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画欣赏——名家笔下的国画:岁寒三友图

(2016-12-24 10:40:52)
分类: 国画欣赏
http://s14/mw690/003CuWQyzy77qXJTA73fd&690


在中国画中,松、竹、梅是常被表现的题材,而在“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




1.南宋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纸墨,尺幅:32.2×53.4cm。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http://s10/mw690/003CuWQyzy77qXMo7ON49&690



莹净的纸面上,画家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著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於画面中央。这三株折枝植物的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生佳作,同时画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徵的意涵。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却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这幅“岁寒三友”的作者,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画家身份於一身的赵孟坚(1199-1264或至1267)。由於经历丧国的痛楚,赵孟坚常以水墨或白描画梅、兰、水仙等,来表达他清高坚贞的品格。“岁寒三友”图亦工亦写,梅花以淡墨衬染著用细笔、浓墨所圈钩的花瓣,松针用笔尖挺劲拔,墨竹则以中锋运使,挺劲有力。松、竹、梅画法各异,笔墨清新,充满韵致,是幅极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2.南宋 马远《岁寒三友图》立轴,绢本设色,173×83cm。 



题识:“缬朵铺枝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飘萧;竹梅解道同为友,可任孤松独后凋。” 此图以松、竹、梅暗喻文人气节,颂扬不附权势,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德。画面上高峰突兀,乔松婆娑,寒梅竞放,翠竹摇曳,观之有入瑶林仙境之感。




马远的《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暗喻文人气节,颂扬不附权势,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德。画面上高峰突兀,乔松婆娑,寒梅竞放,翠竹摇曳,观之有入瑶林仙境之感。该画清初时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后入清内府,上有乾隆诸玺及题诗一首。该诗被收入《乾隆御制诗》。清末时从内府流出,1956年出版于《中国古画集》。马远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画家,所画以残山剩水最为著名,素有“马一角”之称。此写岁寒三友属古人常用题材,以松、竹、梅暗喻文人气节,颂扬不附权势,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德。画面上高峰突兀,乔松婆娑,寒梅竞放,翠竹摇曳,观之有入瑶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进即由此脱胎,开浙派之先。今马远真迹存世绝少,见于著录的更属难得。 




钤印: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朱)都尉耿信公书画印章(白)宜尔子孙(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宝(朱)犹曰孜孜(白)宜子孙(白)三希堂精鉴玺(朱)乾隆御览之宝(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朱)八征耄念之宝(朱)石渠宝笈(朱)。题识:马远。缬朵铺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飘箫。竹梅解道同为友,可任孤松独后凋。丙午孟冬御笔题。签条:宋马远岁寒三友纯庙御题,丙午为乾隆五十一年,时年七十有六岁。此幅载在宝笈三编,题咏见御制诗集四集卷六十二,书在北平图书馆,故得自记,榴书。 




3.明 唐寅《岁寒三友图》立轴,纸本水墨,规格不详,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收藏 


http://s2/mw690/003CuWQyzy77qXR2oKJ91&690


此《岁寒三友图》有自题:“松梅与竹称三友,霜雪苍然贯岁寒。只恐人情易反复,故教写入画图看。吴郡唐寅画”




4.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绢本设色152.2x7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http://s9/mw690/003CuWQyzy77qXSvVaw78&690



《三友百禽》轴是明代画家边文进的一幅名画,这幅《三友百禽》画最能体现他的绘画特色。画中近百只禽鸟,品种各异、而且都能找到真鸟的原型,百鸟中有飞有翔、有立有起、有跃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远瞩,或转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皆各具姿态,无一重复,非具有高度的观察能力和精绝技巧者不能达。松竹梅的画法亦然,虽然画法来自南宋,但比南宋画严谨,秀润,工整。石头的画法更明显地来自南宋,用硬笔勾勒的非常相像。突显画家边文进的天赋和功力。




《三友百禽》款署:“永乐癸巳(公元1413年)七月。陇西边景昭写三友百禽图于长安官舍。”古人习将京城称为“长安”,显示此作成于首都南京,可能是应制之作。幅中松、竹、梅和石为主要架构,其间穿插近百只鸟类,极具装饰性。坡石、梅干轮廓和皴纹的用笔已较疏放,但通幅基本上仍是双钩填彩之法,展现工整细丽面貌,符合宫廷品味。明代宫廷绘画大多有吉祥意义,此作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象征耐寒不凋的志节,竹和“祝”谐音,松表长寿,也有贺寿之意。所画鸟类计九十七只,未达百却以百为名,表示丰美众多,百为吉数,既为宫廷所作,或也有“百鸟朝凤”之意。




