所言道:“此真千百年之雅会也”。碑文所记有“明月池”即明月泉,“醒酒台”即刘伶醒酒台,“沟坡”即万善寺。

3、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邑侯杨公生祠记》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邑侯杨公生祠记》碑,方形,砂石质,缺碑头。碑高191厘米,宽83厘米,厚20.5厘米,修武人石洪撰并篆书,现存于云台山百家岩。民国《修武县志》卷13《金石》载:“杨公生祠记碑(正书),在百家岩,邑人石洪撰并书。”“案此石高八尺余,宽三尺余,书法逼近皇甫碑体。”

邑侯杨公生祠记           邑人石洪撰并篆书

按《左传》:修邑之在春秋,实寕武子之采地也,离城北五十里而遥有山名曰太行。太行之东,峯回路转,有寺名曰百家巌。巌之上崖畔,凭栏纳霁,门轩惹云,有楼,汉献帝避暑处也;巌之东数里奇,绿筠匝径,青籁筛风,有竹林,晋七贤遁迹地也。巌之西十步许,盘石如舟,篆文似斗,有台,七贤中刘伶酒矶也。楼之下、林之右、台之左,有祠,山僧满坤等为清白侯剏也。清白侯者谁?关西周至之杨公也。公讳楠,字志田,号念斋,莅兹土六载,寔政宦迹勒于境内祠堂记也,不啻详矣!大抵公之政皆自恳恻一念,体贴于身心者,还而沦洽于黎庶,雪心白意有公绰清献之高风,教化德泽有龚遂黄霸之遗度,六载间修民之熙熙皞皞于华胥之天者,方欲覆庇之不已也。无何□封之玺书方下,而霍州之宠命倐临,修之民不能留公之迹者,势也。所可留公之神者,情也。以故士大夫与乡耆杨惟中等争欲尸祝于境内,樵夫、野叟与僧伽满坤等复欲俎豆于山林焉。祠成肖像,请记镌石以垂不朽。余叨居门下,久荷培植,不敢学谄媚人作谄媚语以粉餙乎?公仅即山水人物,与公德政摹述其一二,使后日之登太行而游百巌者,指楼则知为汉之献帝,指竹林则知为晋之七贤,指台则知为七贤中之刘伶。睹公之祠,瞻公之像,有不知公为明时之清白侯乎?千秋大业不特偕帝妃、贤与骚人墨士扬芳而继美不朽。盛事行将与武子垂名于春秋后先,辉映于千古矣。如曰尸祝已也,俎豆已也,此世之所谓循良,非公之所谓循良也。是为记。

                    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岁次甲寅秋八月吉旦

乡官:秦时文、周佑、冯柜

国学:姜公派、牛化麟、侯来闻、吴士俊、□伯爵、侯来途、王□国、□□□、冯中□、冯□□、李□新、周□、侯殿邦、□□文、杨思谦、魏□□、□□□、秦之渝、□□、□□□、王□、

省祭:李士俊、丁茂

乡民:贾照、苏希□、范应和、牛应端、常世宽、□俊、张陆、刘之时、任巨、姜锺英、薛怡、郭计冬、李□□、秦□□、启渠、吴振宇、侯来光、□输国、薛运□、张懋信、秦祯、陈孟秋、王兴正、苑通、石大强、薛云瞻、张思贤、王一魁、秦元中、冯国用、冯国政、王三聘、王可、崔镫、陈宁寔、陈夫誓、王照位、王三省

本寺僧:满然、满稷、满□、满□、愿□、愿□、愿刚、愿悟、愿金、愿琴、愿可、力锐、力峯、力定、力□、力□、力□、力□、力兴、

                         同立

                         石匠魏□、魏甲

《邑侯杨公生祠记》是修武知县杨楠生祠所撰写的碑记。关于杨楠,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修武县志》记载:

杨楠,字念斋,万历三十八年知修武县。时值连岁饥馑,楠三请救荒,至请自罢斥以答天谴,乃得请,全活甚众。甲寅春,福藩之国所至骚扰,楠处置得宜,境独帖然。性仁慈,民欠粮者,不忍加鞭朴,竟以缺额夺俸。后升霍州知州。【2】(卷13《名宦》)

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又记曰:

杨楠:字念斋,又字志田,贡生,三十八年任。岁荐饥,楠三请救荒,至愿自罢斥以答天谴,乃得请,全活甚众。催科政拙,竟以缺额夺俸。后升霍州知州,邑人建生祠,复立去思碑载诸善政。【1】(卷7《秩官考·县秩官》)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邑侯杨公生祠记》先是如数家珍地列举出了百家岩的自然景观:太行之东,峯回路转,有寺名曰百家岩。在记述百家岩的人文胜景时指出:

岩之上崖畔,凭栏纳霁,门轩惹云,有楼,汉献帝避暑处也;岩之东数里奇,绿筠匝径,青籁筛风,有竹林,晋七贤遁迹地也。岩之西十步许,盘石如舟,篆文似斗,有台,七贤中刘伶酒矶也。

而在避暑楼之下、竹林之右、刘伶醒酒台之左,则有百家岩寺僧人满坤为杨楠创建的生祠。在百家岩创建邑侯杨公生祠,“使后之登大行而游百岩者,指楼则知为汉之献帝,指竹林则知为晋之七贤,指台则知为七贤中之刘伶。睹公之祠,瞻公之像,有不知公为明时之清白侯乎?”以此来纪念修武知县杨楠的功绩。

