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物理与语文课的融合

(2019-09-15 19:52:24)

《语文教学与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  通过实验,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

2. 通过语文教学与多学科知识融合,让学生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通过举例,让学生热爱古诗词,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并且与中考化学的考查方式。

教学过程:

继曹婵老师的生动的语文课后,我又挖掘《无题》中的化学知识,进行了第二轮拓展教学。提到《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问学生此句古诗涉及到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老师追问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回答有新的物质生成。有些同学说燃烧完了没有了,没有看到新的物质。

老师现场演示了相关实验:

1.对蜡烛燃烧前进行观察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并且用小刀划下一片,放入水中,从而学生的出蜡烛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且难溶于水。

2.点燃时的探究

学生取一根木棒平放在火焰上约1秒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焰心、内焰、外焰。木棒两端碳化变黑,外烟的温度最高。

拿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看到什么?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又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点燃后的探究

吹灭蜡烛,看到一缕缕白烟,重新点燃白烟发现什么?

学生答到,白烟被重新点燃,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观察并做了图文并茂的PPT,并且探究了蜡烛的燃烧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老师进一步解释: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逸散到空气中。并写出反映的文字表达式。

    最后,同学们总结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蜡泪是蜡烛的融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看起来司空见惯,却蕴藏这学习化学的方法,蕴含着古诗词之美,由衷的热爱古诗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