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论学习——马斯洛需要理论

(2019-09-15 19:12:37)

                 马斯洛需要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4.01-19)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马斯洛在心理学领域、人类思想领域至今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需求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他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需求理论是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自我实现理论把人作为人 ,肯定了人的需要、 尊严和价值 ,在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方面有重 要的应用价值。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不仅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石 ,而且也是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现代新的管理科学的宗旨 ,不是像传统管理学那样 ,把人作为物和机器来看待 ,而是要把人作为人来管理。人不同于物的根本之点 ,就在于人有自己内在的 精神世界 ,有物质需要之上的主观需要。

马斯洛需要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自我实现只能是一个理想的健康人格标准。判断一个健康人格的标准首先是符合这项标准的人必须在现实生活居于绝大多数 ,否则 ,这个健康人格的标准的客观性、 准确性和实用性是值得怀疑的。其次 ,这种健康人格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在现实条件下 ,经过大多数人努力可以达到的 , 而不是心理学上的乌托邦。

总之,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发挥人的潜能和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第一次把人当作人进行研究,不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还是行为主义的生物决定论,都是把人等同于动物,远离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毕竟,心理学是人的心理学 ,而不是动物的心理学,就这方面而言,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是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在西方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深深打上了西方个人主义的烙印,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是有根本区别的 ;同时,自我实现理论是一种心理学上的乌托邦,对于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实现的。这向我们昭示:尽管近代科学心理学发源于西方,我们必须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心理学科学的、合理的和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尤其是要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 ,特别是要善于发掘儒家、道家思想和传统中医理论的精髓 ,完整地整理出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这是心理学研究中国文化的又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教学上极具意义。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相应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顾及和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就生理层次的需要而言,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饮食和睡眠的需要。上课时间过久易导致疲劳、困累或饥饿等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成效。

就安全需要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的安全,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产生的恐惧、过度焦虑和急躁不安的心理。

就归属和爱的需要而言,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满足学生的爱的需求。

就自我实现方面而言,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适时、适当的引导,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成为自我指导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打好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那些立志成才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基本知识,为将来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第二,选准方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功”。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听说、阅读、技艺、思考等方面。教师全面、认真、科学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即所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第三,锐意求新。创新力的培养在于思维方式的变异,研究方法的突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质疑,在突破传统中让创造灵感的火花不断迸发。第四,参加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也才能真正激发创造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让他们具有成就感。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爱寻求挑战,有的学生追求学业上的成就,有的学生则寻求尽一己之力去服务社会,因此教师必须以个别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当引导,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倾向,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数。这样做,学生需要的层次是低的,即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总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让我们领悟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想获得教育成功,就得调控学生的需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并使他们的需要由低级逐步上升为高级,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参考目录

 

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8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