4、明靳成期《柏岩寺》诗

明靳成期《柏岩寺》碑,圆首,砂石质,碑额皆为日月纹样。宽60厘米,厚14厘米,高128厘米;碑文文字均为草书。明靳成期生卒年不详,事迹无考。《柏岩寺》诗曰:

古寺盘空曲,千峰杳翠微。岩岁僧舍稳【?】,壁挂石泉飞。放浪平生足,风尘旧业非。坐怜醒酒处,日暮澹忘归。曲磴穿庭入,深山骑马来。偶乘吏事暇,共作一樽开。石隔稠禅屋,云凉避暑台。远天迷绿野,纵目亦佳哉。

《柏岩寺》诗记述了百家岩寺位居太行峰峦之中,盘踞半空,石泉飞流山壁之间,徜徉其中,竟暮而忘归。在醒酒处,怜惜刘伶醒酒的醉态,在稠禅屋旁,隔石窥见稠禅师礼佛的背影,放眼望去,那汉献帝的避暑台,为何闲云也在避暑?乘我公干有暇,骑马进入深山休闲一下,“远天迷绿野,纵目亦佳哉”。

5、明崇祯元年(1628)《起立观音善会》碑

明崇祯元年(1628)《起立观音善会》碑本无题名,根据碑文内容,暂拟为《起立观音善会》碑,方首,砂石质,高114厘米,宽50.5厘米,厚18.5厘米。碑额“碑记”,饰蔓草纹。该碑内容相对简单,主要记载修武县七贤乡等里桑家湾沙墙等村居民郑云贾氏以先年纠领众信起立观音善会,其遗子郑兴春复领方民善信集会四载俱□百家岩崇明寺建善,特立碑碣竖以彰功绩。

恭闻炎宫□云□踰挟日之间净圣西来诞降五云之内天开华诞地荐云祥兴大悲心垂正□眼相显莲花之白手持杨柳之青,泛慈航于头济海中,种善果于涅盘山上,直立无为之□,广开方便之门。今据河南怀庆府修武县七贤乡等里桑家湾沙墙等村居民会首郑云贾氏兹以先年纠领众信起立观音善会已经年久,一命告终遗子郑兴春同母贾氏复领方民善信集会四载俱□百家岩崇明寺建善已周特立此碣竖于寺前以垂不朽。  

会首郑兴春妻申氏,贾国臣妻李氏,郑雷妻岳氏,贾国宰妻郑氏,郑雨妻孙氏,岳夏妻张氏,王景花妻康氏,岳秋妻郑氏,郑子春妻张氏,王冬妻黄氏,李水母任氏,张春母郑氏,岳金妻庐氏,逯天夏妻王氏,晋九洲母郑氏,都孟云妻王氏,晋守银妻苏氏,秦孟春妻吴氏,晋守财妻王氏,冯孟夏妻秦氏,王孟春妻吴氏,晋守金妻胡氏,孙尚表妻乔氏,岳清妻康氏,赵义雨妻尹氏,范崇喜妻李氏,焦得江妻方氏,卢应川妻牛氏,李应全妻张氏,郑信春妻马氏,李松妻庐氏,郑祭春□郑氏,赵一云妻王氏,善人李氏,善人宋氏

峕大明崇祯元年岁次戊辰二月十九日邑术绍松逯文珎书    石工姬守德同立

从“河南怀庆府修武县七贤乡等里”的记载来看,直到明崇祯元年(1628年),修武县仍有“七贤乡”的设置,这也是“七贤乡”在修武的又一佐证。

(五)、清代碑刻

1、萧家芝《重修百家岩寺暨募施斋田记》

萧家芝所撰《重修百家岩寺暨募施斋田记》碑刻现已不存,该碑记亦不知年月,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卷六)《祠祀志·寺观附》辑有碑文。

《怀庆府志·萧家芝传》载:“萧家芝,字紫眉,慷慨负气,不轻为然诺。河内令王汉甚重之,督学黄闰中奇其文,呼为萧兄而不名。入国朝,中顺治壬辰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将恤刑江左,誓于朝曰:杀人以媚人,某不能也!明年恤刑山西,人不敢干以私。时当姜坏乱后,芝手翻爰书,恒漏三十刻不休。至代州,呕血数升,释大辟七十人。巡按诘之,以宥多状,芝曰:当论公私,不论多寡。秩满入都,以失出降级,遂归居丹林三十余年。当事者重之,修郡志成书,有《丹林集》六卷行世。”【3】(卷21《人物志》)萧家芝《重修百家岩寺暨募施斋田记》曰:

  天门山峻嶒尊处,割其半为岩,度地得百家,故曰百家岩。余亡友范龙图与其伯兄晴麓,往往为余道百岩幽胜。 今年秋八月,始与窦子云明、家弟树百选胜苏门,过白云寺,绝清水,土人指山半浮图即百家岩精舍。入山二里许,浮图瓴甋可数,然见浮图,尚不见寺也。又里许,乱流湁潗,疑环佩钟鼓之音与风雨杂至复罄。折行茂林下,数盘而上,则寺门也。历阶而东,礼大雄殿,殿后竹数十竿,秋高夜永,微风萧飒而已。次东又为佛殿六楹,殿后则明月泉,水泻而穿丛篁委折而下。由池左攀藤而上,稍东有石如几案,布席可坐数十人,曰凤凰台。台东数武,石壁成罅,水自罅中潎洌,寺衲曰:“王烈泉也。”水溅乱石中,蹑履溯洄,则伽蓝殿侧,夕阳曜景,金碧璀璨,盖新构也。寺衲具食。食竟,西导去大雄殿数十武,数椽修洁,一羽士趺坐其间,寺衲谓范晴麓所卜筑,云羽士旧识,树百携与俱西。有石长二丈如箕舌,俯窥绝壑,大镌其石曰“刘伶醒酒台”,宋元祐间手笔也。台右为嵇康淬剑池,西为稠禅师庵,庵在石壁间。又西,则壁上潺湲之迹与对面瀑布正相冲击者,寺衲以为经雨则瀑布乘空,望如匹练,暵干未易觏也。低徊移时,山空月白,凉秋不寐。羽士乃谓余曰:“子大夫见汉献帝陵乎?铜驼石马,鞠为茂草,此寺亦几为败垣矣。上人以顺治七有三年卓锡太行,募建伽蓝殿四楹,盖重茧茹荼九年于此,而后佛堂厨舍以次鸩工。工既竣,群谋买田数十亩资上人朝夕,则又曰:“得勿以长吏诛求上人乎? ”田遗上人籍。则檀越合计户口,共得田若干亩。是役也,十方金布,而领袖则范姜二长者。将勒珉以志不朽,子大夫加以意焉。”余惟河朔名刹,东有白云,西有月山,而蹑名贤之履迹,续残碣于晋元,则百岩寺实名刹也。余岂敢以不文辞哉?寺衲名性智,楚之德安人,人称慧元禅师。范名正宗,即晴麓;姜名豢龙,号御六。俱修武人。

《重修百家岩寺暨募施斋田记》曰:“天门山峻嶒尊处,割其半为岩,度地得百家,故曰百家岩。”因友人道曰“百岩幽胜”,萧家芝遂与众人登临焉。

萧家芝等人入山二里许,但见浮图。又里许,闻环佩钟鼓之音,折行茂林下,数盘而上,至百家岩寺寺门。历阶而东,礼大雄殿,殿后竹林,微风萧飒。次东又为佛殿六楹,殿后则明月泉,水泻而穿丛篁委折而下。由池左攀藤而上,稍东有石如几案,曰凤凰台(即啸台)。台东数武,石壁成罅,水自罅中潎洌,为王烈泉。蹑履溯洄,则伽蓝殿侧,夕阳曜景,金碧璀璨。萧家芝慨叹:“惟河朔名刹,东有白云,西有月山,而蹑名贤之履迹,续残碣于晋元,则百岩寺实名刹也。”

就碑记而言,涉及到竹林、明月泉、凤凰台(即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稠禅师庵等遗迹或遗物,尤其是竹林、凤凰台(即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等等均是与竹林七贤有关的事项。

2、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百岩寺公捐赡田记》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百岩寺公捐赡田记》,圆首,砂石质。高175.5厘米,宽66.5厘米,厚23厘米。碑额“大清碑记”。

《百岩寺公捐赡田记》由赐进士出身、河南道御史、修武赵旭撰文。关于赵旭,乾隆《修武县志》记载:“赵旭,字用九,康熙丙辰进士,授直隶蠡县知县,廉洁持己,静以安民。擢广西道监察御史。祀乡贤。”【2】(卷13《人物》)道光《修武县志》为赵旭做《列传》曰:“赵旭,字用九,康熙丙辰进士,授直隶蠡吾县知县,清廉方正,擢御史。生平周恤邻党,排解急难,人多德之。卒祀乡贤。”【1】(卷8《人物志·列传》)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任修武县知事的“北直静海人、举人”【1】(卷7《秩官考·县秩官》)边憬曾为赵旭撰写了《侍御赵公传略》【1】(卷8《人物志·列传》),记述了赵旭的履历,歌颂了赵旭的功绩。

《百岩寺公捐赡田记》载了百家岩寺赡田的捐助过程以及撰序的目的与宗旨。百家岩“上倚立壁,下临绝壑,有梵宇东西对峙,曰崇明寺”,今人称百岩寺,即《一统志》谓“天门山上有精舍”。寺建于齐时神僧稠禅师。建寺以来,“历唐、宋、元、明,时坏时修,然皆无加于其初,地限之也”。寺旧有赡田,但兵荒之后,环山之地满为茂草,赡田终归于无。赡田,本意就是赡养家口的田地。这里的“赡田”是指以土地收入赡养僧众、作为寺庙经费的田地。顺治十三年(1656),有孝感僧性智“杖锡来游,手辟荆榛,日与虎狼杂处,独居空山数载余”,以传晨钟暮鼓、盂钹钟磬之声。性智“手辟荆榛”,开垦荒地,聊以自奉,百家岩寺依然缺乏赡田。直至康熙元年(1662),修武之雅慕山水者,“相与结伴登临,流连信宿”,发现百家岩寺“积无三日粮,恐养赡无资,释子不可以久留”,于是捐地一百五十亩,且不以赋税累及僧人。嗣后,有信士捐地二百六十亩,合前共地四百余亩,永为赡田,粮在里甲,地实本寺,此即为百家岩寺之赡田。赵旭的《百岩寺公捐赡田记》曰:              

