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鲜于枢书法艺术的特色价值及其社会影响

(2013-07-08 11:02:03)
标签:

文化

试论鲜于枢书法艺术的特色价值

及其社会影响

李德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地创作、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流传千古,光灿夺目,而且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景仰,堪称为国粹。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主体性传统艺术,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鲜明标志,它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和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

鲁迅说:“视书法为美,是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书法艺术之美,他人不能掠,为中华文化之独具。中国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凝结了最为生动,最为深刻的中国精神。书法艺术经历几千年而长青,是由于中国历代书法家们的精心玉琢玉磨,才使这块绚丽的瑰宝艳丽多姿,惊艳于世界艺术之林。鲜于枢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举足轻重、具有一定影响的著名书法家。他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他以提倡晋唐书法为己任,在元代书法史上成为开宗立派的人物,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以及其元代书坛上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用书法艺术的“还原法”分析、寻觅

鲜于枢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应有的地位

笔者由于曾经受过黑格尔正反合思维模式的长期熏陶,又接受过波普尔伪说的深刻影响,所以在写此文时往往习惯于运用爱因斯坦所倡导的“两面神”思维方法,亦即总是把事务放在正反两极中检验,举例时通过证例肯定论点,再通过反例发展论点。如中国书法史记载在元代,赵孟頫与鲜于枢并列,而赵孟頫与鲜于枢孰优孰劣,后世一直有所争论。鲜于枢(公元12461301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大都(今北京)人,官至太常寺典薄。大德中卒,年仅58岁。善诗文,工书法,意气雄豪,酒酣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草书尤为知名,善悬腕,笔力劲健。文望与赵孟頫相伯仲,俱为元世书坛巨擘。有《困学斋集》、《困学斋集杂录》以及草书《韩愈石鼓歌》等四十余件书法作等。他有抱负,有才能,以一代人物自诩。在钱塘时,结识了赵孟頫,二人“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夙昔。春游拏舟,夜坐常促膝”。一起鉴赏法书,名画、古器,在书法研究上互相切磋、琢磨,可谓知音知己。

据考鲜于枢开始师从金代张天锡,后又研究晋唐的行楷。在宗法钟繇、王羲之、张旭、怀素、高闲、孙过庭等人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世人称鲜于枢体,似乎有些现实主义的味道,但鲜于枢、赵孟頫二者在要继承发扬晋唐书法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二人的差别主要也在学习承袭王氏一派的唐代人特有的技巧上如何向前发展。鲜于枢继承了唐朝张旭、怀素的风格,他仍以所谓唐法为基础,与赵孟頫字相比,说鲜于枢的字有笔力,好像指的就是这一点。鲜于枢在继承传统上看,完全是学习唐代人的豪放飘逸风格。

笔者认为,从书法大的发展阶段划分,唐以前始艮终乾,南宋以后始巽终坤。唐以前的书风高古苍健,南宋以后清雅秀隽。正所谓“古质而今妍”。我国古代书家,芝(张芝)动,繇(钟繇)静,羲(王羲之)神,献(王献之)韵,旭(张旭)狂,素(怀素)与鲜于(鲜于枢)畅,欧(欧阳询)峻,虞(虞世南)与颜(颜真卿)筋,柳(柳公权)骨,苏(苏东坡)厚,黄(黄庭坚)奇褚(褚逐良)伟,米(米芾)隽等等,其风格虽各个不同,是因他们各自审美趋向不尽相同而已。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植根于雄厚民族基础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学童士子,文人墨客,无不竟相称扬研习,切磋磨砺。曾经产生了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  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 蔡襄 、赵孟頫、鲜于枢、祝允明、文徵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傅山、邓石如、郑板桥等书法艺术大师,以他们为代表的历代书家创造出了无数不朽的书法艺术珍品。”(摘录《中国书法名家全集》200211月第1版前言一段)(一)对这些书法珍品的传承与弘扬是笔者本文的宗旨。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垂贯千古。据唐人张彦远《书法要略》记载的历代传授笔法的人名,相继如下:

