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反思

(2018-10-30 09:54:30)
标签:

杂谈

“比例”一词源于教学,是指两种物体(如:两条线段)之间的关系。而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即绘画构图时物体的大小、位置等,属“造型表现”领域,是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一课,本课和前一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样都是在学习一种绘画技能,然而本课十分枯燥,学生兴趣不大,故而在讲授本课之前便觉得有些困难。

本课是五年级美术的内容,分别改进了3次,一、二班讲述步骤摘录如下:

首先,通过测量《溪山行旅图》的长宽距离测算比值。如:课本印刷长度是13厘米,山的位置在画面上占有很大面积高度为9厘米,二者比值大约为0.6。接着测量巴黎圣母院的楼层比例测算比值。最后才讲述黄金分割率。这种方法刚开始学生积极性还不错,越往后同学们越不大愿意做了。“太枯燥就跟听数学一样”同学们对比例知识认识不够,总觉得没有多大帮助,因此,这节课我们感觉是我很吃力,效果不好。

在三班讲述本课时,效果稍好,我以中国画中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来拉开比例的序幕,以“丈—尺—寸—豆”作为一个测量单位,总体效果也和二班上课效果差不多。

在四班讲述时我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先引导大家一起来做实验,摘录步骤如下:

首先,实验导入:邀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立正并平举双臂(这时同学们不知道老师接下来要干什么?都有了极大的兴趣)先公布结果说:“这位同学平举双臂之间的距离刚好是他的身高。”有些同学不信。测量完后,学生们很是惊讶,都奇怪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没有先讲《溪山行旅图》反而先讲了达芬奇的《维鲁维斯的人》让同学们先对比例产生兴趣。

接着,我又加入了“三庭五眼”的测量,这更使同学们高兴,就像发现了天大的秘密一样,这时再进行测算比值同学们就有了很大兴趣。

第三、讲解黄金分割率:“说起比例来,有种比例关系不得不谈,”

“为什么?”“老师,是不是黄金分割率。”

“非常好,你已经发现了课本上的小资料了。”于是,我解释了黄金分割率,同学们发现了刚才的比值都是接近黄金比率,这时再让同学们欣赏《溪山行旅图》就客易多了。

最后,讲述黄金比例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现场将两个黑板擦放在讲桌上请同学们简单的安排它们在画面的位置及大小比例关系。

点评作业……

总之,在这一节课上同学们都对枯燥的比例知识有了兴趣,比前 面几节效果都好,讲完这一课我如释重负,终于让同学们有了对黄金比例的认识,虽然还有不少欠妥当的地方,但我会继续努力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