太行之阳有峭壁厜(厂+義),背天门,面嵇山,环乱峰而半翠微者,曰百家岩,以其崄巇嵚嵜,故曰岩,或曰是岩也,可以容百家,故谓之百岩云。晋刘伶、嵇康辈徜徉于此,世所称竹林七贤是也,史称刘嗜酒,嵇好锻,今醒酒台、淬剑池古迹犹存。他如明月池、王烈泉、啸台、瀑布诸名胜,邑乘志之,余不赘。巌之中,上倚立壁,下临绝壑,有梵宇东西对峙,曰崇明寺。《一统志》谓“天门山上有精舍”,即此。寺建于齐时神僧稠禅师。师沿山创建二十余所,此其一也。今人不呼崇明而呼百巌者,郦道元记斯地也,曰:“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今观其崖洞纡曲,水石幽奥,殆信然。已(居?)建寺以来,历唐、宋、元、明,时坏时修,然皆无加于其初,地限之也。寺旧有赡田,当兵荒后,环山之地鞠为茂草,何有于赡田?至顺治十三年,有孝感僧性智杖锡来游,手辟荆榛,日与虎狼杂处,独居空山数载余。樵牧闻盂钹钟磬声,始知寺有僧,僧无伴也。康熙元年,邑之雅慕山水者,相与结伴登临,流连信宿,香厨之积无三日粮,恐养赡无资,释子不可以久留,于是多寡不等,众捐地一百五十亩,各按里籍随具领承粮,不以赋税累僧人。嗣后,有信士各姓氏不等,众捐地二百六十亩,合前共地四百余亩,永为赡田,粮在里甲,地实本寺,原旧之赡田也。且性智手足胼胝,不遑宁处,筚路蓝缕,始成熟地。各父母俱有印照,住持收执,既谋勒石以纪厥事,会性智远游未果。其徒海香幼年披剃于此,游江浙,今返故山,扣其所学识,仝(?)五蕴解三幡,志念沉深,不欲与火居者,屑屑较锱铢,恐年久岁湮,星移物换,赡田不可复识也,王、张公天资乐善人也。爰议(?)刊石以垂永久,定其亩数,正其基址,用杜强梁者侵占,且以资养静者之朝夕,更以息贪饕者之妄求,一举而三,善备焉。张公之功大矣。海香勉乎哉!静诸品于上方,空万缘于半偈,不滞于有,不堕于无,斯得无所得矣,独有光于释门已哉!

   赐进士出身、河南道御史、巡视东城加一级邑人赵旭撰

   邑庠廪膳生员陈潜熏沐书

峕康熙三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冬望前二日立石、山西阳城孙史经镌石

据碑文记载:晋刘伶、嵇康等人曾徜徉于百家岩,世谓之竹林七贤。因刘嗜酒,嵇好锻,所以醒酒台、淬剑池古迹犹存,其它还有明月池、王烈泉、啸台、瀑布等名胜,均载在史志,且陈于目前。

3、清《嵇山》碑

清《嵇山》碑,圆首,砂石质,高165厘米,宽76.5厘米,厚27.5厘米。碑文内容仅有两个大字“嵇山”。据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记载:清邑人御史赵旭《百家岩公捐赡田记》有二,一在百家岩寺内;一在百家岩前山神庙旁,前令李景和大书“嵇山”二字镌于其上。【1】(卷6《祠祀志·寺观附》)也就是说,修武县令李景和利用赵旭《百家岩公捐赡田记》的旧碑而书写、刊刻了《嵇山》碑刻。目前,在“嵇山”的顶部尚留有原碑刻碑额的文字“碑记”。

关于“前令李景和”,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记载:“李景和:直隶清苑人,祖籍会稽,乾隆丁酉举人,二十一年任”。【1】(卷7《秩官考·县秩官》)

4、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百家岩寺中佛殿记碑》

清同治六年(l867)《重修百家岩寺中佛殿记碑》高3米、宽0.84米、厚0.215米。碑首、碑身分为两部分,碑首两侧雕刻成蟠螭戏珠状,中间呈圭形,正面阳刻,“万善同归”四个大字,碑文为楷书。碑面两侧刻有八仙图以及梅花、莲花等花卉,背画中间为“大清碑记”四个篆字,两侧为一幅对联:“四海名山为第一,十方法数是初元。”

百家岩寺的中佛殿被毁缘于飞石所摧。此次重修,始于清同治甲子年即同治三年(1864),落成于同治六年(l867),先是侍御赵用九公及先世御六公先后各施田于寺,在修武知县孔俭斋的支持下,沟濮寺僧心安等人积财鸠工并多方募化,善男信女各有捐输,最终功成告竣,殿宇、佛像焕然一新。《重修百家岩寺中佛殿记碑》不仅记述了百家岩寺的建寺时间以及历代的兴衰情况,而且记述了百家岩寺的名胜古迹:

重修百岩寺中佛殿记

太行亘怀州之北,蜿蜒回伏,凡名刹之讬于其中者不下数十所,而峭壁嵚崟、水石明秀、极林壑之胜者,则以百家岩寺为最。此寺自六代迄今,代有名迹。余道光中,尝一游其间,遍览啸台、竹林、淬剑池、醒酒台诸胜,缅前贤之遗事,访碑碣于往古,辄低徊流连不忍去。顾见中佛殿为飞石所摧,诸多陊剥,心窃悯之。越同治丙寅,余宦游京邸,母舅镐宜姜公以书来述重修百岩寺之事,谓侍御赵用九公及先世御六公先后各施田于寺以赡僧,余不忍使先人游憩之区渐就颓落,廉知沟濮寺僧心安等堪任其事,因禀知邑侯孔俭斋明府,俾领寺众。心安甫至寺,即积财鸠工并多方募化,余先倡捐,凡邻封之官绅士庶各有捐输,遂于同治甲子年开工,历今岁而工竣,殿宇、佛像焕然一新。子其为我记之。余尝读唐杜鸿渐所撰重修碑记,其叙百巌寺之巅末綦详,大抵谓立寺肇自高齐。周人灭齐,初隆中废,隋氏践祚,厥名乃复;至唐祖建元,天平海清、庶物遂生,此寺乃特启宏宇焉。是则僧寺之废兴,亦有关于国家之隆替也。如此,近年来贼氛不靖,凡方域之名迹多被焚毁,每足以增吊古者之憾。今则运际中兴,四方寇盗渐次削平,行见他日所被景物暄妍,自通都大邑以至名山之胜迹,无不兴衰起废,各复旧观,此余所心期焉,而恐不获一睹者也,闻兹役不禁为适适然喜也。因为记。

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管理三库事务、前翰林院检讨加三级毛昶熙譔

诰授中宪大夫、前内阁侍读学士、军机处行走、帮办直隶、山东、河南防河事宜、丁酉科拔贡加一级段晴川书

护寺施主:县武生□□、太学生赵殿……

住持僧僧会司源……勒石

同治六年岁次丁卯三月上浣谷旦

《重修百家岩寺中佛殿记碑》文字笔意飘洒,超然尘埃,足以为百家岩诸景增色。碑文由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管理三库事务、前翰林院检讨加三级毛昶熙所撰,由诰授中宪大夫、前内阁侍读学士、军机处行走、帮办直隶、山东、河南防河事宜、丁酉科拔贡加一级段晴川书丹。

毛昶熙(1817~1882),字旭初,号镜海。河南武陟县人。在《清史稿》以及民国《续武陟县志》中等均有传略。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段晴川(1812~1893),字文澜,号春湖,河南温县大玉兰村人。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廷试第一,充军机章京,转京畿道监察御史,旋擢正四品内阁侍读学士。母丧丁忧,段晴川遂不复出,闲居家乡30余年,兴办救济事业,悉心书法和诗作。

二、碑刻分析

   百家岩现存碑刻主要是关于百家岩寺的重修碑刻。关于百家岩寺,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卷六)《祠祀志·寺观附》记载:

百家岩寺,在县东北五十里天门山腰。太行山名刹数十,惟兹寺负岩而居,有翕张阖辟之势。入山口,但见浮图矗立而已。又前二里许,始见琳宫梵宇历落山半。历石磴数盘,方入寺门。明月泉泻于修篁乱石间。寺创自高齐稠禅师,寺西石碧上龛室犹存。至唐,寺僧处忠及徒昙最重修,杜鸿渐为之记,额云“重修百家岩寺碑”。咸通中,孟州人立碑,亦云百家岩寺,则寺固以岩名也。

由清道光《修武县志》记载可知,百家岩寺创自高齐稠禅师。至唐,寺僧处忠及徒昙最重修,杜鸿渐为之记,曰“重修百家岩寺碑”。应当说,唐代时,百家岩寺就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时人已经在此游历,百家岩寺也逐渐进入的诗文之中。百家岩寺,一作柏岩寺。(唐)冷朝阳《宿柏岩寺》谓:

幽寺在岩中,行唯一径通。客吟孤峤月,蝉噪数枝风。

秋色生苔砌,泉声入梵宫。吾师修道处,不与世间同。

就所综述的碑刻而言,碑文均涉及一些与竹林七贤相关的遗物或遗迹。

(唐)杜鸿渐的《重修百家岩寺碑》提及了修竹、嵇灶、孙台等遗迹,宋开宝六年(973)百家岩寺大殿西壁画净土功德记并序碑涉及有“稠禅尝解虎之地”、“王列遇石髓之方”、“孙登长啸之台”、“嵇康淬剑之水”、白云亭下、明月池边等等,宋宣和年间的“百岩题名”记载了李子从、李达全兄弟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在百家岩“谒七贤祠堂、登啸台、酌明月泉、观锻灶”。据此推测,北宋时七贤祠堂、孙登啸台、明月泉、嵇康锻灶等遗迹俱在百家岩,至迟在宣和三年(1121)以前已建成;元刘汝庞《栢岩寺》涉及到与竹林七贤有关的汉献帝的避暑台、孙登的啸台以及刘伶的醒酒台等“三台”。

明嘉靖丁亥年(1527)《百岩寺重修佛殿记》在列举了百家岩寺的人文景观时指出:“晋魏唐宋以来,游人骚客,代有遗迹。避暑有楼,醒酒有台,淬剑有池,纪载题咏有诗有文,盖一邑之胜地也。”尤其是“避暑有楼,醒酒有台,淬剑有池”,揭示了百家岩与汉献帝、竹林七贤的关系。明万历十一年(1583)《重阳百家岩》记载百家岩有“明月池”、“醒酒台”、“沟坡”等遗迹或遗物。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邑侯杨公生祠记》碑在记述百家岩的人文胜景时指出:

岩之上崖畔,凭栏纳霁,门轩惹云,有楼,汉献帝避暑处也;岩之东数里奇,绿筠匝径,青籁筛风,有竹林,晋七贤遁迹地也。岩之西十步许,盘石如舟,篆文似斗,有台,七贤中刘伶酒矶也。