说神人传授给蔡邕,蔡邕以下传递给:崔瑗、蔡文姬、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肖子云、智永、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陆彦远、张旭、李阳冰、徐浩、颜真卿、乌彤、韦元、崔邈等二十三人,以后就失传了。这个记载似乎有些浪漫主义色彩。所谓“神人”,这个“神人”究竟何许人也?与其说是“神人”倒不如说是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创造了文化。这些相传的人,确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但是否就是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传下去的呢?是师传呢?还是“神”传呢?至于传到崔邈就失传了,传到崔邈,中国的书法就传到了宋朝,而宋朝的书法家确实都脱离了魏晋以来的传统风格,去古已远。这似乎与书法发展史有点相吻合。所以到了元代赵孟頫感叹已矣:“书法不传今已久,诸君毛颖向谁陈”。这是时代的声音。为了纠正宋代书法发展的弊端,鲜于枢、赵孟頫提出了全面复古,在元代,正是由于有以赵孟頫、鲜于枢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们,主张恢复古法,继承传统,加之鲜于枢、赵孟頫其人的磨练和过人的天资,终于使魏晋书法的风格在元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扬,并由此对明清以后的书法也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鲜于枢、赵孟頫合出千字文/公输翰 整理——:黄山书社,20081月),(历代大家千字文.第三辑,北京佳信达艺术印刷有限公司20081月第1版印刷。)为后人留下千古墨迹(二)。)

二、用情感逻辑价值还原分析鲜于枢传世书法代表作《石鼓歌》特色、价值及其社会影响

书法艺术家在书法艺术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与科学家感觉不同,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所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在书法艺术家则恰恰相反,书法艺术感觉(知觉)之所以是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歪曲”的,正是因“歪曲”或者“变异”感觉和知觉才成为深层情感。正如郑方进一文《千载不经叹寂寞,已留翰墨遍寰宇》——鲜于枢《石鼓歌》简介。“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文中说韩愈《石鼓歌》不仅讴歌石鼓字体独特,笔画奇古的艺术价值,而且抒发石鼓不被重视,长期埋没的感叹。设喻贴切,寓意委婉的《韩愈石鼓歌》被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多次书写,表现其对石鼓文及韩愈诗的激赏。

鲜于枢和赵孟頫是元代崇尚魏晋古法,共倡复古书学主张的代表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俗骨无仙丹”前人对学习魏晋传统的不易早有论述,先让我们看几则前人对鲜于枢,赵学习古法的评述。

沈尹默曾说:“从赵(孟頫)学王(羲之),是一种不易走通的路……因为赵有习气,笔一沾染便终身摆脱不掉。”

陈子庄说:“王(羲之)有着古隶的根底,秀丽中着拙厚之处,……赵(孟頫)专学王字中的秀丽,并推向极端,因此显得媚俗。”

鲜于枢则不然。赵孟頫说:“伯机,①书,笔笔皆有古法,是为至宝。”“仆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仆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元代王祎说:“渔阳鲜于公草法,盖本于右军,大令父子,至其展为大体,则自其法而变者也。”

明代吴宽说:“困学,多为草书,其书从真行来、故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皆有意态,使人观之不厌”。

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鲜于作草,能尽神明变化,特别是赵孟頫的记述,固非妄谦之语。鲜于草书远胜于赵的原因多在于自写其胸中奇逸之趣,不斤斤求合于晋贤面目以为变,故臻佳境,胜过赵孟頫囿 守晋法,而未能极其妙用,赵自以为不及困学者或即指此处也。

鲜于枢刻意学习古人,除自悟胆识。其答人问书之语曰“胆!胆!胆!正是他创作时,心无胆怯的关键。鲜于在书艺上的成就与他收藏、鉴定的学识分不开。他收藏、鉴定不少书画名迹并为之题跋,常将商周玉器、铜器及汉代透光古镜等观赏自遣。”他晚年一再书写《石鼓歌》正表示对我国这一最早的石刻文字的欣赏。明代范氏《天一阁藏石鼓善本》就曾为赵孟頫藏,鲜于当年是否见过这本佳拓,是否临写过?这一切都不可知了。