画上钤印四方,一曰“边氏文进”,一曰“湘府殿赐”,一曰“怡情动植”,一曰“多识于草木鸟兽”(孔子语)。此图藏于宫廷,清代收入《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八。




5. 清 金俊明 文南 金传《岁寒三友图》


http://s8/mw690/003CuWQyzy77qXTWQ9p57&690


这件著名的传世国画作品《岁寒三友图》是由金俊明,文南和金传共同完成的,为金俊明写梅,文楠补松,金传添竹。梅树老干虬曲,新枝繁花竞发。青松昂扬郁茂,有藤萝缠绕,翠竹挺拔玉立。作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来表达彼此间的真挚友情。作品的上部有三人题词,金俊明书咏梅七律一首,文楠、金传各书七绝一首。




6.清 弘历 岁寒三友图轴 故宫博物院收藏

http://s2/mw690/003CuWQyzy77qXXmXV761&690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7.清 樊圻 岁寒三友图


http://s10/mw690/003CuWQyzy77qXYPKtj99&690


清 樊圻(1616-?)字会公、洽公。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与其兄樊沂均以画出名。山水取法董、巨、黄、王和刘松年诸家,用笔工细,皴法细密,风格劲秀清雅。与龚贤、高岑、吴宏、叶欣、胡糙、谢荪、邹桔同为“金陵八大家”。




樊圻的这件岁寒三友描绘的是水仙,梅与山茶。梅枝以墨线钩勒,染以赭石,略加点苔。梅花及水仙以白描手法绘出,清丽动人。山茶及水仙叶丛以没骨之法写出,柔和润泽。中间奇石以积墨法渲染而成,厚实凝重,不以线勾,却以留白做线勾画形状层次,脱俗绝伦。画面韵雅气清,显“三友”之高贵。




8.清 八大山人《岁寒三友图》172×69cm。 钤印:八大山人(白) 何园(朱) 驴屋屋(白) 在芙(朱)


http://s13/mw690/003CuWQyzy77qY143mcdc&690


八大山人作品中,超过100字的题跋已属罕见,《岁寒三友图》跋文长达194字,是八大花卉作品中(不含山水和翎毛画)题跋最长的一件。由于全用行草书写,加之用典较多,不但辨识不易,而且解读也难。译文如下:“己巳年十一月冬至日,我的好友沈老先生准备从豫章(即南昌)回归故乡,约八大山人及诸友在洛阳酒家狂饮。后又转到汉阳人王先生家继续欢宴。席间沈先生说:‘我今年六十八岁,可以予做七十岁的寿庆了。’三友,是指梅、竹、松。我八大山人又号黄竹,在冬至这天与沈先生相聚,面临分别的变故,承蒙主人王先生请来掌管御膳的厨师,为将要离去的明星沈老先生饯行,我当场乘兴画了一幅《三友图》,并题诗写在画的前面,表示祝贺。这种祝贺可称予贺。诗云:由来吴楚星同夤,予日扬州可放梅。萼自文昌随北斗,(文昌星六颗,北斗星七颗,比拟梅花开六瓣)屏安驸马列三台(梅、竹、松)。论功彩画竞麟跃(岁寒三友比拟苏武一人),百两黄金鼎鼐开(一再狂饮可比鼎阳之举)。真个驴乡仙鹤在,成仙跨鹤尽徘徊。八大山人顿首。”




从这个长跋的文字看,八大山人这次与沈老先生的聚会是充满了惜别深情的,若非依依不舍,他们不会狂饮后再接着狂饮。八大山人在醉酒后满怀深情画“岁寒三友图”相赠,并且在诗中的小注中强调只有苏武一个人能与梅竹松相比。足证在他心目中沈先生有很崇高的气节。诗中提到的“大火”“文曲星”“北斗星”都是古人心中的标志星,八大山人以这些星宿比拟沈先生,说明了他对这位挚友的推崇。因此《岁寒三友图》是一幅寄托着无限深情的佳作。不能当做碍于情面不得不作的应酬之物看待。《岁寒三友图》的价值,也正寄寓于八大山人的这种挚烈情感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