而且,在避暑楼之下、竹林之右、刘伶醒酒台之左,则有百家岩寺僧人满坤为杨楠创建的生祠。“后之登大行而游百岩者,指楼则知为汉之献帝,指竹林则知为晋之七贤,指台则知为七贤中之刘伶。”明靳成期《柏岩寺》诗记述了百家岩寺自然景观的精致,而且,在醒酒处,怜惜刘伶醒酒的醉态,在稠禅屋旁,隔石窥见稠禅师礼佛的背影,放眼望去,那汉献帝的避暑台,为何闲云也在避暑?明崇祯元年(1628)《起立观音善会》碑关于“河南怀庆府修武县七贤乡等里”的记载说明,直到明崇祯元年(1628),修武县仍有“七贤乡”的设置,这也是“七贤乡”在修武的又一佐证。

清萧家芝所撰的《重修百家岩寺暨募施斋田记》碑涉及到竹林、明月泉、凤凰台(即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稠禅师庵等遗迹或遗物,尤其是竹林、凤凰台(即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等等均是与竹林七贤有关的事象。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百岩寺公捐赡田记》载:晋刘伶、嵇康等人曾徜徉于百家岩,世谓之竹林七贤。因刘嗜酒,嵇好锻,所以醒酒台、淬剑池古迹犹存,其它还有明月池、王烈泉、啸台、瀑布等名胜,均载在史志,且陈于目前。嵇山,又名秋山,缘于嵇康之园宅而改为嵇山,因此,《嵇山》碑关于“嵇山”的记载其本身就是因竹林七贤的嵇康宅院而得名。清同治六年(l867)的《重修百家岩寺中佛殿记碑》记载“遍览啸台、竹林、淬剑池、醒酒台诸胜,缅前贤之遗事,访碑碣于往古,辄低徊流连不忍去”的经过,涉及到与竹林七贤有关的“啸台、竹林、淬剑池、醒酒台诸胜”。

就百家岩碑刻涉及的与竹林七贤相关的遗物或遗迹来看,主要集中于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孙登啸台、竹林、嵇康锻灶、王烈泉等遗址,与竹林七贤有一定关联的汉献帝避暑台、明月泉、七贤乡等也屡屡出现。

(一)“修竹”、“竹林”、“指竹林则知为晋之七贤”,应指的是“嵇公竹林”、“阮氏竹林”。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曾载:“晋人贵竹林,竹林今在怀州修武县。初若欲避世远祸,然反由此得名。”清道光《修武县志·舆地志下·古迹》引《旧志》云山阳县东北的百家岩有“嵇公竹林”:

山阳县东北有嵇叔夜园宅,后悉为墟。父老犹称“嵇公竹林”。《述征记》曰:山阳县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嵇康园宅,悉为田墟,时有遗竹。

百家岩寺大殿与峭壁之间,旧有“阮氏竹林”遗迹。实地考察百家岩下的古寺遗址,见昔日名刹的地基仍存,古寺旁边至今绿竹婆娑,引人生发出无尽的遐思。畅游其中,其感受有同于清代孟县人薛所蕴(?~1667)的《漫步竹林》:

缓步代严驾,适彼竹林游。林中绿阴浓,林下乱水流。当暑发清籁,爽气似新秋。缅怀七贤侣,托寄何悠悠。典午世多故,冥然忘百忧。

(二)“嵇灶”、“锻灶”即嵇康锻灶。

《文士传》记载:“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就锻,康不受之。”《太平寰宇记》曰:“百家岩上有精舍,又有锻灶处,所云嵇康所居”。历代文献记载,百家岩有嵇康锻灶处,但长期以来无法确定其地点。不过,2002年的考古发现基本确定了嵇康锻灶之所在。2002年6月1日,修武县文物管理所在对百家岩寺塔进行考察时,在位于百家岩寺塔东北百余米的山坡上,发现暴露地表的约五平方米红烧土,并在红烧土的下层发现有许多汉代瓦当、红陶棱形纹缸沿和大量的泥质灰陶片以及三个酒坛,酒坛两个破碎,一个完整,口略残。酒坛为泥质灰陶,整体厚重,通体施白色彩绘,高45厘米,小平底,鼓腹、束胫、小口、侈沿、圆唇,腹上部饰人字纹五周。该酒坛的质地、纹饰、造型完全符合后汉时期的制陶风格。据初步断定这些遗迹、遗物,应与“竹林七贤”同居一个时代。这不仅印证了竹林七贤隐居百家岩记载的正确性,而且确定了嵇康锻灶基本方位。

(三)孙台、孙登长啸之台、啸台、凤凰台等,即为孙登啸台。

孙登啸台,在天门赤壁东岩上,为长宽各丈余的高台巨石。相传三国魏著名高士孙登,尝长啸于此台,故名。

孙登与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关系密切。据史载,孙登为三国魏末西晋初汲郡共人,字公和。无家属。隐于郡北山。好读《易》、抚琴,性粹和。司马昭闻之,使阮籍往访,与语不应。嵇康从游三年,默然无语。将别,诫嵇康曰:“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后嵇康果遭非命,孙登竟不知所终。

清道光《修武县志·舆地·古迹》引《魏氏春秋》云:

阮籍见孙登长啸,有凤凰集登所隐之处。案《图经》云:岩有刘伶醒酒台、孙登长啸台、阮氏竹林、嵇康淬剑池,并在寺之左右。又林提学《咏啸台、稠禅师庵》诗连频而及,亦必相距非遥。萧家芝《募施斋田记》云:明月池左攀藤而上,稍东有石如几案,布席可坐数人,曰凤凰台。盖即取《魏氏春秋》语而名之也。今由僧厨东攀陟石壁,及岩腰复得平坦地,宽丈许,最为高峻,发响无驳,所谓啸台者是矣。【1】(卷3《舆地志(下)·古迹》)

(宋)林提学《咏啸台、稠禅师庵》诗所谓:

谷静林深四面峰,自宜仙梵有神踪。禅翁示寂先生隐,虎迹鸾音岂易逢?