鲜于枢书法鲜明的个性与他的坎坷经历有极大关系。他豪放、干练、武健、慷慨、常负气自重,不少屈以求售,使他在仕途上数遭贬斥,屡经坎坷。

蚌病成珠,没有磨难成不了大师。鲜于曾有诗云:“我本山林人,奔走鬓已翁。何期造物私,锡比哀我穷。(《赤乌行》)有用常先伐,不才终自全。老无轩冕梦,要尔暎华巅。(《支离叟》)”。

正因为他人生的阅历,构成了鲜于书法技巧,学养之处崛突个性价值,这是元代其他书法家无法与之相比拟的重要原因。鲜于对草书用功极深,笔力劲健,因笔法从真行来,所以法有来由,意态多变,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致皆有意态,因此风神凛然。这些特点可以从鲜于枢这三种传世的《石鼓歌》中得以印证。

第一种,《石鼓歌》高34.7cm,497.6cm。无年月和名款,但与第二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本相比较,此本用笔更为沉着稳健,当为最晚年所书,故更显老到。其点画遒劲,无一笔不有意态,气象雄浑。卷后明代陆跋称“石鼓文字奇也,韩此诗又奇,困学书此力与之敌,又奇也。”碧城跋语“此卷浑灏精实字字跳踯纸上,扪之有棱,气象雄杰,直与韩诗体格相称,眎吴兴作,只觉俗书逞姿媚矣。古人神采之不可掩如此。”这一卷在2004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场以4620万的天价被国内机构竞得,打破了当时中国书法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第二种,《石鼓歌》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书于1301年,鲜于枢时年56岁,这卷高44.8cm,长36.7cm,亦为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书写时用的是新笔,点画如彩带卷动,婉转多姿,字形大小不一,充分体现了运用王羲之笔法和韵致。

第三种,《石鼓歌》书于1295年,鲜于枢51岁,此卷高26.cm。收在《唐人杂诗卷》中。草法娴熟,点画流畅,一气直下。即使细小的收笔,藏锋都恰到好处,点画线条强劲飘逸,丝毫无怒张之态,正是笔法精微,全神贯注所致。

韩愈《石鼓歌》有不少冷僻的奇怪字如“ 氊”、“纽”、“摩挲”,还有许多多字笔画繁多,如“随”等为书写增添了重重障碍,但鲜于都挥洒自如且笔法精绝,笔力雄厚,气势豪迈,如入无人之境。

这三种《石鼓歌》通过鲜于枢洒脱自如,机无滞碍的书写。在取势上,点画的末笔都含有某种暗示,连贯、使笔势承接畅通,所以笔笔相生,显得轻车熟路,一泻无余。

鲜于枢为什么一再书写《石鼓歌》?是《石鼓歌》含蓄委婉的寓意,还是石鼓的埋没,遗弃而引起他的身世之感?因背景材料的不足皆不可考。但鲜于枢是个有政治头脑和民族气节的人,从这三种《石鼓歌》流露出的激情,表现的奇势与韩诗奇险意境相结合的跌宕、豪迈,启示我们:一切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形式,必定出于作者真实的体验,是心灵深处意向的外聚。《石鼓歌》有感染人的引力和豪气勃然的意态也即在此。(三)(中国古代法帖经典选萃,鲜于枢书石鼓歌三种,百家出版社20054月第1版)。另外,鲜于枢这三种草书都属韵味深长,一片神机的草书精品,既体现出作者对古典传统的深入学习,也反应出他个人风格的创立。这种风格是他长期锤炼的技巧形式,沉郁愤激的精神内涵和他长期生活在北方河朔伟气的人文背景,这三者合一造就了面目鲜明,无可替代的书风。然后,再感悟他对线条和空间的精微体察,在学习临写时便易进入作品的深处,而不仅仅是构成他风格表面上的特色。笔者认为鲜于枢体的独创风格主要艺术特色,首先在用笔上是坚持中锋用笔的原则,所以在其作品中,特别是其代表作中,线条总是那么均匀圆润,从容不迫,鲜于枢楷书多用勒,努之法,紧而不枯,故笔力饱满遒劲,无飘忽俘掠之态。其次,在结体上则借鉴唐人及李百海、褚逐良沉厚端凝的特点,将每个字安排得等分匀称。