(金)王宏巨卿《孙登长啸台》诗所谓:

一声长啸碧云深,呖呖如闻鸾凤音。好语嵇生不能用,谩摅幽愤入新吟。

(四)嵇康淬剑之水、淬剑有池、嵇康淬剑池、淬剑池等即为嵇康淬剑池。

史载,嵇康善锻。百家岩今有嵇康淬剑池遗迹。道光《修武县志·舆地·古迹》载:

在醒酒台下。方广逾数丈,天门瀑布注其中,四时不涸。相传锻灶在其旁,今废。《太平寰宇记》:百家岩上有精舍,又有锻灶处所,云嵇康所居。”【1】(卷3《舆地志(下)·古迹》)

“嵇康淬剑池” 题记,位于天门瀑布下东上约50米处,为一块横卧巨石,上平如砥,长6米,宽3米,高10米,西端镌刻“嵇康淬剑池”等字,系宋嘉佑四年(1059)河北提刑曹泾所书。道光《修武县志·金石志·淬剑池题字》载:

在醒酒台上。于“醒酒台”三字下接书,亦平列“嵇康”二字,直书“淬剑池”三字,以限于“池”字微小,旁刻年月。书名同上。石长五尺余,阔二尺余。中多绽纹,虽石裂而凸凹不平,然其笔力极为雄厚。

嵇康淬剑池,也时常出现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后世文人联系嵇康遭际,从不同角度表达淬剑池所引发的感慨:

(金)李俊民《嵇康淬剑池》诗所谓:

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

(金)王巨卿《嵇康淬剑池》诗所谓:

山留泠泠一派长,令人特地忆嵇康。

当时淬就吹毛剑,不斩奸臣反被殃。

(明)李濂《淬剑池》(一作《忆嵇康》)诗所谓:

广陵谁续鸣琴谱?宁邑犹传淬剑池。

何事苏门闻教后,一年三秀羡灵芝?

(五)“醒酒有台”、“醒酒台”、“有台,七伶酒矶也”、“ 醒酒处”、“刘伶醒酒台”、“ 指台则知为七贤中之刘伶”等即为“刘伶醒酒台”。

刘伶耽酒。百家岩今有刘伶醒酒台遗迹。道光《修武县志·舆地·古迹》载:

刘伶醒酒台,在避暑台西。横石一片,长二丈余,阔丈许,俯临绝壑。其石东首高起,直立如几,醉卧相倚,有若隐囊。宋曹泾就横石大书“醒酒台淬剑池”镌于其上。

该志《金石志》又详载河北提刑曹泾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题字醒酒台情况:

在(百)家岩寺西,有奇石横卧,高数丈,上平列“刘灵”二字,下直书“醒酒台”三大字,就石镌刻。《中州金石考》云:“嘉佑四年河北提刑曹泾书。”石长九尺,阔三尺三寸。

(金)王宏巨卿《刘伶醒酒台》诗所谓:

日日嬉游尽醉归,令人荷锸镇相随。

先生若听妇儿语,安用兹台醒酒为?

清邑人范正宗《刘伯伦醒酒台》诗所谓:

伯伦性嗜酒,酒醒者何为?想亦偶然尔,后人因命之。杯中潦倒日,枕上太平时。有梦惟求隐,松风不用吹。

清修武教谕田发《醒酒台》诗所谓:

翠壁丹崖天半开,七贤曾此共徘徊。

当年酩酊堪遗世,何事仍留醒酒台?

(六)、“稠禅尝解虎之地”即为百家岩。

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案:“旧志云稠禅师法能伏虎,今北山解虎坪其遗迹也。”【1】(卷8《人物志·方外》)稠禅师解虎处,在百家岩。“寺僧云出寺东去南冈之半坡,有大石曰解虎石是也”。【1】(卷3《舆地志(下)·古迹》)

(金)李俊民《同济之游百家岩怀郭延年有感(三月)》:

雨晴闲向百岩游,今古都成一段愁。

老衲解回山下虎,真人跨入洞中牛。

水流花落三春暮,鸟没云沉万事休。

有道碑前空堕泪,往来谁复共仙舟?

(七)“王列遇石髓之方”,即王烈遇石髓之地,亦即王烈泉。

王烈泉在天门赤壁东端,一股清泉从山岩石隙间溢出,四季不断,今泉西壁间有“王烈泉”石刻,字径各尺许。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舆地·古迹》载:“王烈泉,在僧厨东数武,自石壁中流下,俗传王烈遇石髓处。”王烈,字长休,邯郸人,《晋书》、《神仙传》均有记载。王烈隐居云台山,常服鸡头参,饮山泉,年338岁犹如少年。嵇康常向其求养生之道。相传,王烈见山破开裂数百丈,中有石穴,径阔尺许,流出青泥如髓,嚼之如热蜡粳米之美。乃揉之成丸,携归与康。康喜而视,已成青石,俱往断山之处,复原如初,略无裂痕。又一次,王烈在石室中发现一卷素书(又称丹书),随告嵇康去看,亦不复见。故明代马澜有诗曰:

石髓丹书两遇难,碧山犹说有仙坛。千秋留得嵇康恨,石上清风漠漠寒。【1】(卷3《舆地志(下)·古迹》)

(八)“避暑台”、“避暑有楼”、“汉献帝避暑处”、“指楼则知为汉之献帝”等即为汉献帝避暑台

汉献帝避暑台位于百家岩寺西。汉献帝为山阳公时尝避暑于此。汉献帝刘协(181~234),为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90~220年在位。220年,刘协被魏文帝曹丕所废,降封为山阳公,居于浊鹿城(今修武李固村),邑一万户。山阳公曾悬壶济世,深得民众爱戴。闲暇之际曾百家岩一带游玩,炎热盛夏也曾在此避暑纳凉。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卷三)《舆地志(下)·古迹)》记载:“避暑台,在(百岩)寺西。汉献帝为山阳公,尝避暑于此,有废址。今改文昌阁。”该志(卷十)《金石志》又载:

汉献帝避暑台碑,在寺西避暑台下,字径尺许,笔致朴老,无年月款识,其侧就岩刻题名数人,俱剥落不存,所可考者,有元佑四年蒋之奇至杞国刘明之鼓山宋鼎之才同游,盖“汉献帝避暑台”六字亦宋人手笔也。

避暑台废址,后改为文昌阁。

(九)“明月池”、“明月泉”等即为明月泉,也就是长泉水。

《水经注》云:“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经一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冯继照《修武县志》案语谓“水出(百家岩)寺内客堂后岩壁之下,西穿竹径,由佛殿西屈曲南流,漱老檀之根而下,其声琮琮然。沿山彻石为渠,导之南流,以资东山灌溉。出山至石河即伏。”【1】(卷3《舆地志(下)·古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注》曾以长泉水、重泉水、清水等来讨论嵇康故居之所在。

(十)七贤乡

自五代至明代,修武都是有“七贤乡”建置的。而且,宋之七贤乡有冯营、王贾邨、温泉里诸村;金之七贤乡有马坊、冯营诸村;而元的七贤乡则有李固、马坊、五里源、将村、古汉里、张下庄、申郭、孟村、南王坊、乐安村、东王坊(后三个村今属辉县管辖)等。大致而言,历史上的七贤乡所包括的行政区划,主要在今五里源北,包括马坊、李固、几个蒋村、官庄、韩庄、古汉、王庄、北庄、赤庄、桑湾、白庄、东西夏庄、坡前、方庄、枣湾、西涧和几个冯营村。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原属于修武管辖的村庄划归辉县,也出现不同的记载,但马坊、李固、几个蒋村、官庄、韩庄、古汉、王庄、赤庄、桑湾、白庄和几个冯营村等这些属于修武的村庄则始终未曾脱离过七贤乡的管辖,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域。

从明崇祯元年(1628)《起立观音善会》碑所记载的“河南怀庆府修武县七贤乡等里”来看,直到明崇祯元年(1628),修武县仍有“七贤乡”的设置,这也是“七贤乡”在修武的又一佐证。

(十一)嵇山

嵇山,是百家岩的门户,是嵇康寓居百家岩的重要标志。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县志·舆地志中·山川》载:嵇山,即解虎坪,在百家岩前。嵇山,一名秋山。(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五三《修武县》载:“山阳城北有秋山,即嵇康之园宅。”《大清一统志》“怀庆府”载:“嵇山在修武县北三十五里,晋嵇康家居焉,而名秋山。”嵇山之所在,乃为嵇康园宅之所在的标志,也是确定竹林七贤主要寓居地的重要坐标。                 

《三国志》注引虞预《晋书》曰:“康家本性奚,会稽人,先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改为嵇氏,取‘稽’字之上,加‘山’以为姓,盖以志其本也。一曰铚有嵇山,家于其侧,遂氏焉”。【4】(卷21附《嵇康传》)清《修武县志·人物志·流寓》节录本传云: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稽山,家其侧,因而命氏改姓嵇。……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返。

明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任十九年之久的于谦(1398~1457)有《太行山》,曾有“嵇山”的描述:

信马行行过太行,一川野色共苍茫。云蒸雨气千峰暗,树带溪声五月凉。

世事无端成蝶梦,长途随处转羊肠。解鞍盘礴嵇山外,却上高楼望故乡。     

综上所述,百家岩碑刻中所涉及到的竹林七贤及其遗址主要集中于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孙登啸台、竹林、嵇康锻灶、王烈泉等遗址,与竹林七贤有一定关联的避暑台、明月泉、七贤乡也屡屡出现,从而说明这些遗址不仅为文献所记载,也反映在百家岩的历代碑刻文字之中。而且,有些碑刻内容无论是地方文献还是其它文献从未著录过。因而,这些碑刻材料又为竹林七贤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清)冯继照《修武县志》,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2】(清)吴映白《修武县志》,清乾隆三十一刻本。

【3】(清)唐侍陛、杜琮《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4】(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程峰(1965—),男,河南济源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所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