用理论化术语说,就是只有把握了一种艺术形式的局限性,才能理解它的优越性,这正是笔者在为鲜于枢书法风格寻求分析线索的一种方法,选择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矛盾的端倪,找出其间差异,从而探求艺术的真正奥秘之所在,作为切入艺术奥秘的突破口,这就是形式比较法。谨而不板,其字形之稳定,比较之精确,都达到极高水平,堪与唐人相比。如果说鲜于枢楷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代楷书“尚法”的传统话,那么他的行草则更接近魏晋书法典雅自然的趣味。其线条的明快流畅,字形的大小错落和牵带呼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信手挥洒,不受拘束的意韵和随机应变,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意趣。

用这种方法找出鲜于枢对书法执笔运笔皆有自己独到地方。鲜于枢的成功源于两方面,一是勤奋刻苦,这从他以“困学”为号便可见一斑,二是善于思考,妙在能悟。据记载“鲜于公早岁学书,愧未能古人,偶适见二人挽车行淖泥中,遂悟笔法”。这与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看公主担夫争道而顿悟笔法异曲同工。从此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都是书法探索中善于思考顿悟笔法的经典例子。如元代袁衰云:“困学老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十五、六年间,见其书目异,胜人间俗书也。”鲜于枢的书法以草书最佳。因为他的草书能够做到落笔不苟,点画所致皆有意态。

我们理解书法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成熟的艺术形象都是高度统一和谐的,天衣无缝的,呈现给欣赏者的是自洽的完整结构,好像既没有多余的成分,也没有不足的成分,即宋玉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观鲜于枢草书之美。”崔瑗《草书势》有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鸾企鸟峙,志意飞移。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机要微妙,临时从宜。”(引文出自张怀瓌《书断》所载)

鲜于枢草书之美,是灵动、流畅,千姿百态的变化之美。

鲜于枢他重视书法技巧,更重视书法家的气质。鲜于枢多作草书,其笔法从真行来,故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皆有仪态,其代表作有《韩愈进学解》、《韩愈石鼓歌》、《渔父词》、《透光古镜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草书杜甫魏将军歌》、《论草书帖》、《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襄阳歌》等。

据考察《祭侄文稿》全名《祭侄季明文稿》,麻纸行出,纵282厘米,横735厘米,23行,每行十二字不等,共234字。曾经宋代宣和内府秘藏,后为张晏、鲜于枢秘藏此稿数十年,鲜于枢称赞它为“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因为有《兰亭序》占了先机,所以《 祭侄文稿》不得不屈居第二。

启功评鲜于枢:“其最胜者推行草书大字,今传世真迹若书东坡定慧院海棠诗韩愈《石鼓歌》,少陵行昭陵诗等,俱称上选”。综而观之,无论字大小,体之行草,莫不慎出之,点画似有定法,结字亦尽庄严,极少任情挥斥之笔,观其答人问书之语,曰胆胆胆”。

白香山云:“ 劚石破山,先观铲迹;发矢中的,兼听弦声。”如此机锋,恰通书理。崔季珪容仪何在,今固不知,惟其代帝,必危坐正襟,此恰为使者识破处也。“(五)(録启功全集 第二卷第162页)。

鲜于枢草书的三种《石鼓歌》在中国过去流传十分稀少。第一种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由裴景福少量印行;第二种已流失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影印本亦不易见到;第三种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日本平安书道会印行过,原迹据传已毁,即使印本也弥足珍贵。

总之,源于元朝,普及明清及当今书坛上的鲜于枢草书《石鼓歌》,历经近千年历史烟尘的洗礼,成为矗立于中国书法教育史上的文化坐标,积淀为中华文化与传统精神的象征与标识。

注:

(一)《中国书法名家全集》2002年11月第1版前言一段。

(二)鲜于枢、赵孟合书千字文/公输翰整理——合肥:黄山书社,2008.1月 (历代大家千字文第三辑)北京佳信达艺术印刷有限公司2008年1月第1版。

(三)中国古法帖经典选萃,鲜于枢石鼓歌三种,百家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四)启功全集第二卷(161——16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内蒙古通辽市鲜于枢书画研究中心院长   李德才

                    0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